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脑保护作用
    李检生 杨友松
    2006, 33(2):125-128.
    [摘要](70)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46)
    摘要:
    2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赵园园 刘俊艳
    2009(4):324-328.
    [摘要](1442) [HTML](0) [PDF 0.00 Byte](319) [Cited by](3)
    摘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征性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和眼震。依据耳石沉积部位的不同,BPPV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性BPPV(PSC-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各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略有差异。美国神经病学会于2008年对关于BPPV的文献进行回顾,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解决了治疗上的混乱。
    3  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
    周宣 钟彩云 高静 蒲军
    2017, 44(6):634-63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5
    [摘要](117) [HTML](0) [PDF 1012.00 Byte](1184) [Cited by](3)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1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7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4例,12例患者均行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长期跟踪随访,根据影像学参考数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6月至2年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8例,肢体感觉无变化3例,1例2月后出现脑脊液漏,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无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同时测量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上钱氏线,麦氏线,韦氏线,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的影像学参数值变化,并将影像学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磨除齿状突和必要的固定能够促进患者的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鲍娟 李张霞 赵晓红 谈跃 张媛媛 杨勇涛 赵青
    2017, 44(6):587-59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5
    [摘要](121) [HTML](0) [PDF 1.12 K](1259) [Cited by](3)
    摘要:

    目的 分析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S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评估其侧支循环建立与代偿方式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为CS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CSS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明确CSS诊断,进行侧支循环代偿评估。11例CSS患者中,4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5例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对11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进行随访,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11例CSS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病变7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4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分水岭梗死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其中后循环缺血7例,前循环缺血4例。DSA评估侧支循环建立单以一级侧支循环(11例)和二级侧支循环(4例)开放为主。ASITN评分大部分为3~4级。治疗后随访,有2例行CAS的患者出院后出现不同时期卒中样症状,4例行CEA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卒中。CAS和CEA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mR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CSS患者多发生于颈动脉狭窄严重患者,其侧支循环开放良好,以一、二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症状多见。CAS及CEA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可能成为CSS的治疗手段。

    5  脑膜瘤的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黄冠又综述 冯洁综述 郝淑煜综述 万虹综述 张俊廷审校
    2011, 38(2):178-182.
    [摘要](274) [HTML](0) [PDF 927.00 Byte](1912) [Cited by](2)
    摘要: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研究发现脑膜瘤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脑膜瘤的研究应从多基因水平考虑,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肿瘤基因改变的方法,在脑膜瘤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一些基因的遗传多态与脑膜瘤发生有一定联系.本文就有关DNA损伤修复基因、叶酸代谢基因、药物代谢基因、细胞凋亡基因等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易感性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