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额外侧入路同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的疗效

      2023, 50(3):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1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额外侧入路大脑中动脉
      摘要 (160)HTML (57)PDF 5.10 M (685)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经单侧额外侧入路夹闭责任出血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患者,采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对侧大脑中动脉瘤朝向及大小、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等指标评估此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出血责任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平均15.4 mm。需要处理的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平均3.4 mm×2.6 mm。术后复查头颅CTA见病灶远端颅内动脉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病灶局部未见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出院时有4例mRS评分为0;4例患者评分为1。出院时MoCA评分提示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小于26分),余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结论 单侧额外侧入路治疗对侧非责任病变有很多优势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5]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2012, 39(2):143-145.

      关键词:

      额外侧入路|锁孔入路|鞍区|显微外科

      摘要 (307)HTML (0)PDF 1.04 K (121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 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73.3%);颅咽管瘤7例(70%);脑膜瘤14(100%)。大部分切除6例,其中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3例。1例垂体腺瘤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并侵及海绵窦行大部分切除。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多尿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好转,23例视力较术前好转,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论 额外侧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区结构,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