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50(3):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1
摘要: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经单侧额外侧入路夹闭责任出血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患者,采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对侧大脑中动脉瘤朝向及大小、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等指标评估此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出血责任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平均15.4 mm。需要处理的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平均3.4 mm×2.6 mm。术后复查头颅CTA见病灶远端颅内动脉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病灶局部未见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出院时有4例mRS评分为0;4例患者评分为1。出院时MoCA评分提示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小于26分),余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结论 单侧额外侧入路治疗对侧非责任病变有很多优势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5]
2023, 50(4):44-4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08
摘要:颅内多发动脉瘤合并脑膜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该文报道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合并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44-49]
2021, 48(2):171-17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15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与仅治疗责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二期治疗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14例颅内多发动脉破裂的瘤患者,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48例,一期仅治疗责任动脉瘤166例,二期治疗36例。临床预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结果 一期手术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的因素为动脉瘤形态、瘤颈大小和纵横比值。对于非责任动脉瘤破裂率而言,仅治疗责任动脉瘤组高于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组(P=0.037)。回归分析提示纵横比值增加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P=0.022)。结论 一期手术中全部治疗动脉瘤与仅治疗责任动脉瘤最终的预后无差异,但一期未处理的非责任动脉瘤破裂率较高,非责任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其高度与瘤颈比值增加密切相关,且两次手术间隔长短无正相关。
2018, 45(2):138-142.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2.008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s)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MIAs患者的完整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出院时MIAs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85例,差(1-3分)21例。各治疗组GOS评分:手术58例中,良好45例;介入44例中,良好37例;介入+手术4例中,良好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s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及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部位及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 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MIAs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介入栓塞等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MIAs患者预后的关键。
2014, 41(6):573-577.
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
摘要:颅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被称为颅内多发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方式及血管内治疗时机近年来有了新的认识.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医师可以根据多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位置和解剖特点以及病人的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