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0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1990年—2019年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研究及相关预测

      2024, 51(5):83-9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5.011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失能调整生命年疾病负担预测
      摘要 (100)HTML (286)PDF 2.47 M (31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预测中国CNS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收集全球及亚洲主要国家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分析年份、社会人口指数对CNS恶性肿瘤发病、患病、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死亡等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估计年百分比变化(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描述标化率的趋势。分析中国201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采用NORPRED模型预测2020年—2044年中国CNS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疾病负担最重,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和死亡率的EAPC分别为:2.28%(95%CI:1.94%~2.62%),2.65%(95%CI:2.24%~3.06%),1.02%(95%CI:0.87%~1.18%)和1.46%(95%CI:1.29%~1.64%)。1990年—2019年,中国CNS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从4.45/10万上升至5.69/10万,标化患病率从8.15/10万上升至22.58/10万,标化DALYs率从161.29/10万下降至126.24/10万,标化死亡率从3.87/10万下降至3.50/10万。2019年,中国女性CNS恶性肿瘤发病率、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DALYs率两者差别不大。NORDPRED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CNS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在2020年—2044年呈连续上升趋势,预计增长26.65%,标化死亡率将有所下降,预计下降9.14%。结论 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中国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虽有所改善,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85岁以上老年人疾病负担最重,尤其是男性,需重点关注。

    • 基于列线图模型的多指标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2023, 50(6):13-1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3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分析列线图预后预测
      摘要 (139)HTML (41)PDF 625.41 K (695)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多指标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接诊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组,4~5分者为预后良好组。收集可能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2组患者各预后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126例患者中,45例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神经肽P物质水平升高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为保护性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2,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8.2%,95%CI为0.836~0.949。计算机模拟充分采样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3,模型表现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吸烟、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神经肽P物质水平等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3-18]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BAT评分的预测效果

      2023, 50(3):16-2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4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生存状况危险因素非增强CT 5分预测法评分预测
      摘要 (89)HTML (64)PDF 519.03 K (725)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非增强CT 5分预测法(BAT)评分的预测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治疗的6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中术后28 d内死亡的62例患者设为死亡组,其余556例存活的患者设为存活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AT评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BAT评分≥4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短、合并术后24 h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AT评分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P<0.01),95%CI为0.789~0.932,最佳截断值为4分,敏感度为88.29%,特异度为81.43%。结论 术前24 h GCS评分、BAT评分、首次CT距发病时间、术后24 h并发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BAT评分对患者预后有较佳的预测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6-20]

    • 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探讨

      2022, 49(2):20-2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2.005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预测价值
      摘要 (163)HTML (69)PDF 521.09 K (57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将进展为ACI的25例患者纳入ACI组,未进展为ACI的151例患者纳入非ACI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脑部CTP参数,并分析CTP参数对评估TIA后3个月发生ACI的预测价值。结果 176例TIA患者中,有25例进展为ACI,ACI发生率为14.20%。ACI组与非ACI组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TIA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占比均高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部CTP参数中,ACI组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水平低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峰值时间(TTP)水平高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TTP评估TIA进展为ACI的Cut-off值分别为33.26 mL/(100 g·min)、2.04 mL/100 g、11.33 s、16.08 s;各项指标联合评估TIA进展为ACI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与各项指标单独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C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 TIA近期进展为ACI过程中CTP参数会发生变化,即CBF、CBV水平下降,MTT、TTP水平升高。CBF、CBV、MTT、TTP及各项指标联合对评估TIA进展为ACI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各项指标联合对ACI的预测价值更佳。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继发颅内感染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2, 49(3):26-3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05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摘要 (139)HTML (71)PDF 542.73 K (66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8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80例)和验证组(78例),随机种子为20210528,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筛选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据偏回归系数(b值)对危险因素赋值,构建感染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建模组数据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对患者进行风险评分,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硬脑膜剪开前未予过氧化氢冲洗、内镜联合显微镜的手术方式、静脉窦破裂、手术时间≥3.5 h是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评分模型相应分值分别为6、6、6、5及4分,得分20~27分为高风险患者。建模组AUC为0.896(95%CI:0.840~0.952,P<0.001);验证组AUC为0.896(95%CI:0.782~0.999,P<0.001),两组H-L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论 该研究所构建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用于筛选此入路术后颅内感染高危人群。

    •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住院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2022, 49(1):26-3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6

      关键词:脑卒中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静脉血栓栓塞症预测价值
      摘要 (183)HTML (165)PDF 597.63 K (84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住院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确诊为VTE的患者(75例)为VTE组;依据患者的ID号,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VTE脑卒中患者(75例)为对照组。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两组患者进行风险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及危险度分级的差异;分析脑卒中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评价 Caprini评估模型对脑卒中并发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VTE组与对照组患者风险评分及危险度分级构成无差异(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肺炎、有无瘫痪是脑卒中并发VTE的危险因素。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0.039),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61.3%。以9分为极高危危险度分级界值对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VTE风险的预测价值最优。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住院脑卒中患者VTE风险评估特异度低,临床使用建议以9分作为脑卒中极高危患者风险分级界值。

    • 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021, 48(5):461-46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5.01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原地区静脉溶栓出血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
      摘要 (122)HTML (59)PDF 556.97 K (847)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个体化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ACI并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R 3.6.3)中的rms程序包绘制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AUC(95%CI)为0.831(0.727~0.93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为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761,P=0.282。结论 该研究基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D-二聚体这6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价值

      2019, 46(2):141-144.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5

      关键词: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
      摘要 (97)HTML (0)PDF 982.00 Byte (592)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最佳临界值3.25,敏感度85.06%,特异度70.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650、0.745、0.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 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4, 41(2):185-188.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标志物|诊断|预测|预后

      摘要 (857)HTML (0)PDF 284.00 Byte (1212)收藏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因其分子生物学上的异质性及生长方式的侵袭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以及配合术后放、化疗治愈。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它们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如MGMT、MicroRNA、IDH、EGFR、P53、PTEN,这些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作为基因组分析的一部分,通过和遗传及病理特征的联合,使得对GBM的发病机制更加清晰,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本文对GBM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2013, 40(2):163-168.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风险评估|预测

      摘要 (416)HTML (0)PDF 977.00 Byte (1211)收藏

      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较高。近年来对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临床特点、脑结构影像学、脑血管影像学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识别卒中高危人群,及时予以积极诊治。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10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