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50(3):12-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3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21年12月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通过早期血肿抽吸及尿激酶溶解引流清除血肿,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1例,4例患者转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6个月后ADL分级,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论 早期血肿抽吸可以作为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脑疝患者的首选手段,病情不缓解再行开颅手术治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2-15]
2023, 50(2):23-2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5
摘要:目的 检测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细胞纤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分析其对MCI患者发生脑疝的预测价值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MCI患者95例,根据MCI发病5 d内是否合并脑疝将患者分为非脑疝组(32例)和脑疝组(63例)。随访期间失访8例。根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69例,mRS评分>2分)。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NLR和MPO预测脑疝发生的临床价值。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LR和MPO水平。结果 脑疝组与非脑疝组相比,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MPO、NE、cFn和uPAR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均呈正相关(分别r=6.524、6.895、7.236,均P<0.05)。NLR和MPO为影响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OR=2.361,P=0.007;OR=2.955,P=0.014)。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75~0.921),高于MPO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0.817(95%CI:0.802~0.856);Z=4.201,P=0.008]。预后良好组的NLR和MPO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01)。结论 MCI患者入院时NLR和MPO的水平为影响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临床价值高于MPO;NLR和MPO水平与MCI患者预后有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23-28]
2023, 50(4):25-2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04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脑疝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并发脑疝33例,脑疝发生率27.50%,且并发组和未并发组死亡率分别为27.27%和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0,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术前GCS≤6分、合并心房颤动、合并低钠血症、术前基底池受压、术后甘露醇半量、腰椎穿刺、术后并发颅内血肿为并发脑疝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疝风险较高,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加强预警,及时进行干预。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25-28]
2023, 50(5):80-8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5.015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TBI患者面临的重要难题是继发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改变、颅内高压,甚至脑肿胀引起脑膨出。因此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重型TBI患者的脑脊液引流管理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研究表明经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可显著降低颅内压,可能在治疗TBI导致的颅内高压患者中发挥作用。
2020, 47(5):481-483.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5.004
摘要:目的 报告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反常性脑疝2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于反常性脑疝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20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发生2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后期突发反常性脑疝患者的资料。2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例为腰大池引流后,另1例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均出现减压皮瓣凹陷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结果 1例经过腰穿紧急注入生理盐水40 mL,体位调整为头低脚高、头偏向颅骨缺损侧卧位,及输液扩容约4 h解除脑疝,意识状态好转;另1例分流后患者同样经体位调整,输液扩容治疗,瞳孔于处理后约10 h恢复,于恢复后第2天行颅骨修补治疗。结论 颅脑手术去骨瓣减压应早期修补,合并脑积水者修补分流一期手术为佳;过度引流及腰大池引流有反常性脑疝发生可能。出现反常性脑疝要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3, 40(1):31-32.
摘要:目的 总结急性硬膜外血肿脑疝早期伴休克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 1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脑疝早期伴休克患者采取先钻孔简单减压+抗休克治疗,休克控制后再开颅的控制性手术方法。结果 术后1月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7例,轻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采用控制性手术方法,可兼顾脑疝早期的及时处理及危重休克个体的耐受情况,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脑疝早期伴休克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