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调控音猬因子信号途径对脑出血引发神经损伤的影响

      2025, 52(1):8-1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5.01.002

      关键词:脑出血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hh信号途径神经损伤细胞凋亡
      摘要 (48)HTML (18)PDF 3.41 M (5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调控音猬因子(Shh)信号途径对脑出血(ICH)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神经元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CH模型组,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两组细胞中STAT3和Shh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MTT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模型组、ICH+PBS组与ICH+Stattic组,通过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脑损伤情况。使用干扰RNA技术敲降ICH模型组PC12细胞,分组为对照组、ICH模型组、ICH+shRNA阴性对照组、ICH+sh-STAT3组,并为证实STAT3对Shh的调控作用,同时敲降STAT3和Shh,设置ICH+sh-STAT3+sh-Shh组。此外,通过转染过表达载体增加ICH模型组PC12细胞中Shh的表达,分组为对照组、ICH模型组、ICH+空白载体对照组、ICH+Shh过表达组。采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各组增殖曲线和凋亡变化。结果 在ICH模型组PC12细胞和ICH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增加(P<0.05),而Shh表达减少(P<0.05)。敲降STAT3减轻了ICH小鼠的脑损伤。敲降STAT3后,ICH模型中Shh信号相关蛋白(Shh, SMO和Gli-1)表达增加(P<0.05),ICH模型组PC12细胞的增殖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减少(P<0.05)。过表达Shh后促进ICH模型中PC12细胞的增殖(P<0.05),并且减少了细胞凋亡(P<0.05)。结论 STAT3调控Shh信号途径影响ICH细胞模型中PC12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

    • 褪黑素通过上调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抑制MPP+诱导的MN9D细胞凋亡和线粒体损伤

      2023, 50(3):26-3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6

      关键词:帕金森病褪黑素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细胞凋亡MN9D细胞
      摘要 (126)HTML (64)PDF 2.79 M (68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ion,MPP+)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模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MN9D细胞分为对照组、MPP+组、MT组、治疗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MT和MP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评价线粒体功能;Hoechst/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以及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UQCRC1)蛋白的表达;采用干扰RNA技术沉默MN9D细胞中UQCRC1的表达,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MT可以减轻MPP+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恢复MPP+造成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减少MPP+诱导的凋亡细胞数量(P<0.05);抑制凋亡蛋白(CytC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P<0.05);上调UQCRC1的表达(P<0.05)。沉默UQCRC1后,MT组和治疗组的UQCRC1表达均下降(P<0.05);MT对MPP+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下降(P<0.05);凋亡蛋白(CytC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MT对 MPP+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UQCRC1抑制神经元凋亡。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26-31]

    • 褪黑素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fos表达的影响

      2021, 48(1):63-6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1.015

      关键词: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c-fos褪黑素细胞凋亡大鼠
      摘要 (111)HTML (116)PDF 0.00 Byte (73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5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5只)、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褪黑素干预组(2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褪黑素干预组根据时间点第6小时、第1天、第3天、第7天分为4个组,每组5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大鼠脑组织内c-fos表达情况。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间点的HE染色显示,胶质细胞呈现程度不一的增生,神经元出现坏死;褪黑素干预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的坏死。在TUNEL染色凋亡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神经细胞凋亡升高;褪黑素干预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数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 <0.05)。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c-fos表达增加,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步降低;在褪黑素干预组,c-fos表达趋势与缺血再灌注组一致,但表达水平比缺血再灌注组相应时间点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褪黑素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降低c-fos的表达,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控c-fos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1): 63-68]

    • 下调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表达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

      2019, 46(1):65-69.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1.014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脑保护|细胞凋亡|大鼠
      摘要 (87)HTML (0)PDF 1.10 K (61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下调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表达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和TXNIP干扰组。构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模3 d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凋亡水平,以及脑组织中TXNIP基因和TXNIP、ASK1、p-ASK1和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TXNIP干扰组大鼠在建模3 d时,神经功能评分[(1.65±0.10)分]低于模型组[(2.22±0.55)分]和阴性对照组[(2.49±0.97)分](F=42.046,P=0.000)。TXNIP干扰组大鼠脑梗死面积[(16.40±1.32)%]和神经细胞凋亡率[(22.61±2.33)%]低于模型组[(24.74±2.38)%和(71.53±6.25)%]和阴性对照组[(23.48±2.72)%和(68.23±3.05)%](F=192.936,F=473.627;P<0.05]。TXNIP干扰组大鼠脑组织中TXNIP mRNA和蛋白、p-ASK1和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而AS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TXNIP基因表达可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进凋亡相关蛋白ASK1磷酸化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期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神经生长因子前体、酪氨酸激酶A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2019, 46(2):136-140.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4

      关键词:脑出血|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神经生长因子前体|酪氨酸激酶A|大鼠
      摘要 (88)HTML (0)PDF 1.01 K (619)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p75NTR)、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酪氨酸激酶A(Trk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进一步探讨其在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于术后6 h、24 h、72 h、10 d处死各组大鼠获取所需脑组织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5NTR、TrkA、proNGF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75NTR、TrkA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脑出血后p75NTR、proNGF表达水平及p75NTR/TrkA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且动态变化规律与脑细胞凋亡率相似;72 h后TrkA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细胞凋亡率相反。结论 脑出血后proNGF与p75NTR的结合可能参与介导脑细胞凋亡,p75NTR/TrkA值增高时,proNGF及p75NTR以介导细胞凋亡为主;TrkA在脑出血后72 h内神经营养作用被抑制,72h后可能发挥神经营养作用。

    • 细胞周期G2/M期调控与神经变性疾病

      2018, 45(3):320-323.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3.024

      关键词:G2/M期|神经变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核内复制
      摘要 (225)HTML (0)PDF 907.00 Byte (1009)收藏

      摘要: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神经元变性丢失,病因未明。近来神经元的细胞周期异常调控机制引起广泛重视,尤其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走向凋亡,该机制有助于对神经变性疾病细胞周期机制的理解以及为其提供治疗靶点。变性神经元在细胞周期G2/M期会发生阻滞,并与CDK家族和cyclin B等调控蛋白密切相关,从而揭示G2/M期阻滞、核内复制及相关细胞周期蛋白调控异常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病理过程。

    • 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上的连接蛋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8, 45(4):410-414.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4.019

      关键词: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细胞凋亡|细胞自噬|钙离子|神经退行性疾病
      摘要 (163)HTML (0)PDF 1.14 K (725)收藏

      摘要: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是典型的细胞器间物理连接所形成的复合结构,通过调控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钙离子流,介导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信号传导。MAM上的多种连接蛋白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其作用机制对研究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对IP3R、VDAC1、PACS-2、Fis1、Bap31、Mfn2、PDZD8、VAPB和PTPIP51等MAM上的连接蛋白,以及其与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细胞凋亡在热打击致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损害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7, 44(3):257-260.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7

      关键词:

      热射病|热打击|细胞凋亡|Caspase-3

      摘要 (151)HTML (0)PDF 1.19 K (71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热打击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热打击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始终置于(25±0.5)℃,相对湿度(35±5)%环境下;热打击组置于人工智能气候舱内100 min,舱内温度(40±0.5)℃,相对湿度(60±5)%。TUNEL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结果 热打击1 d后大脑皮质神经元出现凋亡,第3天达高峰。caspase-3于热打击2 d后开始表达,于第3天表达最明显。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3在1 d、2 d、3 d和7d各时间点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时caspase-3含量最高。结论 热打击可激活caspase-3表达,诱导皮质神经元凋亡。

    •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减轻犬急性脑梗死模型的缺血性脑损伤研究

      2017, 44(3):266-269.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9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脑梗死|细胞凋亡|细胞因子

      摘要 (166)HTML (0)PDF 937.00 Byte (645)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对犬急性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24只成年杂交犬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DSA引导下行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制作,并抽取骨髓提取BMSCs,传代并给予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1周后开颅行多点脑内注射BMSCs移植;移植后1周行脑DWI序列扫描,计算梗死灶体积;4周后将犬处死,每组随机选择6只动物取脑标本行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另外6只动物进行HE染色、VG染色、TUNEL染色评价脑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梗死灶内广泛存在DAPI阳性细胞。治疗组的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梗死灶范围、梗死灶内细胞坏死、胶质增生和胶质瘢痕均较对照组减轻。治疗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细胞因子BDNF、BFGF、IGF-1和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后给予BMSCs移植,BMSCs能存活并自行向梗死灶迁移,并发挥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 右美托咪啶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2017, 44(5):523-526.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5.015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创伤性脑损伤|神经保护|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大鼠

      摘要 (98)HTML (0)PDF 1.39 K (39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创伤性脑损伤组织炎症与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予以右美托咪啶6 μg/kg腹腔注射干预,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损伤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ELISA检测损伤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浓度水平,Western-bolt分析损伤组织内凋亡信号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TUNEL法观察损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右美托咪啶处理可明显降低创伤性脑损伤组织内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浓度(P<0.05),减少凋亡信号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P<0.05),显著抑制创伤性脑损伤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处理具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创伤性脑损伤组织炎性反应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上一页123
    共3页22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