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2024, 51(4):1-7.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4.001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谷红注射液随机对照试验Rankin量表评分
      摘要 (105)HTML (15)PDF 656.26 K (635)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21年7月22日至2024年4月30日就诊于31家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000例。经筛选随机分组后,试验组纳入999例,对照组纳入1 000例。试验组给予谷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相对于基线期的变化情况,评估经治疗后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发病90 d后,试验组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71.10%,710/999]高于对照组 [65.10%,651/1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70%,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不良反应、临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相当。结论 谷红注射液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能够提高临床顺应性,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4): 1-7]

    • 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估研究进展

      2024, 51(1):90-9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1.016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
      摘要 (192)HTML (47)PDF 509.43 K (830)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的基础。目前,AIS血管内治疗主要方法有机械取栓、血栓抽吸、动脉溶栓、支架植入等,可有效改善血运及临床症状。但血管内治疗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手术期间和术后发生血栓形成、栓塞和缺血等并发症风险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关AIS血管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AIS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3种,分别为替罗非班、阿昔单抗和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是国内临床中主要应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作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通路,其拮抗剂通过直接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快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作为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仍有较多争议,且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该文就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白细胞介素-20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3, 50(4):76-7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14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白细胞介素-20炎症反应
      摘要 (111)HTML (26)PDF 456.36 K (656)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致残致死率高,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0通过促进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IL-20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当脑组织缺氧可上调体内IL-20水平,诱导相关促炎性因子表达,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加重AIS。该文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炎症反应与AIS的关系以及IL-20的来源、作用机制、IL-2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IL-20与AIS的关系,为预测AIS的发展、预后,以及AIS的治疗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76-79]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β-淀粉样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2021, 48(2):130-13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06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β-淀粉样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摘要 (255)HTML (169)PDF 466.61 K (94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SA)、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变化以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在该院住院及留观的AIS患者20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END组(59例)和非END组(144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SAA、Aβ的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AA、Aβ、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与EN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END组患者外周血SAA、Aβ表达水平高于非END组患者(P<0.05)。END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非END组患者(P<0.05);ASPECTS评分低于非END组患者(P<0.05)。AIS患者END程度越严重,外周血SAA、Aβ表达水平越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外周血SAA、Aβ表达水平升高是AIS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外周血SAA、Aβ的表达水平升高,可作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和严重程度的辅助预测指标。

    • D-二聚体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020, 47(1):44-48.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0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二聚体|高凝状态|恶性肿瘤|贫血
      摘要 (117)HTML (0)PDF 932.00 Byte (448)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并总结D-二聚体(DD)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D-二聚体检查次数≥ 2次,且至少有一次DD值>5 mg/mL的患者,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分为如下亚组比较:一次DD值>5 mg/mL(DD1组,26例)和两次及以上DD值>5 mg/mL(DD2组,39例);明确肿瘤组(14例)和未明确肿瘤组(51例)。结果 共入选65例患者,男性30例(46.2%),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8.7岁。低蛋白血症35例(53.8%),贫血30例(46.2%),明确肿瘤14例(21.5%),预后不良13例(20.0%)。除肿瘤外,导致DD升高的明确原因还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酸中毒、大面积烫伤、股骨颈骨折等。DD1组与DD2组比较,在DD值、白蛋白量、低蛋白血症、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确肿瘤组中血红蛋白量,性别、贫血、危险因素个数、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预后不良比例与未明确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是导致脑梗死患者DD增高的首位明确病因,肿瘤与非肿瘤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间存在明显差异。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 47(2):116-120.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2.002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iR-150-5p|miR-148b-3p
      摘要 (77)HTML (0)PDF 936.00 Byte (61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78例老年AIS,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52例,NIHSS评分<5分)、中度组(83例,5分≤NIHSS评分≤20分),重度组(43例,NIHSS评分>20分)。另选择65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表达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表达水平对老年AIS诊断的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IS的危险因素。结果 AIS组血清miR-125b-5p及miR-148b-3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组血清miR-125b-5p及miR-148b-3p水平均明显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表达水平诊断老年AIS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82、1.46,两项联合诊断老年AIS的AUC(95%CI)为0.927(0.868~0.99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3.0%和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50-5p(OR=3.107,95%CI:2.194~6.715)及miR-148b-3p(OR=2.602,95%CI:1.713~4.350)低表达是老年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R-150-5p及miR-148b-3p表达水平在老年AIS患者中明显降低,是老年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作为老年AIS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21例临床分析

      2020, 47(2):121-126.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2.003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
      摘要 (111)HTML (0)PDF 1.03 K (64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81±6.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 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研究

      2020, 47(3):272-276.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3.011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摘要 (130)HTML (0)PDF 918.00 Byte (44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 CI=1.007~1.254)、房颤(OR=6.425,95% 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 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 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 47(6):637-640.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6.014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血管再通|预后
      摘要 (121)HTML (0)PDF 910.00 Byte (677)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及早恢复血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机械取栓因其时间窗相对宽以及血管再通率高而备受关注。机械取栓在医疗器械上经历了从MERCI取栓系统到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取栓器、3D支架取栓器和Penumbra系统等的改进,取栓成功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g评分低于2分)逐渐得到提高。对取栓治疗失败的补救措施进行研究。而且对特殊人群(醒后卒中、儿童、高龄、妊娠)脑卒中的取栓应用也有成功使用的研究报道。总之,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急性闭塞的脑部大血管,从而及时恢复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达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随着取栓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效果越来越好。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评价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2016, 43(5):484-487.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5.025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临床预后

      摘要 (164)HTML (0)PDF 876.00 Byte (556)收藏

      摘要: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新的炎性标记物,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多项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文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评估作一综述。

    上一页12
    共2页14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