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

      2024, 51(4):45-5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4.008

      关键词:复杂性颅咽管瘤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垂体功能复发
      摘要 (34)HTML (8)PDF 3.79 M (21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在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另择同期接受开颅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治疗的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垂体功能、炎症反应、应激指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全切除率、临床缓解率更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甲状腺素(TT4)水平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d,两组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提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至术后1个月,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67% vs 45.83%,P<0.05)。对照组复发7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4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例发生尿崩症,1例发生颅内感染。研究组复发8例,经手术治疗后,全切6例,次全切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例发生尿崩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扩大鞍底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可提高复杂性颅咽管瘤患者临床缓解率与肿瘤全切率,降低炎症反应、应激指标,改善垂体功能,安全性较高,对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治疗效果也良好。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4): 45-51]

    • 血小板相关参数对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 50(4):29-3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05

      关键词:胶质瘤血小板预后复发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
      摘要 (138)HTML (87)PDF 495.74 K (75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相关参数对胶质瘤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 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5—2017年收治的93例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随访期间肿瘤是否复发分为无复发组(n=52)和复发组(n=41),分析血小板相关参数与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LT)对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多因素Cox分析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这些因素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 胶质瘤Ⅲ、Ⅳ级患者PLT、PCT、高于胶质瘤Ⅰ、Ⅱ级患者(t=-2.388、-2.335,均P<0.05);胶质瘤Ⅲ、Ⅳ级患者中MPV、MPV/PLT低于胶质瘤Ⅰ、Ⅱ级患者(均P<0.05);无复发组患者PLT和PCT低于复发组(均P<0.05);无复发组患者MPV和MPV/PLT高于复发组(均P<0.05);PLT的ROC曲线下面积(UAC)为0.630(95%CI=0.517~0.743,P=0.032),阈值为216×109/L;MPV的UAC为0.633(95%CI=0.518~0.747,P=0.029),阈值为8.65 fL;MPV/PLT的UAC为0.731(95%CI=0.626~0.835,P<0.001),阈值为0.040;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分级(Ⅲ、Ⅳ)、MPV≤8.65 fL、MPV/PLT≤0.040是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1.778~3.530、1.730~4.450、1.811~6.067,均P<0.05);肿瘤分级(Ⅲ、Ⅳ)预测术后肿瘤复发曲线下面积为0.679(95%CI=0.569~0.789,P=0.00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MPV≤8.65 fL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高于MPV>8.65 fL患者(Long Rank=10.990,P=0.001);MPV/PLT≤0.040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高于MPV/PLT>0.040患者(Long Rank=6.289,P=0.012)。结论 胶质瘤患者术前MPV和MPV/PLT与术后肿瘤复发有关,可以用于肿瘤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29-33]

    • 合成MR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鉴别中的应用

      2023, 50(6):40-4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8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合成MRI高级别脑胶质瘤复发放射性脑损伤
      摘要 (67)HTML (55)PDF 5.64 M (50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成MRI技术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HCG)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安阳地区医院和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HCG术后放疗后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合成MRI扫描和合成MRI对比增强扫描,并经二次手术病理证实或MRI随访确诊。测量病灶实质区、周围水肿区的增强前T1值(T1-pre)、T2值(T2-pre)和增强后T1值(T1+c),比较复发组和损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复发和损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37例,其中21例为复发,16例为放射性脑损伤。复发组和脑损伤组实质区与水肿区T1-pre、T2-pr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实质区和水肿区T1+c低于损伤组,增强前后T1差值(ΔT1)、T1值变化百分比高于损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区和水肿区T1+c、ΔT1、T1值变化百分比对鉴别HCG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效能均较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8%、94.6%、94.6%、97.2%和97.2%。结论 合成MRI技术在鉴别HCG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方面具有较好的效能,可辅助临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40-46]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其与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2023, 50(1):41-4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1.008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
      摘要 (117)HTML (50)PDF 628.82 K (689)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总结斑块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与AIS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首次发生AIS,并且72 h内入院的老年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99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37例)。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5年后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4.3%。60~69岁、70~79岁及≥8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4.7%、86.9%、96.0%,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颈动脉斑块组女性、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CI:1.02~1.122,P=0.005)、糖尿病史(OR=2.262,95%CI:1.055~4.850,P=0.036)、颈动脉斑块(OR=8.128,95%CI:1.077~61.348,P=0.042)是AIS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相关。

    • 电针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反复发作及海马CA3和DG区谷氨酸脱羧酶67表达的影响

      2022, 49(5):1-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1

      关键词:癫痫自发性复发性癫痫发作电针谷氨酸脱羧酶67海马大鼠
      摘要 (174)HTML (106)PDF 3.65 M (762)收藏

      摘要:背景 由于对药物疗法不良反应的担忧,近几年人们对使用针灸治疗癫痫越来越感兴趣。尽管现已报道了不少针灸抗癫痫作用的临床证据,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的 研究电针(EA)对癫痫大鼠自发性复发性癫痫(SRS),以及海马CA3和齿状回(DG)区中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和穴位电针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针刺或电针穴位治疗,8周后观察自发性复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分别取5组大鼠海马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和DG区GAD67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穴位电针组与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比较,减少了自发性复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和穴位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8周电针百会和大椎穴连续治疗后,穴位电针组与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水平与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刺激组和非穴位电针组中GAD67 mRNA水平与癫痫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D67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论 电针百会和大椎穴对癫痫大鼠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与CA3和DG区GAD67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关。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分析及复发后再次手术策略

      2021, 48(5):425-42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5.003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复发再次手术
      摘要 (151)HTML (193)PDF 1.67 M (103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术的疗效及复发因素与再次手术策略。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0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MVD治疗,随访6个月,分析临床疗效、复发因素、再次手术策略。结果 256例患者,223例(87.1%)完全治愈;15例(5.9%)好转;6例(2.3%)未愈;12例(4.7%)复发;总有效率为93.0%(238/256),无效发生率7.0%(18/256)。18例无效患者二次手术后随访6个月,17例缓解,1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无效。统计分析显示,年龄、神经血管压迹、血管压迫分型是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应注意分析术后复发因素及再次手术策略。

    • 脑白质疏松与卒中复发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0, 47(1):73-80.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6

      关键词:脑卒中|脑白质疏松|脑小血管病|复发性卒中|meta分析
      摘要 (102)HTML (0)PDF 1.23 K (488)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脑白质疏松在卒中复发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截止2019年3月15日收录的关于脑白质疏松及卒中复发关系的文献。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利用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33篇文献,共34444例。meta分析显示,当结局指标为任何类型复发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组比较(RR=1.71,95%CI:1.44~2.04),I2=55.69%;有脑白质疏松组与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1.79,95%CI:1.43~2.25),I2=56.26%;连续性分析组(RR=1.81,95%CI:1.47~2.23),I2=34.63%。当结局指标为缺血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1.82,95%CI:1.36~2.42),I2=48.43%;有脑白质疏松组与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2.13,95%CI:1.37~3.32),I2=70.64%;连续性分析组(RR=2.01,95%CI:1.13~3.58),I2=69.7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对于远期复发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更高。通过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仅当结局指标为任何类型复发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有显著性发表偏倚,经剪补法校正后仍提示相关性。结论 脑白质疏松对于复发性卒中具有预测价值。

    • 复发脑膜瘤治疗的新进展

      2019, 46(3):317-320.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3.019

      关键词:复发脑膜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
      摘要 (102)HTML (0)PDF 953.00 Byte (614)收藏

      摘要:本文就复发脑膜瘤治疗的方案选择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仍为复发脑膜瘤的一线治疗选择,对各级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能有效增加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而术后辅以放疗可能进一步使患者获益。影像随访在某些复发情况下也可作为首选。目前还没有药物被证明对复发脑膜瘤有效,但多种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正在试验中。磁共振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MR-LITT)和永久性碘-125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也在进一步研究中。

    • 髓母细胞瘤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方式探讨

      2018, 45(3):234-237.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3.005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复发|手术治疗|放化疗
      摘要 (117)HTML (0)PDF 1015.00 Byte (66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髓母细胞瘤复发时间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39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复发时间及预后情况等。绘制生存曲线,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其与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中,15例(38.5%)患者仅行开颅手术治疗,24例(61.5%)患者进行了术后放疗及化疗。随访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为16.0月;仅手术治疗组EFS中位数为6.0月;手术+放化疗组EFS中位数为21.0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对患者EFS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以外科手术为基础,辅以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相比于单纯手术能显著提高髓母细胞瘤术后无进展生存期。

    • 三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

      2018, 45(5):448-452.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5.002

      关键词:三维CTA|显微手术|脑动脉瘤破裂|复发
      摘要 (95)HTML (0)PDF 983.00 Byte (346)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三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 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上一页12
    共2页16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