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因子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对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的预测价值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2023, 50(2):23-2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5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脑疝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
      摘要 (196)HTML (43)PDF 589.20 K (705)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细胞纤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分析其对MCI患者发生脑疝的预测价值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MCI患者95例,根据MCI发病5 d内是否合并脑疝将患者分为非脑疝组(32例)和脑疝组(63例)。随访期间失访8例。根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69例,mRS评分>2分)。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NLR和MPO预测脑疝发生的临床价值。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LR和MPO水平。结果 脑疝组与非脑疝组相比,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MPO、NE、cFn和uPAR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均呈正相关(分别r=6.524、6.895、7.236,均P<0.05)。NLR和MPO为影响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OR=2.361,P=0.007;OR=2.955,P=0.014)。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75~0.921),高于MPO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0.817(95%CI:0.802~0.856);Z=4.201,P=0.008]。预后良好组的NLR和MPO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01)。结论 MCI患者入院时NLR和MPO的水平为影响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临床价值高于MPO;NLR和MPO水平与MCI患者预后有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23-28]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术后的预后改善及影响因素

      2023, 50(5):32-37.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5.006

      关键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改良Rankin量表
      摘要 (126)HTML (123)PDF 760.45 K (656)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S)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长、短期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79例S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术前、术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分析术后3和24个月的预后改善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准确性及预测效能评价。结果 SCS患者CEA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4个月的mRS分级分别为(1.78±1.10)、(1.32±1.37)和(0.89±1.25)。与术前相比,术后3和24个月均明显改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术后3个月,心肌梗死(OR=0.06,95%CI=0.01-0.32)和高脂血症(OR=0.13,95%CI=0.03-0.47)是影响因素。CEA术后24个月,心肌梗死(OR=0.09,95%CI=0.00-0.66)、高脂血症(OR=0.05,95%CI=0.00-0.29)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OR=0.11,95%CI=0.02-0.50)是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的列线图来进行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及预测效能。结论 SCS患者CEA术后长、短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心肌梗死、高脂血症是影响CEA术后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高脂血症、NLR是影响CEA术后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LR可预测SCS患者CEA术后的长期预后,术前低NLR(<2.62)的患者预后更好。

    • 青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分析

      2020, 47(6):575-580.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6.002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青年|初诊2型糖尿病
      摘要 (163)HTML (0)PDF 1.01 K (90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年初诊T2DM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观察组,26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将患者分为内中膜增厚组(116例)及斑块组(152例),斑块组根据半定量法分为I级斑块组(62例)、Ⅱ级斑块组(47例)及Ⅲ级斑块组(43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颈动脉内膜正常的青年10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LR与NLR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评价PLR和NLR在颈动脉硬化患者中的诊断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PLR及NLR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PLR及NLR水平高于内中膜增厚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Ⅲ级斑块组患者PLR及NLR数值高于Ⅱ级斑块组(P<0.05)和I级斑块组(P<0.05);Ⅱ级斑块组患者PLR及NLR数值水平高于I级斑块组(P<0.05)。斑块组患者PLR及NLR数值与斑块等级呈正相关(r=0.687、0.718,P<0.05)。PLR预测颈动脉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95%CI:0.663~0.790),截断值为111.08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89、0.612;NLR预测颈动脉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653(95%CI:0.586~0.723),截断值为2.24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09、0.511。结论 青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PLR及NLR可能与颈动脉内皮炎症反应有关,与颈动脉斑块评分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

    • Alb及NLR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

      2019, 46(1):26-30.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1.006

      关键词:创伤性脑出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预后评估
      摘要 (96)HTML (0)PDF 961.00 Byte (76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创伤性脑出血(TICH)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TICH患者286例,根据28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n=229)和死亡组(n=57)。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度组(n=94,<4分)、中度组(n=120,4~15分)、重度组(n=72,>15分)。比较各组入院第1、3、7天Alb及NLR水平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时间点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33.80±5.74 vs 38.26±6.13;28.24±4.62 vs 42.35±7.40;21.73±4.15 vs 46.28±7.85,均P<0.05),而死亡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2.26 vs 4.38±1.36;7.15±2.40 vs 3.34±1.27;8.62±3.24 vs 2.13±0.91,均P<0.05)。重度组第1、3、7天血清Alb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而重度组第1、3、7天NLR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第3天血清Alb及NLR水平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最佳截值分别为31.52 g/L和5.27,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死亡的AUC(95% CI)为0.925(0.861~0.975)明显高于单项Alb[0.836(0.780~0.893)]及NLR[0.851(0.782~0.90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3.0%和87.5%。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清Alb水平与NLR、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7、r=-0.724,P<0.01),N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75,P<0.01)。结论 Alb及NLR水平与T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第3天两项联合预测TICH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临床价值

      2019, 46(2):141-144.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5

      关键词: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
      摘要 (97)HTML (0)PDF 982.00 Byte (592)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最佳临界值3.25,敏感度85.06%,特异度70.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650、0.745、0.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