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2024, 51(4):1-7.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4.001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谷红注射液随机对照试验Rankin量表评分
      摘要 (104)HTML (15)PDF 656.26 K (635)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21年7月22日至2024年4月30日就诊于31家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 000例。经筛选随机分组后,试验组纳入999例,对照组纳入1 000例。试验组给予谷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发病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相对于基线期的变化情况,评估经治疗后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发病90 d后,试验组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71.10%,710/999]高于对照组 [65.10%,651/1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70%,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不良反应、临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相当。结论 谷红注射液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优点,且能够提高临床顺应性,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4): 1-7]

    • 血栓弹力图与脑白质病变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2024, 51(4):16-2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4.003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弹力图脑白质高信号诊断模型
      摘要 (93)HTML (12)PDF 750.70 K (61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测得的凝血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西区)脑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9例)。按照改良Fazeka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0级、1级、2级、3级)。分析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TEG指标的组间差异。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与高白质信号的相关性,并分别对一般临床资料和一般临床资料联合TEG指标进行逐步双向有序回归分析,筛选不同模型特征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一般临床资料联合TEG指标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高信号(改良Fazekas等级≥2级)的价值。结果 4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卒中史,以及TEG指标最大幅度(MA)、夹角(Angle)和凝血综合指数(CI)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卒中史,以及TEG指标MA、Angle和CI是改良Fazekas等级增高的危险因素(P<0.05)。一般临床资料联合TEG指标模型诊断脑白质高信的ROC曲线下面积和约登指数高于一般临床资料模型。结论 TEG指标MA、Angle和CI与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的改良Fazekas等级相关。这对快速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有重要指导意义。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4): 16-22]

    • 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后信息处理速度减慢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 51(6):23-2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6.004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信息处理速度危险因素
      摘要 (56)HTML (21)PDF 567.49 K (20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信息处理速度(IPS)减慢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72例。收集受试者人口学资料、卒中相关信息及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在发病后2周时进行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测评,依据SDMT评分将受试者分为IPS正常组(30例)和IPS减慢组(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IPS减慢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47例(65.3%)、女性25例(34.7%),平均年龄(54.28±6.14)岁。发病2周时出现IPS减慢42例(5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IHSS评分较高(OR=2.381,95%CI=1.179~4.810,P<0.05),梗死部位为颞叶(OR=8.856,95%CI=1.433~54.748,P<0.05)、侧脑室旁(OR=10.083,95%CI=1.526~52.614,P<0.05)、岛叶(OR=19.528,95%CI=1.354~281.677,P<0.05),TOAST分型为小动脉闭塞型(OR=7.877,95%CI=1.526~40.656,P<0.05)是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IPS减慢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IPS减慢的发生率高;治疗前NIHSS评分高,梗死部位为颞叶、岛叶、侧脑室旁,TOAST分型为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发生卒中后IPS减慢的风险更高。

    • 血清S100β水平与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神经阻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的影响

      2024, 51(2):61-6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2.010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清S100β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s6265基因吞咽困难
      摘要 (88)HTML (15)PDF 949.29 K (45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S100β蛋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神经阻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的影响。方法 28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后,依据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标准分为治疗有效组(226例)和治疗无效组(59例)。比较2组血清S100β蛋白、BDNF水平及BDNF-rs626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BDNF-rs6265基因多态性与治疗无效的关系。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分别与血清S100β蛋白、BDNF交互作用对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巴塞尔指数(BI)评分、血清S100β蛋白、BDNF水平、BDNF-rs6265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变量后,CC型基因携带者治疗无效风险是TT基因型患者的1.762倍;CC型、CT型与TT型基因患者间的饮酒史、高血压、NIHSS评分、血清S100β蛋白、BDNF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100β蛋白≥0.44 pg/mL、BDNF<6.21 ng/ml、BDNF-rs6265携带C基因型是神经阻滞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100β蛋白及BDNF均与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具有血清S100β蛋白及BDNF水平异常和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交互组合人群的神经阻滞治疗无效风险是非上述组合人群神经阻滞治疗无效风险的2.77倍。结论 血清S100β蛋白水平、BDNF-rs6265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神经阻滞治疗疗效相关,二者存在交互作用。

    • 5-羟甲基胞嘧啶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2024, 51(6):88-9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6.013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5-羟甲基胞嘧啶炎症因子血栓形成
      摘要 (31)HTML (11)PDF 503.39 K (16)收藏

      摘要:5-羟甲基胞嘧啶(5hmC)是DNA羟甲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源自5-甲基胞嘧啶在10/11易位(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催化下的氧化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脑血管疾病中可见5hmC和TET家族蛋白的异常改变,提示脑血管疾病与5hmc的调控密切相关。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过程。研究发现,5hmC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因子表达及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综述了5hmC参与调控炎症因子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提供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思路。

    • 基于列线图模型的多指标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2023, 50(6):13-1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3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分析列线图预后预测
      摘要 (139)HTML (41)PDF 625.41 K (694)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多指标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接诊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组,4~5分者为预后良好组。收集可能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2组患者各预后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126例患者中,45例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神经肽P物质水平升高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为保护性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2,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8.2%,95%CI为0.836~0.949。计算机模拟充分采样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3,模型表现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吸烟、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神经肽P物质水平等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3-18]

    •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灰质含量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3, 50(6):19-2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4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虚拟现实技术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认知功能生活质量
      摘要 (117)HTML (63)PDF 572.23 K (75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灰质含量、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观察组采取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治疗周期为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上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的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的轨迹面积和摆动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上下肢运动评分、脑灰质含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这些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9-23]

    • 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不同区域脑梗死疗效差异性分析

      2023, 50(5):38-4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5.007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
      摘要 (65)HTML (44)PDF 562.93 K (566)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评估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干预下脑梗死位置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7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接受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的患者为观察组(127例),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80例)。依据脑梗死位置分为皮质区梗死和皮质下梗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位置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组患者皮质区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组患者皮质下梗死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 标准内科治疗联合丁苯酞可更好地改善皮质区梗死功能。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其与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2023, 50(1):41-4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1.008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
      摘要 (117)HTML (50)PDF 628.82 K (693)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总结斑块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与AIS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首次发生AIS,并且72 h内入院的老年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99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37例)。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5年后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4.3%。60~69岁、70~79岁及≥8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4.7%、86.9%、96.0%,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颈动脉斑块组女性、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CI:1.02~1.122,P=0.005)、糖尿病史(OR=2.262,95%CI:1.055~4.850,P=0.036)、颈动脉斑块(OR=8.128,95%CI:1.077~61.348,P=0.042)是AIS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相关。

    • 白细胞介素-20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3, 50(4):76-7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14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白细胞介素-20炎症反应
      摘要 (110)HTML (26)PDF 456.36 K (656)收藏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致残致死率高,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20通过促进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IL-20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当脑组织缺氧可上调体内IL-20水平,诱导相关促炎性因子表达,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加重AIS。该文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炎症反应与AIS的关系以及IL-20的来源、作用机制、IL-2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IL-20与AIS的关系,为预测AIS的发展、预后,以及AIS的治疗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76-79]

    上一页123456
    共6页56条记录 跳转到GO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