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9(6):7-1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2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发病4.5 h内就诊于乐山市人民医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为低剂量组(49例)、标准剂量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低剂量组患者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24 h后若无出血转化,则采用双抗治疗21 d;标准剂量组于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后续抗栓方案同低剂量组;对照组入院即刻接受双抗治疗21 d。比较3组患者24 h及7 d的NIHSS评分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对比3组患者24 h的NIHSS评分、7 d的NIHSS评分以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3组患者36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7 d及90 d死亡率的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3组患者7 d的NIHSS评分均较基线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24 h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低剂量与对照组各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口腔及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7 d、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可能加快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恢复,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疗效相似,且不显著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12]
2021, 48(2):189-19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19
摘要: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梗死(ACI)常见并发症。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是ACI的重要治疗方案。近年来研究表明,rt-PA静脉溶栓与ACI后PSD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能呈负相关。脑及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神经功能改善以及“下行反事实思维” 可能是其作用机制。该综述旨在对rt-PA 静脉溶栓与ACI后PSD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2021, 48(4):339-34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4.004
摘要:目的 探究扩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DWI-FLAIR不匹配的82例WUIS患者临床资料(WUIS组),同时收集78例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资料(AIS组)。记录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影响WUI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 h临床疗效及溶栓后7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后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后循环梗死均为影响WUI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DWI-FLAIR不匹配指导WUIS静脉溶栓治疗安全且有效,患者预后与病史及梗死部位相关,临床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管理。
2021, 48(5):461-46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5.011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个体化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ACI并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R 3.6.3)中的rms程序包绘制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AUC(95%CI)为0.831(0.727~0.93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为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761,P=0.282。结论 该研究基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D-二聚体这6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2020, 47(3):272-276.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3.011
摘要:目的 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 CI=1.007~1.254)、房颤(OR=6.425,95% 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 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 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2019, 46(1):35-39.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1.008
摘要:目的 远程卒中指导基层医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国外已经很成熟,但国内鲜有报道。该研究以上海九院中心与祥云中心建立7×24小时远程卒中合作,由九院中心指导祥云中心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方法 利用远程卒中前瞻性收集1年内九院中心与祥云中心急性脑梗死病例,统计其静脉溶栓质控和随访情况,对比两中心静脉溶栓率、3小时静脉溶栓率、就诊到静脉溶栓时间(DTN)、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3个月随访改良生活能力评分(mRS)及出血、死亡率。结果 远程卒中后1年九院中心静脉溶栓率27.04%,祥云中心静脉溶栓率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九院中心DTN为(62.76±26.41)min,祥云中心DTN为(70.55±28.5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两中心mRS评分、出血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卒中指导下祥云中心静脉溶栓预后及安全性不差于九院中心,远程卒中是改善农村基层医院静脉溶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9, 46(3):289-292.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3.011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是否可以缩短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并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分为自行转运无院前通知组和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组。比较两组患者ONT、入院到溶栓时间(DNT)及第90天mRS评分≤ 2分的比例。结果 共纳入57例患者,27例(47.4%)使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30例(52.6%)自行转运无院前通知。两组相比,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组显示出更短的中位ONT(116 min vs 190 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mRS评分≤ 2分比例比较,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组获得mRS评分≤ 2分比例明显更高(56.7% vs 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的回归分析模型中,提示使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可大幅度缩短ONT 76.3分钟(95%CI,36.4~116.3;P<0.001)。结论 运用120转运联合院前通知程序可显著缩短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ONT,并改善静脉溶栓患者预后。
2018, 45(3):277-280.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3.014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7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溶栓分为溶栓组(n=190)与非溶栓组(n=185),随访6个月后采用HAMD-17评分判定PS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同时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各项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因素与PS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375例ACI患者中共发生130例PSD;溶栓组47例(轻度27例、中度16例和重度4例),非溶栓组83例(轻度43例、中度28例和重度12例);2组PSD的发生率(χ2=6.320,P=0.021)及严重程度(Z=-2.151,P=0.032)差异明显。护理人员(r=-2.105,P=0.018)、mRS评分(r=1.810,P=0.018)及是否溶栓(r=-1.866,P=0.012)是PSD发生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χ2=14.476,P=0.001)与mRS评分(t=3.876,P=0.000)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明显;护理人员对非溶栓组PSD严重程度的影响明显(χ2=6.856,P=0.014);mRS评分对溶栓组(t=2.331,P=0.022)与非溶栓组(t=2.990,P=0.009)PSD严重程度的均有明显影响。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降低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护理人员(家属)及较低mRS评分是PSD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