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1(2):54-6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2.009
摘要: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对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PD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6例原发性PD患者为PD组,75例原发性PD合并脑小血管病(CSVD)为PD合并CSVD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及影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认知和情感量表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以及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负荷得分及各个类型与患者的认知和情感量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体位性低血压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CSVD总负荷得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D总负荷得分与PD合并CSVD组患者的TG呈显著正相关(P=0.044)。PD合并CSVD组患者的CSVD总负荷得分与患者的MMSE、MOCA认知得分呈明显负相关(P<0.01);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腔隙(LA)与患者的MMSE认知得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WMH、LA与患者的MOCA认知得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PD合并CSVD组患者的CSVD总负荷得分与患者的HAMA、HAMD情绪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01)。WMH、周围血管间隙、CMB与患者的HAMA情绪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5);LA、CMB与患者的HAMD情绪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05)。结论 CSVD总负荷得分可以客观评估CSVD严重程度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为临床医生监测PD患者病情及后续管理PD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2024, 51(2):91-9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2.015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障碍患者逐渐增多。然而,目前的药物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预防或延缓相关疾病成为重要课题。有研究发现,饮食与老年人认知障碍密切相关。改善饮食或增加必需营养素可降低认知障碍发病率和减缓进展,但部分结果仍有争议。该综述总结了营养与饮食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为防治认知障碍提供新思路。
2023, 50(5):84-8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5.016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引起,包含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早期具有隐匿性。临床广泛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等)作为评估VCI的证据,但存在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低、主观性偏差等局限。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QEEG)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以其无创、可量化、实时监控的特点被研究者所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QEEG特异性量化指标对VCI的早期诊断有所帮助。目前,常用的QEEG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相对功率值、慢波化比率、成对衍生脑对称指数、EEG相干系数、Lemple-Ziv复杂度、P300等。轻度认知障碍是VCI的早期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患者QEEG特异性改变主要以慢波功率和θ波与β波比值升高、P3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减低等为主要特点。脑小血管病是VCI常见的亚型之一,临床症状隐匿且进程缓慢,常容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忽视。其相关电生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前认为EEG背景变化的同时出现大量异常尖波可提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加重。卒中后认知障碍是由卒中事件触发的VCI。有研究发现,δ波、θ波、β波、δ波与α波比值R和δ波与θ波比值均对识别卒中后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应用QEEG技术还可准确地将VCI与其他认知障碍(如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进行鉴别,也可用于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对VCI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因此,QEEG分析技术作为新的一种补充或替代性手段,为追踪VCI的进展轨迹、鉴别各种认知障碍和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思路。
2023, 50(4):90-9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17
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罹患认知损害的人数不断增加,其给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有关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与认知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通讯交流,而肠道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导致认知损害的发生和进展。其机制可能包括神经炎症、屏障功能破坏、菌群代谢产物及饮食结构改变等,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基于二者的关联可为认知损害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90-94]
2022, 49(4):69-7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4.013
摘要:慢性失眠(CI)是认知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常与认知损害相互作用,导致痴呆的发生。鉴于CI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其诊断需要生物学标志物,而血液标本采集的简便、易行性,使血液生物学标志物更易用于临床。现就CI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现状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CI相关认知损害中的作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干预CI相关认知损害提供新的思路。
2021, 48(2):110-11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0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与帕金森病(P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PD患者(PD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PD组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分为正常组(PD-N组)、轻度障碍组(PD-MCI组)、痴呆组(PD-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与帕金森综合评分(UP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两者表达对PD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PD组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N组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较PD-MCI、PD-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均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及两者联合预测PD认知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714、0.794(P<0.05)。结论 PD患者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下调;与PD病情及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PD认知障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1, 48(2):197-20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21
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脑内物质代谢异常,导致机体出现包括头痛、认知、运动和情感障碍等在内的长、短期症状,而认知障碍是阻碍TBI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恢复和延缓其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1H-MRS)可对急、慢性脑部损伤患者的脑组织代谢进行非侵入性检测,具有辅助诊断和预测长期功能预后的价值。该文将近年来1H-MRS在TBI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2021, 48(3):211-21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3.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变性疾病,伴有日常活动能力损害和人格变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一组介于健康老化和AD之间的过渡状态。目前的抗认知障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有效的药物干预上市之前,应积极探索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干预能够有效改善AD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亦能够用于健康老年人预防AD的发生。在该文中,总结了认知干预的相关研究及可能机制,对未来认知干预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形成了认知障碍患者个体化智能康复治疗的技术规范。
2021, 48(3):219-22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3.002
摘要:认知障碍指记忆、语言、计算、视空间、执行、理解判断等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当上述认知域有2项或2项以上受累并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时可考虑为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病因。痴呆造成全球健康问题,中国更是痴呆最为严重的国家。认知障碍的药物治疗疗效有限,探索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认知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无创性脑刺激(NIBS)及认知训练,二者联合应用可能提高对认知障碍的疗效。该文总结了近年来NIBS同步认知训练治疗认知障碍患者的相关研究,探讨联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为认知障碍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和技术规范。
2021, 48(3):311-3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3.020
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脑部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炎症介质形成、脑灌注不足等),导致非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颈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不同所致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差异,控制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可降低其发生风险。临床上对于CI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常用的评估手段为CT灌注成像检查(CTP),其可能通过间接评估侧支循环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来预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但准确性仍有争议。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尚无根治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脑梗死再发及改善脑灌注而改善认知功能,但对于纳入患者的标准仍需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该文基于该类疾病的研究现状,对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手段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