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50(3):51-5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11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出血后发生脑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最终会导致预后不良。目前,治疗并减轻脑损伤的措施有限。在此,笔者回顾了SAH动物模型及SAH后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并总结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脑损伤及预后不良中的作用,以期为SAH的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51-59]
2023, 50(3):60-6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12
摘要:脑血管痉挛(CVS)会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从而扰乱血管错综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治疗选择还很少,药物疗法主要有诱发性升压疗法、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抗痉挛剂、促红细胞生成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非药物疗法主要有血管扩张剂的血管内干预、机械血管成形术等。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尚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来治疗CVS。随着人们对其潜在发病机制认识和理解的扩大,可能会找到好的治疗靶点。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症和微凝块的形成是引起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新兴机制。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疗法是调节一氧化氮或内皮素通路,并通过抑制痉挛的作用获益。钙通道阻滞剂的进一步研究也在进行中,以更好地了解有关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尼莫地平能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舒张,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迟发性脑缺血,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死亡率影响不大。因此,针对不同机制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更理想的方法。该文对近年来有关CVS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60-65]
2022, 49(6):77-8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5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I/R)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恶化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一旦发生,则很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治疗仍为溶栓治疗,但其时间窗限制严格,导致溶栓治疗率低,故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将会为患者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三结构域蛋白是细胞生存、凋亡和氧化应激等重要调节因子,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三结构域蛋白家族中的部分蛋白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炎症反应阶段起重要作用,但相关机制未完全明确。该文就三结构域蛋白家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机制研究综述如下,期望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7-81]
2021, 48(1):63-6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1.015
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5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5只)、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褪黑素干预组(2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褪黑素干预组根据时间点第6小时、第1天、第3天、第7天分为4个组,每组5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大鼠脑组织内c-fos表达情况。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间点的HE染色显示,胶质细胞呈现程度不一的增生,神经元出现坏死;褪黑素干预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的坏死。在TUNEL染色凋亡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神经细胞凋亡升高;褪黑素干预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数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 <0.05)。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c-fos表达增加,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步降低;在褪黑素干预组,c-fos表达趋势与缺血再灌注组一致,但表达水平比缺血再灌注组相应时间点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褪黑素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降低c-fos的表达,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控c-fos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1): 63-68]
2021, 48(3):311-3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3.020
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脑部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炎症介质形成、脑灌注不足等),导致非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颈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不同所致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差异,控制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可降低其发生风险。临床上对于CICA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常用的评估手段为CT灌注成像检查(CTP),其可能通过间接评估侧支循环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来预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但准确性仍有争议。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尚无根治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脑梗死再发及改善脑灌注而改善认知功能,但对于纳入患者的标准仍需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该文基于该类疾病的研究现状,对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手段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1, 48(4):333-33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4.003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从DNA甲基化相关酶的角度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5)、模型组(CIRI组,n=15)、褪黑素组(Mel组,n=15)。CIRI及Mel组大鼠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Sham组仅分离颈总动脉。Mel组于造模前后30 min经腹腔注射Mel(5 mg/kg体质量),Sham组于造模前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IRI后24 h,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CIRI后6 h、24 h及72 h,TUNEL染色法观察Mel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凋亡细胞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el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发现,Sham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CIRI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Mel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排列较整齐、形态较规则。TUNEL染色结果显示,CIRI后6 h、24 h、72 h,与CIRI组相比,Mel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TUNEL+细胞数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IRI后6 h、24 h及72 h,Mel组大鼠DNMT1+、DNMT3a+细胞数量较CIRI组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l可抑制CIR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el降低DNMT1、DNMT3a蛋白表达,下调CIRI后DNA甲基化水平有关。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33-338.]
2021, 48(6):554-55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6.013
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活性氧(ROS)释放量过多,而再灌注后超过身体的抗氧化能力,最终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抗氧化治疗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但临床实验尚未能将这一概念转化为患者的治疗方案。作为这一概念的转化,目前最主要研究是ROS的来源,而不是ROS本身。在此背景下,NADPH氧化酶(NOX)已被确定为在一般生理条件下和缺血再灌注的脑血管系统中ROS的主要产生者,其主要参与氧化应激、介导自噬、炎症等。抑制NOX可显著减少脑卒中的缺血性损伤,但是NOX家族各亚型的分布和激活机制不同,需要明确其机制及使用抑制剂治疗的重要意义。该文分别对NOX的结构、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及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 47(1):14-17.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4
摘要:目的 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3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41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未并发脑缺血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B组。归纳脑缺血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对比A组与B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动脉瘤位置、糖尿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饮酒史、颅内血管狭窄、治疗策略、支架类型、Raymond分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直径和最大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47(2):111-115.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2.001
摘要:目的 探究U0126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效应及其介导的T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sham+U0126(2 g/L)组、MCAO组及MCAO+U0126组,每组各10只,经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模型,60 min后取出线栓,恢复血流。观察在有或无免疫缺陷的情况下U0126对脑梗死范围和脾脏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 U0126可显著减小小野生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P<0.05);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脾脏增殖的破坏(P<0.05)。但在T细胞缺陷的SCID小鼠中U0126的应用并未减小梗死面积,反而扩大了梗死范围(P<0.05),而当ConA刺激T细胞增殖后U0126的保护作用得到恢复(P<0.05),这表明T细胞可能是U0126的作用靶点。结论 U0126可能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并选择性促进T细胞增殖来介导其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神经保护效应。
2019, 46(1):50-54.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1.011
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每组16只大鼠。术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认知记忆能力变化。3组大鼠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APP染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训练第1~4天逃避潜伏期长于IP组(P<0.01);跨越原平台次数IP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IP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44 h后对照组中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IP组海马CA1区AP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APP的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记忆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