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1(1):17-2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1.003
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T2序列及磁敏感加权(SWI)序列在丘脑底核(STN)的可视化效果及成像清晰度,研究不同序列定位的计划靶点与实际靶点的误差,并计算出误差量,以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制定及影像学选择。方法 收集并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因帕金森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且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扫描3DT1 bravo、T2、SWI序列。分别利用T2序列或SWI序列制定手术计划并生成相应手术坐标,所有患者均行双侧STN行DBS,共计22侧,术后复查高分辨率薄层颅脑CT并与术前MRI融合。术后重建电极尖端位置坐标,分别与T2计划坐标、SWI计划坐标两两对比,分析误差值。结果 以T2为参考计划坐标与SWI为参考计划坐标对比。在两侧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SWI较T2深(2.16±1.02)mm;右侧SWI较T2深(2.13±1.62)mm。结论 STN在SWI序列上显示的深度比在T2序列显示的深2 mm左右且更符合电生理深度。
2022, 49(2):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2.001
摘要:目的 研究褪黑素(MT)预处理抑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水平,减轻神经细胞焦亡,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正常培养的HT22细胞记为空白对照组(Sham组);细胞进行10 mmol/L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24 h,制成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后,记为MPP+组;先用5 μmmol/L MT预处理6 h后,再造模后,记为MPP++MT组;各组细胞处理后经培养24 h后取材。采用CCK8检测细胞死亡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NLRP3分布和表达变化;使用标准ELISA试剂盒检测IL-1β和 IL-18表达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MPP+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NLRP3在存活细胞的胞膜和胞浆中高表达,相应的炎症因子IL-1β和IL-18也大量释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MPP+组,MPP++MT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中NLRP3染色阳性率降低,表达量也降低,相应的IL-1β和IL-18表达量也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可有效抑制NLRP3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神经细胞焦亡,从而减轻MPP+造成的HT22细胞损伤。
2022, 49(3):41-4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08
摘要: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与P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 9月至 2020 年9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60例(PD组),以及同期在该院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TLR4蛋白及IL-6、IL-1β 和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PD患者Hoehn-Yahr分期和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PD组外周血血清TLR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游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分期越高,TLR4、IL-6、IL-1β 和TNF-α的表达越高。震颤为主型、强直少动型和混合型PD患者TLR4、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4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高表达与PD的发生发展和分期密切相关,对PD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3): 41-45.]
2022, 49(3):46-5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09
摘要:目的 探究帕金森病(PD)患者血液中mRNA 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水平以及相关的甲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和去甲基化酶[(脂肪与肥胖相关基因蛋白(FTO)、AlkB同源蛋白5(ALKBH5)]的变化情况。方法 连续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PD患者(PD组,50例)以及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蛋白质印迹(WB)、实时定量PCR (QPCR)、m6A甲基化定量等实验,检测两组血浆及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的METTL14、FTO、ALKBH5及m6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浆中PD组的METTL14、FTO、ALKBH5蛋白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PD组的METTL14、FTO、ALKBH5蛋白条带灰度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BMC的mRNA中PD组的METTL14、FTO、ALKBH5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BMC的mRNA中PD组的m6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D患者血浆和PBMC中METTL14、FTO、ALKBH5和m6A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mRNA m6A甲基化与PD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2022, 49(1):68-7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5
摘要:神经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可在特定环境下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神经炎症、增强神经元可塑性等机制修复帕金森病(PD)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目前PD治疗主要是多巴胺替代治疗,但不能阻止PD病情进展,且不能彻底根治。干细胞在PD中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尤其神经干细胞优势引起较多关注。尽管神经干细胞移植在PD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临床中的应用仍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本文就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在P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神经干细胞治疗PD的关键调控机制。
2022, 49(3):93-9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18
摘要: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SIRT3)是一种NAD+依赖性II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3通过对组蛋白以及多种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在改善认知、调控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动物模型中,SIRT3过表达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减少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异常聚集,对帕金森动物模型起到保护作用。该文对SIRT3调节线粒体自噬、氧化应激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帕金森疾病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2021, 48(2):110-11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02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与帕金森病(P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PD患者(PD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PD组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分为正常组(PD-N组)、轻度障碍组(PD-MCI组)、痴呆组(PD-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与帕金森综合评分(UP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两者表达对PD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PD组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N组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较PD-MCI、PD-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均与UPDRS评分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及两者联合预测PD认知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714、0.794(P<0.05)。结论 PD患者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miR-221、miR-214表达水平下调;与PD病情及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PD认知障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1, 48(2):176-18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2.016
摘要:在帕金森病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的大量异常神经电活动,其扰乱了正常的生理性电活动,导致一系列相关症状的产生。其中基底神经节内丘脑底核的异常神经电活动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团内放电频率、放电模式、电振荡活动、内部网络结构的改变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出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各种异常电活动的产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病理机制。该文对帕金森病状态下丘脑底核异常神经电活动、相关症状及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 48(3):239-24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3.006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丰富环境(EE)对由神经毒素MPTP所致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0只7月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EE+MPTP组、EE+NS组、SE+MPTP组与SE+NS组,每组10只。EE组和标准环境(SE)组在干预3个月后,MPTP组小鼠进行神经毒素MPTP造模(腹腔注射,30 mg/kg),每天注药1次,连续7 d;NS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0.9%NaCl作为对照观察。采用行为学方法评估小鼠行为学表现。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酪氨酸羟化酶(TH)与5-HT1A受体阳性面密度值变化情况。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MPTP组的小鼠的强迫游泳评分较NS组小鼠低(P<0.01);悬尾实验静止不动时间延长(P<0.01)。EE+MPTP组的上述抑郁表现轻于SE+MPTP组(P<0.05)。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中发现,SE+MPTP组和EE+MPTP组小鼠的TH与5-HT1A受体阳性表达水平较NS组小鼠降低(P<0.01),而EE+MPTP组小鼠TH及5-HT1A受体阳性表达水平降低程度较SE+MPTP组小鼠小(P<0.05)。结论 MPTP小鼠的行为学异常以及TH阳性面密度值减少提示PD模型制作成功。EE+MTPT组小鼠5-HT1A受体受损较SE+MPTP组小鼠轻,提示丰富环境可能缓解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的抑郁情绪。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1,48(3): 239-243]
2021, 48(4):321-32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4.001
摘要:目的 探索通过脑室内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的方法建立帕金森病(PD)食蟹猴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老龄健康雄性食蟹猴3只,随机分为实验猴2只(A猴、B猴)、对照猴1只(C猴)。实验猴多次重复脑室内注射乳胞素,对照猴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于给药前后60 min观察其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和行为学评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行为学观察结果示,实验猴出现类似PD典型的手臂震颤、运动迟缓、运动量减少等行为学改变;行为学评分与对照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实验猴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面积较对照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猴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猴α-突触核蛋白(α-syn)阳性面积较对照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猴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实验采用小剂量、多次重复脑室内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方式产生了类似PD的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黑质存在PD样病变,可认为已建立食蟹猴慢性PD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P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进程。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