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2(1):38-4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5.01.007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区MRI影像学特征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41例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D患者66例,VD患者7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认知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MRI诊断结果、MRI线性测量参数,观察两组患者海马区指标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认知功能与海马区MRI影像学指标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认知功能与海马区MRI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VD患者(P<0.05)。两组患者海马萎缩、脑室改变、脑出血及脱髓鞘改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外侧裂宽度、大脑纵裂宽度、第三脑室宽度及尾状核头间径均高于VD组患者(P<0.05)。AD组患者左右侧海马区海马高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指标均低于VD组,颞角宽度高于VD组(P<0.05)。AD组患者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岛叶厚度及杏仁核体积与认知功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VD组患者海马高度、海马体积、岛叶厚度及杏仁核体积与认知功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总分增加,海马高度、海马体积、岛叶厚度及杏仁核体积也随之增加(P<0.05)。结论 VD与AD患者海马区参数可通过MRI进行评估,且海马区指标与认知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2025, 52(1):86-9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5.01.014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特征主要是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均为高度磷酸化与泛素化的tau蛋白组成的蛋白质聚集体。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作为调控蛋白质降解的最主要的修饰类型,动态地、多方面地参与了神经细胞凋亡等多个细胞过程。该文综述了泛素化修饰在AD中的作用,包括异常泛素化修饰与AD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功能异常对AD的影响,以及去泛素化酶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tau蛋白和Aβ的异常泛素化与AD的神经退行性变过程密切相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受损蛋白质在细胞内积聚,形成AD的标志性病理结构。同时,神经炎症中tau蛋白的异常泛素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去泛素化酶作为调节泛素化修饰的关键酶,其活性的抑制有助于促进病理蛋白的降解,为AD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该文还讨论了去泛素化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在AD治疗中的潜力,并指出了多靶点、多机制综合性治疗策略的必要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泛素化修饰在AD中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推动AD治疗策略的发展。
2024, 51(4):23-27.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4.004
摘要:目的 基于血浆中tau蛋白磷酸化探讨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保护机制。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招募了两组参与者作为样本。在第一组样本中包括58名轻度至重度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对照组;另一组样本包括37名轻度至中度AD患者的样本,其中18名患者接受了24周的多奈哌齐治疗,19名患者接受了24周安慰剂治疗。从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提取神经元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试剂盒对β淀粉样蛋白42(Aβ42)、P-T181-tau、P-S396-tau、总tau蛋白(t-tau)、神经颗粒蛋白(NRGN)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患者的EV中Aβ42、t-tau、P-T181-tau、P-S396-tau水平显著升高(P<0.05),NRGN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AD患者中,t-tau、NRGN和沉默转录因子(REST)的EV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合作研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CS-ADL)评分呈负相关(P< 0.05),并与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子量表的14项扩展版本(ADAS-cog+)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为期24周的治疗期间,与安慰剂组患者相比,多奈哌齐组患者血浆中Aβ42、t-tau、P-T181-tau和P-S396-tau的表达水平(EV水平)从基线水平到第24周结束时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结论 轻重度AD患者血浆EV中Aβ42、t-tau、P-T181-tau和P-S393-tau水平升高。t-tau、NRGN和REST的水平增加与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下降相关。多奈哌齐治疗可使轻中度AD患者血浆中t-tau、P-T181-tau和P-S396-tau的表达水平降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4): 23-27]
2024, 51(1):86-8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1.015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维生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与AD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维生素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E与AD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2023, 50(4):80-8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4.015
摘要: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老年人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痴呆防治刻不容缓。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即心率的变化情况,作为一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重要且新颖的工具,由于其敏感、直观、便捷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与评估。痴呆与HRV关系密切,不同类型痴呆患者一定程度上都会出现HRV改变,同时,HRV变化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认知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该文总结了不同类型痴呆与HRV关系的研究,以期从预防的角度评估患者HRV的改变,减少认知障碍发生风险,为临床更精确诊断和多靶点防治提供依据。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80-84]
2023, 50(1):87-92.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1.017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AD患者主要表现为失语、失认等认知功能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AD累及多个系统,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目前尚无治疗AD的特效药,只能延缓其病情进展。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A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乙酰胆碱含量活性降低、谷氨酸毒性反应、自噬作用、炎症反应及一些血管性疾病等。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5种药物为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该文对这5种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临床用药方式、不良反应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另外,该文重点介绍了一些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这些药物针对的是Aβ沉积过多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这一病理变化,其主要机制是以减少Aβ的生成、防止其沉积、加速清除及稳定微管、防止tau聚集和加速tau清除。但大多治疗药物研究试验并不理想,因临床不良反应过多或疗效不佳而终止试验,如LY2811376、verubecestat等;还有一些药物尚在二期或三期试验中,如azeliragon、gosuranemab等。该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梳理AD发生发展中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已有的临床治疗药物,正在研发药物所遇到的瓶颈,以及未来药物研发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治疗策略,以期为今后AD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022, 49(5):60-6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人格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和精神障碍等表现为特征,并伴有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目前临床常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构影像学技术,仅能发现出现了脑组织结构改变的AD患者,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分别能从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评估AD的发展进程和变化,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等,通过检测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来评价大脑活动和功能的改变,对诊断临床前AD有着指示性作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在确定AD标志性生物靶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放射性示踪剂,识别和结合AD特征性病理分子,从细胞层面的病理变化实现AD早期发现。相比于结构和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对AD早期发现、分级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有着更大的作用,为阐明发病机制、研发药物新靶点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该文概述了AD各类影像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技术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并评价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浅谈了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2022, 49(4):62-6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4.012
摘要: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当前最大的医疗挑战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损害,伴有特征性的神经病理改变,常见的有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目前的治疗多采用对症的综合治疗方式,旨在减轻衰退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并不能真正起到治愈或预防作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根据分化潜能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利用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通过分离、培养、定向诱导等在体外形成细胞、外泌体、组织或器官后,植入人体内进行治疗的过程。由于干细胞具有向不同类型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等的强大分化能力,干细胞治疗成了AD治疗的新思路。干细胞被移植入体内后,不仅可以分化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也能够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分泌一系列神经营养因子,改善神经微环境,促进神经细胞和突触再生;通过调节胶质细胞来抑制神经炎症。在AD治疗的研究中,常用到的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该文章概述了各类干细胞的主要特点,以及在AD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情况,浅谈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22, 49(4):73-7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4.014
摘要:辅酶Q10是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重要的电子传递载体和抗氧化剂,而艾地苯醌是辅酶Q10的合成类似物,由日本最先研发并上市应用于临床。艾地苯醌可以发挥抗氧化、电子传递和抗炎作用,且人体对艾地苯醌有更好的吸收能力和生物利用度。截至目前针对艾地苯醌已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初步研究表明艾地苯醌在多种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及变性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Friedreich共济失调、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中有应用的潜力。该文对艾地苯醌的药理机制及其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进行综述,为艾地苯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2, 49(3):97-10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19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和发病隐匿,对于该疾病的诊疗和预后仍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探究AD的发病机制显得日益重要。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分化有关的核转录因子,参与人体内多个靶基因的表达调控。有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的EGR1表达水平增高,且EGR1蛋白在神经元纤维缠结密度高的神经元中富集,提示EGR1与AD的发病或进展存在密切联系。该文主要从β淀粉样蛋白肽、异常磷酸化tau蛋白、胆碱能神经系统障碍、调控衰老程序以及细胞炎症等方面探讨EGR1与AD的病理关系,并对其参与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未来AD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