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1(1):7-1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1.002
摘要:目的 总结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神经影像学特点,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67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患者多模态磁共振特点、影像学诊断、临床确诊报告及预后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67例脑内环形强化病变患者中,胶质瘤26例,转移瘤20例,脑脓肿7例,脱髓鞘病变5例,淋巴瘤3例,其他病变6例。常规MRI序列(T1WI、T2WI、FIAIR和增强)尽管能清晰显示脑内环形强化灶的部位、形态、灶周水肿程度等特点,但定性诊断困难。结合其他多模态磁共振序列(MRS、DWI、PWI等)的影像学特点,并构建影像学鉴别诊断流程图,57例患者得出了较明确的影像学诊断,其中54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与最终临床诊断相符。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MRS、DWI、PWI等)通过解析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程序性鉴别诊断分析,显著提高了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
2023, 50(6):19-23.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4
摘要: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灰质含量、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观察组采取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治疗周期为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上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的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的轨迹面积和摆动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上下肢运动评分、脑灰质含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这些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9-23]
2022, 49(5):77-81.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6
摘要: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肢端肥大症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包括高血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在内的一系列疾病都与肢端肥大症有关。对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快速取得生化缓解,改善患者心功能。该文就肢端肥大症患者常见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 48(4):343-348.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4.005
摘要:目的 研究Mg-Zn-Nd-Zr镁合金浸提液对神经细胞活性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制备Mg-Zn-Nd-Zr镁合金浸提液,实验分组:对照组、稀释1倍组、稀释2倍组、稀释3倍组、稀释10倍组。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WB、CCK-8法、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Mg-Zn-Nd-Zr镁合金对神经细胞活性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细胞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处于G0/G1期及G2/M期的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稀释10倍组中星型胶质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稀释10倍组和稀释3倍组中星型胶质细胞的PCNA蛋白表达量增加,而稀释2倍组和稀释1倍组中星型胶质细胞的PCNA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稀释10倍组和稀释3倍组中神经干细胞的PCNA mRNA表达增加以及Bax、bcl-2的mRNA表达减少,而稀释2倍组中神经干细胞的PCNA mRNA表达减少,稀释1倍组中神经干细胞Bax、bcl-2的mRNA表达增加(P<0.05)。神经干细胞在稀释10倍组的浸提液中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Mg-Zn-Nd-Zr镁合金浸提液对神经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在稀释10和3倍时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且稀释10倍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但稀释2倍组和稀释1倍组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凋亡增加。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4): 343-348.]
2020, 47(4):366-371.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4
摘要: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9, 46(2):154-158.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8
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程度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07月至2017年07月收治的有长期跟踪随访及术前术后磁共振影像数据完整的48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比分析术前术后T1增强像及Flair像,计算并分析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1增强像全切的患者(切除程度100%)中位生存期(16.2月)显著长于未全切患者(<100%)的中位生存期(8.6月)(P<0.01)。进一步在T1增强像全切的患者中,基于Flair像切除率≥ 35%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9.7月)显著长于切除率<35%的切患者(12.4月)(P<0.05)。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T1增强像全切基础上Flair像切除率≥ 35%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胶质母细胞瘤手术策略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 42(2):197-200.
脑胶质瘤|脑脊液|D-二聚体
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 侵袭性强, 很少颅外转移, 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研究表明胶质瘤存在促进凝血系统紊乱的因素, 即促凝成分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激活、纤溶亢进等, 并且胶质瘤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血脑屏障, 进而改变脑脊液中一些化学物质, 例如蛋白、糖等, 现已有文献报道胶质瘤的脑脊液D-二聚体明显升高, 考虑与凝血紊乱及屏障改变有关, 同时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的高表达促进脑胶质瘤的发展、转移。故研究脑胶质瘤脑脊液中D-二聚体对于临床预后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 40(2):123-127.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微创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2年基底节区脑出血>30 ml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86例患者为对照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观察组1,CT定位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治疗的93例患者为观察组2,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结果 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术中出血也明显少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比较,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平均住院日缩短,病死率低,2周内NIHSS评分较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指标中,小骨窗开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组。脑出血后<6 h行微创手术,手术后再出血发病率较高,但平均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总体病死率较低;脑出血后6~48 h行微创治疗再出血发病率较低;脑出血后48 h行微创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变化。结论 >30 ml基底节脑出血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显著提高了疗效,显著降低病死率,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6 h内行微创治疗对减少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2012, 39(6):504-506.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对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LDVT分为LDVT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长期卧床、血浆纤维蛋白原、股静脉穿刺、静脉曲张、高血压、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Hunt和Hess分级等相关因素与LDV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LDVT组18例(18.37%),对照组80例(81.63%).高龄、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高血浆纤维蛋白原、Hunt和Hess分级高为LDVT较显著的危险因素(P<0.05);而静脉曲张、饮酒、吸烟、糖尿病、肥胖、性别等因素与LDV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LDVT患者多见于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等、Hunt和Hess分级较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股静脉穿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