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50(3):1-5.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3.001
摘要:背景与目的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责任病灶对侧发现同时存在干预指征的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同期治疗存在很大争论及挑战。该研究探讨单侧额外侧入路同期治疗责任病灶及对侧非责任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经单侧额外侧入路夹闭责任出血动脉瘤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1段非责任动脉瘤患者,采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责任动脉瘤位置、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对侧大脑中动脉瘤朝向及大小、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等指标评估此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是需要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出血责任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对侧大脑中动脉瘤距离同侧M1段起点的长度平均15.4 mm。需要处理的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平均3.4 mm×2.6 mm。术后复查头颅CTA见病灶远端颅内动脉走行自然,管壁光滑,病灶局部未见局限性狭窄或扩张。出院时有4例mRS评分为0;4例患者评分为1。出院时MoCA评分提示有2例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小于26分),余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结论 单侧额外侧入路治疗对侧非责任病变有很多优势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这类复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1-5]
2023, 50(1):21-2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1.004
摘要:目的 探讨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病变的可行性、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分析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9例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松果体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一般情况、主要症状、病变切除程度、病变病理性质、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时间等情况,分析患者的疗效。结果 159例患者中,143例病变得到全切,10例次全切,6例大部分切除。2例患者围手术期间分别因丘脑下部损伤、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清除血肿后缓解。4例患者出现慢性硬膜下积液,行钻孔引流术后无效,行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后缓解。16例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行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后缓解,1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缓解。患者随访6个月~9年,5年生存率81.3%。结论 患者总体疗效较好,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路径。
2023, 50(1):69-74.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1.014
摘要: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翻译后修饰,影响着超过一半已知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异常糖基化是恶性肿瘤的普遍特征,蛋白质异常糖基化往往会通过糖蛋白的基因突变、核苷酸糖供体的变化、糖基转移酶的表达或定位的异常等多种方式导致糖脂和糖蛋白在结构和含量上异常,进而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异常,有助于促进肿瘤的恶性进展。由于胶质瘤的恶性度高,预后差,因此临床急需寻找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关键分子事件。众多的研究发现蛋白质异常糖基化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胶质瘤相关的糖基化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也被广泛研究。该综述主要介绍与胶质瘤相关的N-连接糖基化,O-连接糖基化,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这3种糖基化形式,阐述其发生机制以及具体作用机制,并探讨异常糖基化在检测和治疗胶质瘤中的临床潜力,以期为解决胶质瘤预后差的现状提供理论基础。
2022, 49(5):82-86.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7
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人类极具破坏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是全球性的治疗难题。神经元损伤后难以再生,导致该疾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是SCI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当前研究证实,多种外源性刺激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层粘连蛋白样蛋白(Netrin)、微小RNA(miRNA)、热休克蛋白(HSP)等可激活该通路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SCI后脊髓神经元的自噬和凋亡,抑制炎症,促进神经细胞增殖以及轴突再生,减少瘢痕形成等,最终促进SCI修复。该文总结近3年来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SCI保护的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发现SCI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2018, 45(3):234-237.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3.005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髓母细胞瘤复发时间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39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复发时间及预后情况等。绘制生存曲线,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其与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中,15例(38.5%)患者仅行开颅手术治疗,24例(61.5%)患者进行了术后放疗及化疗。随访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为16.0月;仅手术治疗组EFS中位数为6.0月;手术+放化疗组EFS中位数为21.0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对患者EFS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以外科手术为基础,辅以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相比于单纯手术能显著提高髓母细胞瘤术后无进展生存期。
2018, 45(4):391-395.DOI: 10.16636/j.cnki.jinn.2018.04.014
摘要:目的 探讨实验室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SAH患者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SDHC组在年龄、脑室内出血比例、术前Hunt-Hess分级≥ Ⅲ级比例、术前空腹血糖、术后3 d血钠、术后3 d血钾、术后3 d空腹血糖方面与无SD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11.15,22.39,5.96,2.45,-2.69,5.47;P<0.05);②年龄≥ 60岁、脑室内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 Ⅲ级、术前血钾<3.48 mmol/L、术前空腹血糖≥ 160.25 mg/dL、术后3 d血钠≥ 145.54 mg/L、术后3 d血钾<3.02 mmol/L、术后3d空腹血糖≥ 167.55 mg/dL是影响aSAH后SDHC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 夹闭术术前及术后第3d血钠、空腹血糖、血钾与aSAH患者SDHC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