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1(5):83-90.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4.05.011
摘要:目的 分析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预测中国CNS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收集全球及亚洲主要国家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分析年份、社会人口指数对CNS恶性肿瘤发病、患病、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死亡等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估计年百分比变化(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描述标化率的趋势。分析中国201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采用NORPRED模型预测2020年—2044年中国CNS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疾病负担最重,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和死亡率的EAPC分别为:2.28%(95%CI:1.94%~2.62%),2.65%(95%CI:2.24%~3.06%),1.02%(95%CI:0.87%~1.18%)和1.46%(95%CI:1.29%~1.64%)。1990年—2019年,中国CNS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从4.45/10万上升至5.69/10万,标化患病率从8.15/10万上升至22.58/10万,标化DALYs率从161.29/10万下降至126.24/10万,标化死亡率从3.87/10万下降至3.50/10万。2019年,中国女性CNS恶性肿瘤发病率、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DALYs率两者差别不大。NORDPRED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CNS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在2020年—2044年呈连续上升趋势,预计增长26.65%,标化死亡率将有所下降,预计下降9.14%。结论 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中国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虽有所改善,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85岁以上老年人疾病负担最重,尤其是男性,需重点关注。
2023, 50(2):34-3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7
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清醒麻醉下开颅对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90例,根据不同麻醉及处理方式分为全身麻醉(GA)组、清醒麻醉(AA)组和清醒麻醉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AA+ERAS)组各30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肿瘤位置、侧别、病理级别、失血量、手术时间、切除程度、术后恶心呕吐、住院时间、术后癫痫、术后1周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卡诺夫斯凯计分(KPS)等资料。所有病例都有2年随访资料,根据随访对死亡情况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3组患者的预后指标中,AA+ERAS组的肿瘤全切程度高、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2个月KPS高,结果均优于GA组和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后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总存活率均高于GA组和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联合清醒麻醉可明显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术后近期可减少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并发症,术后远期可延长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34-39]
2022, 49(3):82-87.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3.016
摘要: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密切相关。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作为一种突触后支架蛋白,对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为代表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突触后膜的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PSD-95棕榈酰化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R、NMDAR)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综述聚焦PSD-95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R、NMDAR)的棕榈酰化过程,以及上述棕榈酰化过程在癫痫、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和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中的研究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1, 48(5):485-489.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5.016
摘要:α/β水解酶结构域-6(ABHD6)是近些年来被发现的一种具有丝氨酸水解酶活性的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作为突触后内源性大麻素的主要水解酶,ABHD6参与调节神经元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此外,ABHD6还是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抑制AMPAR向突触后膜转位和AMPAR的兴奋性。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ABHD6在神经炎症通路和自身免疫调节中发挥着潜在的调控效应,有望成为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靶点。该文从ABHD6的分子结构与表达、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对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