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5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RRx-001对吉兰-巴雷综合征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3, 50(6):1-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1 CSTR:

      摘要 (111) HTML (37) PDF 2.35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RRx-00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P253~78肽段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模型,RRx-001腹腔注射给药。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通过检测大鼠体重和临床评分,评估病情进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脱髓鞘变化。检测血液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评估肠道屏障通透性。检测肠道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评估氧化应激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 T细胞、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CD4+CD44H+ T细胞、CD4+CD62L+ T细胞和CD11b+F4/80+巨噬细胞。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RRx-001可以减少EAN大鼠体重丢失、降低临床评分(P<0.05);缓解坐骨神经脱髓鞘;提高SOD活力,降低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减轻肠道损伤而改善肠通透性(P<0.001);降低CD4+ T/CD8+ T淋巴细胞和CD11b+F4/80+ 巨噬细胞比例,提升CD3+ 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结论 RRx-001可以改善EAN大鼠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活化和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发挥对EAN大鼠的保护作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6]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2023, 50(6):7-1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2 CSTR:

      摘要 (119) HTML (33) PDF 598.57 K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帕金森病(PD)伴骨质疏松(O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PD患者(PD组)和78例健康体检人群(H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IGF-1水平的差异。根据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进行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将PD患者分为PD伴OP组(50例)与PD不伴OP组(55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IGF-1水平的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血清IGF-1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D伴OP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HC组比较,PD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降低(P<0.05)。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GF-1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分别(r=0.653,P<0.001;r=0.625,P<0.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GF-1、尿酸水平减低及H-Y分期增加是PD伴OP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IGF-1、尿酸水平减低及H-Y分期增加与PD伴骨质疏松密切相关。提高血清IGF-1及UA水平可能成为PD伴骨质疏松潜在治疗方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7-12]

      • 0+1
      • 1+1
      • 2+1
      • 3+1
    • 基于列线图模型的多指标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2023, 50(6):13-1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3 CSTR:

      摘要 (93) HTML (27) PDF 625.41 K (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多指标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接诊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组,4~5分者为预后良好组。收集可能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2组患者各预后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126例患者中,45例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神经肽P物质水平升高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为保护性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2,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8.2%,95%CI为0.836~0.949。计算机模拟充分采样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3,模型表现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吸烟、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神经肽P物质水平等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3-18]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灰质含量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3, 50(6):19-2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4 CSTR:

      摘要 (85) HTML (53) PDF 572.23 K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灰质含量、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观察组采取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治疗周期为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上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的睁眼1 min轨迹面积、睁眼1 min摆动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的轨迹面积和摆动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上下肢运动评分、脑灰质含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这些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结合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19-23]

    • 阿司匹林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研究

      2023, 50(6):24-2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5 CSTR:

      摘要 (92) HTML (27) PDF 487.67 K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77例。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59例)和非破裂组(118例);根据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时既往是否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既往服药组(82例)和既往未服药组(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瘤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结果 破裂组患者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既往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与未破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等因素后发现,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OR=0.235,95%CI:0.102~0.541,P=0.001)。既往服药组患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水平、动脉瘤破裂比例均明显低于既往未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比例明显低于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P<0.05)。结论 既往服用阿司匹林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考虑与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有关,且这种保护因素在既往服用阿司匹林>1年的患者中更为显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4-28]

    • 弥散张量成像定位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3, 50(6):29-3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6 CSTR:

      摘要 (72) HTML (26) PDF 2.77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定位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治疗的106例听神经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DTI定位与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 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位于腹侧中央者最多(44例,占41.51%),其次是腹侧前上部者(25例,占23.58%)。术前DT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相符合者有100例(94.34%),不符合者有6例(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面神经均实现解剖保留。术前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9.62%;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患者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4.53%、46.23%、53.77%及85.85%;患者术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通过DTI定位面神经与肿瘤位置较准确,且手术效果较好、面神经保留率较高,术后面神经有一定损伤,6个月后开始恢复,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概率降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9-33]

      • 0+1
      • 1+1
      • 2+1
      • 3+1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患者颅内出血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2023, 50(6):34-3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7 CSTR:

      摘要 (50) HTML (27) PDF 505.73 K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的脑转移瘤(BM)患者颅内出血(ICH)发生和致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BM患者392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项目、SRS项目、血液学项目和影像学项目。首先,根据患者接受SRS后是否出血分为ICH组(n=134)和非ICH组(n=258)。对两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ICH发生的风险因素。之后,再分析ICH组致死的风险因素。结果 有ICH史、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是接受SRS后BM患者ICH发生的风险因素,有ICH史和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ICH发生风险分别提高了7.433和1.430倍(均P<0.05)。ICH组7 d内和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1.19%和25.37%。高血压、血小板计数、脑疝和脑积水是7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脑疝和脑积水是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对于具备相应风险因素的患者,需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疗准备,从而降低ICH发生和致死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34-39]

    • 合成MR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鉴别中的应用

      2023, 50(6):40-4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8 CSTR:

      摘要 (52) HTML (39) PDF 5.64 M (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成MRI技术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HCG)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安阳地区医院和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HCG术后放疗后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合成MRI扫描和合成MRI对比增强扫描,并经二次手术病理证实或MRI随访确诊。测量病灶实质区、周围水肿区的增强前T1值(T1-pre)、T2值(T2-pre)和增强后T1值(T1+c),比较复发组和损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复发和损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37例,其中21例为复发,16例为放射性脑损伤。复发组和脑损伤组实质区与水肿区T1-pre、T2-pr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实质区和水肿区T1+c低于损伤组,增强前后T1差值(ΔT1)、T1值变化百分比高于损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区和水肿区T1+c、ΔT1、T1值变化百分比对鉴别HCG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效能均较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8%、94.6%、94.6%、97.2%和97.2%。结论 合成MRI技术在鉴别HCG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方面具有较好的效能,可辅助临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40-46]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临床研究
    • 罕见硬脑膜下血肿合并硬脊膜下血肿1例并文献复习

      2023, 50(6):47-5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09 CSTR:

      摘要 (50) HTML (29) PDF 1.72 M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硬脑膜下血肿(SDH)合并硬脊膜下血肿十分罕见。该文报道1例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并发SDH合并硬脊膜下血肿,并回顾以往报道的病例,综述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47-51]

      • 0+1
      • 1+1
      • 2+1
      • 3+1
    • 原发性颅内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3, 50(6):52-5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0 CSTR:

      摘要 (57) HTML (28) PDF 5.63 M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DCS)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该文报道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二科收治的1例此类患者,并结合文献,对IDCS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等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52-56]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综述
    • 小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状态中的研究进展

      2023, 50(6):57-6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1 CSTR:

      摘要 (132) HTML (35) PDF 896.99 K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是一组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对神经的发育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研究报道,小胶质细胞可通过增加炎症介质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癫痫发作,但对于炎症介质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仍缺乏全面了解。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变性、神经发生及突触修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癫痫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明确小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57-62]

      • 0+1
      • 1+1
    •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3, 50(6):63-6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2 CSTR:

      摘要 (80) HTML (21) PDF 512.20 K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中年发病的遗传性脑小动脉病,典型临床表现是偏头痛发作、频发性皮质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下降和精神症状。该病由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电子致密嗜锇颗粒沉积、NOTCH3蛋白信号通路异常、胶质细胞损伤及自噬功能异常、配体介导的内吞障碍和NOTCH3蛋白胞外区清除障碍有关。该文就近年CADASIL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63-67]

    • 晚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3, 50(6):68-7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3 CSTR:

      摘要 (74) HTML (32) PDF 493.66 K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发性癫痫(LOE)是指65岁以上老年人新发的癫痫。LOE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相关临床研究较少,这为LOE患者临床管理带来了挑战。该综述回顾了近10年关于LOE研究的文献,总结了LOE的定义、流行病学资料、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希望为LOE患者的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68-71]

    • 鸢尾素的抗炎机制在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3, 50(6):72-7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4 CSTR:

      摘要 (63) HTML (17) PDF 555.86 K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卒中后抑郁指脑卒中后发生的抑郁状态,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后遗症,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鸢尾素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备受关注。然而,鸢尾素在缓解卒中后抑郁中的作用机制尚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该文综述了相关研究,从抗炎机制探讨了鸢尾素在治疗卒中后抑郁中的相关作用,如改善能量代谢、神经保护、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等,讨论其作为卒中后抑郁治疗药物的可能性,以期为临床缓解卒中后抑郁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72-77]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胶质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2023, 50(6):78-8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5 CSTR:

      摘要 (102) HTML (35) PDF 908.50 K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特异性的诊疗措施,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亟须探索胶质瘤扩散、浸润的机制和开发新型治疗措施。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胶质瘤扩散、浸润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已被证实与胶质瘤侵袭、迁移和治疗抵抗有关,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介导EMT参与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此外,微小RNA可以与EMT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该文通过综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胶质瘤EMT的影响及针对该进程不同的干预措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78-83]

      • 0+1
      • 1+1
    • 豆纹动脉动脉瘤及其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2023, 50(6):84-9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6 CSTR:

      摘要 (69) HTML (26) PDF 3.10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豆纹动脉动脉瘤(LSA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动脉瘤,其破裂出血是导致深部脑出血的罕见原因,可表现为基底节实质内出血(IPH),易误诊为非动脉瘤性高血压脑出血(HICH)而延误治疗。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LSAs检出率逐渐提高。LSAs的发生发展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具体的病因及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对于LSAs的治疗主要采用开放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EVT)以及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GKS)。然而大多数关于LSAs的报道都是通过个案或小病例系列来阐述的,不同治疗方式效果、预后等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对LSAs及其治疗策略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84-91]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血管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2023, 50(6):92-9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7 CSTR:

      摘要 (57) HTML (19) PDF 481.56 K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常见的需要神经外科治疗的疾病之一,包括手术在内的传统治疗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根据CSDH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该病术后复发率最高可达到33%,甚至有患者因复发不得不多次手术。随着血管内治疗的兴起,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为CSDH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不论是单独治疗还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均有效降低了CSDH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92-95]

    • 血管老化加速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3, 50(6):96-10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6.018 CSTR:

      摘要 (87) HTML (24) PDF 529.96 K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发性脑出血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急危重症,高血压和血管结构改变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年龄的增长为什么会带来自发性脑出血发病率的升高尚不清楚。该文通过对近年来血管老化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衰老引起的高血压和血管结构功能改变两个方面探讨血管老化加速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的机制,期望对自发性脑出血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96-100]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