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50(2):1-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1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通过调控DJ-1的表达,使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8~12周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和治疗组(rTMS组),每组10只。MCAO组使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小鼠模型,Sham组小鼠处理同MCAO组但不插入线栓。Sham组和rTMS组给予rTMS治疗,MCAO组不予治疗。造模后1 h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4 h后开始给予 rTMS 治疗,频率为1 Hz,每次持续25 s,每日5 次,连续治疗7 d。在治疗前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TTC染色确定各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灶面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梗死灶周围区域神经元中DJ-1表达变化;使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J-1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与Sham组(0.50±0.53)比较,MCAO组(2.80±0.63)和rTMS组(2.10±0.32)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MCAO组比较,rTMS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MCAO组比较,rTMS组的梗死灶面积明显减小,DJ-1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 rTMS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的小鼠神经功能恢复,并显著减少梗死灶面积,可能分子机制是通过上调神经DJ-1蛋白表达干预损伤预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XXXX, XX(XX): 1-5]
2023, 50(2):6-1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2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超声波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miR-132和miR-34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根据使用超声波强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每组各60例。3组患者均在使用超声波的基础上联合加巴喷丁进行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的睡眠干扰、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评分、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5-羟色胺、内皮素1、P物质)水平、复发状况、临床疗效及miR-132和miR-34a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3组睡眠干扰评分、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评分、疼痛介质水平及miR-132和miR-34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上述检测数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强度超声波组的检测数值低于中、低强度超声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强度超声波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中强度超声波组为93.3%,低强度超声波组为86.7%,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超声波组、中强度超声波组、高强度超声波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11.7%、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表明,高强度超声波组、中强度超声波组、低强度超声波组复发率分别为0、5.0%、1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强度超声波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随着超声波强度的增加,联合治疗发挥的作用越明显;高强度超声波可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显著降低miR-132、miR-34a表达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6-11]
2023, 50(2):12-1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3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质性研究探讨患者服药的动机和障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TIA患者270例,根据服药依从性分为依从性佳(116例)和依从性差(154例)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物依从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A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受访者资料饱和为标准纳入10例TIA患者,采用质性研究法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Giorgi资料分析法提取和归纳主题,探讨TIA患者服药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结果 TIA患者出院后对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血栓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分别为69.36%、57.38%、78.95%、69.91%、68.32%。受教育程度低、卒中病程、发病次数≥2次、卒中自我效能低、无自我感知照护需求是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质性访谈资料中共提取出五大主题:疾病相关知识欠缺及二级预防意识淡薄、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加重、负性情绪、家庭与社会支持不足。结论 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较差,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种类、医疗体系的支持、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等。受教育程度、病程、卒中自我效能及自我感知照护需求等因素在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中起到重要作用。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12-17]
2023, 50(2):18-2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4 CSTR: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抗髓鞘寡突胶质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glia glycoprotein,MOG)抗体病(MOG antibody associated disease,MOGAD)及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重叠综合征(overlapping syndrome of MOG antibody disease and 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MNOS)与MOGAD、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Re)的临床特点及差异,以提高对MNO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14例MNOS患者(MNOS组),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MOGAD(MOGAD组)、NMDARe(NMDARe组)病例各1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3组患者意识障碍和视神经炎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NOS组意识障碍患者比例低于NMDARe组(P<0.0167),MNOS组视神经炎的患者比例高于NMDARe组(P<0.0167)。MOGAD组有正常脑电图的患者比例最高(54.6%);NMDARe组有非特异性慢波的患者比例最高(35.7%);MNOS组有癫痫波的患者比例最高(35.7%);NMDARe组同时出现癫痫波和δ波的患者比例最高(35.7%);MOGAD组患者无δ出现。3组患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OS组患者复发的比例是(21.4%)。结论 MNOS的意识障碍和视神经炎的发生率有别于MOGAD、NMDARe;癫痫波发生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有复发倾向。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18-22]
2023, 50(2):23-2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5 CSTR:
摘要:目的 检测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细胞纤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分析其对MCI患者发生脑疝的预测价值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MCI患者95例,根据MCI发病5 d内是否合并脑疝将患者分为非脑疝组(32例)和脑疝组(63例)。随访期间失访8例。根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69例,mRS评分>2分)。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NLR和MPO预测脑疝发生的临床价值。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LR和MPO水平。结果 脑疝组与非脑疝组相比,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MPO、NE、cFn和uPAR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均呈正相关(分别r=6.524、6.895、7.236,均P<0.05)。NLR和MPO为影响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OR=2.361,P=0.007;OR=2.955,P=0.014)。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75~0.921),高于MPO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0.817(95%CI:0.802~0.856);Z=4.201,P=0.008]。预后良好组的NLR和MPO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01)。结论 MCI患者入院时NLR和MPO的水平为影响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临床价值高于MPO;NLR和MPO水平与MCI患者预后有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23-28]
2023, 50(2):29-3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6 CSTR: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结果的差异,分析组织病理在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方面的局限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理资料共83例。以分子病理为金标准,将组织病理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上与分子病理不一致的患者的记为A组(26例),一致的患者的记为B组(57例),通过对比两组的具体差异,分析组织病理在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方面的局限性。结果 组织病理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上与分子病理的一致率仅为68.67%,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X染色体相关基因(ATRX)突变与分子病理的一致率分别为85.54%、60.24%和87.95%。两组患者组织病理在检测IDH-1的正确率上存在差异(65.38%vs 94.73%,P<0.01),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指数也存在差异(P<0.01)。结论 组织病理检测胶质母细胞瘤中MGMT甲基化的正确率低。组织病理在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上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IDH-1的诊断错误。对临床上症状进展快的患者,即使组织病理Ki-67指数低,分级为低级别,也应行分子病理检测,明确其是否为胶质母细胞瘤。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29-33]
2023, 50(2):34-3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7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清醒麻醉下开颅对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90例,根据不同麻醉及处理方式分为全身麻醉(GA)组、清醒麻醉(AA)组和清醒麻醉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AA+ERAS)组各30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肿瘤位置、侧别、病理级别、失血量、手术时间、切除程度、术后恶心呕吐、住院时间、术后癫痫、术后1周功能改善、术后2个月卡诺夫斯凯计分(KPS)等资料。所有病例都有2年随访资料,根据随访对死亡情况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3组患者的预后指标中,AA+ERAS组的肿瘤全切程度高、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2个月KPS高,结果均优于GA组和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后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总存活率均高于GA组和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联合清醒麻醉可明显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术后近期可减少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并发症,术后远期可延长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34-39]
朱俊豪,唐超,苑锋,蔡祥铭,杨进,耿渊明,衣力亚尔·艾力,马驰原
2023, 50(2):40-4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8 CSTR:
摘要:目的 设计一款用于神经内镜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血肿清除以及渗血止血操作训练的3D打印模型。方法 模型分为颅骨部、血肿部以及渗血部。使用猪血模拟血肿,用琼脂溶液模拟脑组织。学员在内镜下清除血肿,并进行渗血止血操作训练。记录下学员清除血肿的重量以及止血操作所用时间来计算训练得分。结果 共有32位学员完成清除血肿操作,15位学员完成止血操作。有内镜经验组相比于无内镜经验组,其清除血肿重量、止血操作所用时间和总得分均表现更好(P<0.05)。使用该模型进行训练和通过传统方式学习(手术视频讲解)的住培学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教学上的价值高于传统学习方式。结论 研发了首款可同时用于练习血肿清除以及渗血止血操作技术的3D打印模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40-43]
2023, 50(2):44-4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09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LVIS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23例。记录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平均随访6~32个月。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术后1例出现远隔部位再灌注出血,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抽吸血栓后稍好转。1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造影复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通过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效果良好。术前和术后的狭窄率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VIS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有效。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44-48]
2023, 50(2):49-5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0 CSTR:
摘要:脑桥中央髓鞘溶解(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疾病,通常导致该病的原因是钠离子异常的快速纠正。该文报道了3例并非由钠离子快速纠正导致的CPM,其中2例为极高血糖并酮症酸中毒引起的,1例为钾离子过低引起的。经过治疗原发病和营养脑神经后,患者均好转出院。该文总结了这3个病例的临床特点,同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CPM相关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提高对于该病的认识。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49-52]
2023, 50(2):53-5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1 CSTR:
摘要:报道2例合并血液恶性肿瘤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取得较良好的临床疗效,回顾其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病例特点及处理方式,以期为该类型患者诊治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53-55]
2023, 50(2):56-6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2 CSTR:
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神经变性疾病,但胃肠道症状在肠脑轴学说提出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生物菌群作为作用于肠脑轴的关键介质,可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及炎症反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这提示胃肠道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饮食、药物、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胃肠道症状,还能改善运动症状、精神和认知障碍。地中海和生酮饮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从而改善便秘及肠道炎症,而富含膳食纤维及抗氧化剂的地中海饮食是目前推荐的饮食治疗方法,其中的抗氧化剂(槲皮素)还能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常用的胃肠道治疗药物(例如泻药、氯通道激活剂、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等)可通过增强胃肠蠕动及肠液分泌来促进胃排空和食物消化,此外还有左旋多巴、二甲双胍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影响肠道微环境,减少肠漏及炎症反应,并显示出对神经的保护作用。粪菌移植术、益生菌及抗生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的微生物菌群,通过改善菌群失调、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等机制减缓甚至阻止帕金森病的发生。益生菌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研究表明帕金森患者在规范服药后不仅改善了便秘及运动症状,还降低了体内的炎症反应指标,增强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虽然这些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也为帕金森病的胃肠道症状及其他影响胃肠道系统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56-61]
2023, 50(2):62-6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3 CSTR: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的进行性全身肢体无力,且除危重病本身外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功能障碍。ICUAW的发病机制涉及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和肌纤维内复杂的功能、结构改变,但尚未完全明确。该文综述了目前关于ICUAW的潜在发病机制,以期对ICUAW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62-66]
2023, 50(2):67-7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4 CSTR:
摘要:Pin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NIMA-interacting 1)为脯氨酸肽酶异构酶的亚类,是一种催化蛋白质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基序之间的肽键异构化酶,具有调节蛋白质折叠、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细胞凋亡等功能。Pin1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可调节各种神经元发育、凋亡和突触活动。尽管有研究报道,Pin1与神经元底物相互作用影响特定的信号通路,但在神经元水平的生物学功能仍缺乏更全面的了解。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n1在衰老及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痴呆、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疾病中,其介导了从神经保护到神经毒性的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Pin1在神经元中的生物学功能,明确Pin1在年龄相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分子靶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67-70]
2023, 50(2):71-7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5 CSTR:
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胶质瘤最成熟、治愈率最高的方法。在术中术者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尽可能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彻底切除病灶,而不断发展的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技术给予了术者极大帮助,可以使术者在术中对肿瘤的性质和类型、浸润程度、范围及手术切缘等做出快速、精确的判断,从而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制定更科学、更准确的治疗方案。该文概述了目前各类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技术的主要特点,对胶质瘤术中快速病理精准诊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71-76]
2023, 50(2):77-8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6 CSTR:
摘要:脑转移瘤(BM)是一些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手术作为神经外科治疗颅脑肿瘤最传统的方式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BM的传统全切手术后往往复发率较高,越来越多的临床与病理证据支持该类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并非界限分明,致使脑转移瘤的“超边缘切除”应运而生。鉴于脑功能的保护,应用之初仅限于非功能区,现如今已携手电生理检测、导航系统、术中唤醒等精密手段走进功能区,并基于微创理念在手术入路、瘤体切除等方面不断尝试,努力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与保护脑功能之间做到最优化。通过回顾大量BM的超边缘切除相关研究,该文系统阐述了该手术理念的发生与发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77-81]
2023, 50(2):82-8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7 CSTR:
摘要:瞳孔评估能够提供有关早期传入视觉通路完整性的关键信息,检测瞳孔直径变化及对光反射是神经外科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基于客观的红外瞳孔测量在定量动态瞳孔评估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瞳孔对光反射(PLR)参数,检测到更细微的视觉转导缺陷,在颅脑外伤的诊断、监测、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多数情况下在神经影像学中无法观测到实质性病理变化,临床诊断困难。研究证实MTBI患者瞳孔系统的整体动态减慢,在急性、亚急性、慢性期都可观测到平均瞳孔收缩和扩张速度的降低。该综述简单地介绍了PLR通路,总结了近年瞳孔测量技术在M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重点探讨了PLR参数作为诊断MTBI潜在的视觉生物学指标及光敏性、屈光不正对其准确性的影响。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82-86]
2023, 50(2):87-9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8 CSTR:
摘要:随着神经内镜及辅助设备的进步,术者对手术的认识、技能不断加深,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术式。在其发挥良好的抵近观察,广角视野的优势同时,手术路径上的副损伤,尤其是术后嗅觉功能障碍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文就可能对术后嗅觉功能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展开综述分析。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87-90]
2023, 50(2):91-9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3.02.019 CSTR:
摘要: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一旦破裂,往往症状剧烈,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兴起,前交通动脉瘤起始、发展、破裂过程中相关形态学特征及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逐渐被揭示。研究表明,前交通动脉瘤的最大径、纵横比、大小比等特征有助于预测破裂风险,大脑前动脉一侧A1段发育不良以及A1段、A2段夹角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和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探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以及新的思路。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91-96]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