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阴性精神症状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2, 49(6):1-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1 CSTR:

      摘要 (170) HTML (143) PDF 797.74 K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阴性精神症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以优化其治疗。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确诊为AE的患者,其中4例无精神行为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胡言乱语、幻觉、容易激惹、攻击行为和性格改变等。将有精神行为异常的36例患者分为阴性精神症状组(N组,9例)和非阴性精神症状组(P组,2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指标。结果 40例患者中抗NMDAR脑炎最多见,为32例(80%);抗LGI1脑炎4例(10%);抗GABABR脑炎2例(5%);抗CASPR2脑炎1例(2.5%);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脑炎抗体阳性1例(2.5%)。40例A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精神行为异常36例(90%)、癫痫发作20例(50%)、运动功能障碍4例(10%)、认知障碍7例(17.5%)、言语障碍6例(15%)、意识障碍8例(20%)等。40例AE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单用激素冲击治疗23例(57.5%),激素冲击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5例(37.5%),激素+IVIg+血浆置换联合治疗2例(5%)。N组较少出现前驱头痛(P<0.05)。N组与P组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N组9例患者预后均为良好;P组22例患者(81.5%)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佳。结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精神症状,应在诊断的早期进行阴性精神症状筛查,并尽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改善预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6]

      • 0+1
      • 1+1
      • 2+1
    • 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 49(6):7-1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2 CSTR:

      摘要 (113) HTML (47) PDF 561.91 K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发病4.5 h内就诊于乐山市人民医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为低剂量组(49例)、标准剂量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低剂量组患者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24 h后若无出血转化,则采用双抗治疗21 d;标准剂量组于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后续抗栓方案同低剂量组;对照组入院即刻接受双抗治疗21 d。比较3组患者24 h及7 d的NIHSS评分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对比3组患者24 h的NIHSS评分、7 d的NIHSS评分以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3组患者36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7 d及90 d死亡率的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3组患者7 d的NIHSS评分均较基线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24 h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低剂量与对照组各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口腔及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7 d、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可能加快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恢复,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疗效相似,且不显著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12]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2022, 49(6):13-1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3 CSTR:

      摘要 (98) HTML (33) PDF 543.58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因素模型。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侧支循环组(34例)、侧支循环组(66例)。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I患者无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因素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因素模型对ACI患者无颅内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有吸烟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为ACI患者无颅内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OR=1.929、2.361、2.382、2.375、2.275、2.022,均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升高为ACI患者无颅内侧支循环的保护因素(OR=0.446、0.517,均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风险因素模型:logit(P)=-15.173+高血压×0.657+吸烟史×0.859-HDL-C×0.807+Hcy×0.868+NLR×0.865+PLR×0.822-bFGF×0.659+NSE×0.704,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15.46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诊断灵敏度88.0%、特异度为80.0%。结论 ACI患者颅内侧支循环无法建立与高血压、有吸烟史、血清Hcy、NSE水平升高,全血NLR、PLR水平升高,血清HDL-C、bFGF水平降低密切相关,据此建立风险因素模型预测ACI患者无颅内侧支循环价值较高,临床可对高危患者采取相应干预策略,以改善其预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3-17]

      • 0+1
    •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脑炎临床特点分析

      2022, 49(6):18-2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4 CSTR:

      摘要 (179) HTML (152) PDF 871.95 K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6年4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的9例抗GAD65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4~76(31.2±20.5)岁;男女比例为4∶5。1例有前驱感染史。首发症状:癫痫发作3例、头痛2例、头晕1例、听力下降与幻嗅1例、不自主运动1例、面部感觉异常1例。临床表现:边缘性脑炎5例、单纯癫痫发作1例、边缘性脑炎伴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僵人综合征伴脑干脑炎1例、癫痫发作伴僵人综合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9例患者中,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血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4例。9例均进行了头部磁共振(MRI)检查,海马或颞叶异常信号3例、小脑萎缩1例。有7例患者在急性期进行了脑电图检查,4例合并癫痫样放电,均累及额颞区,其中有3例还累及双侧。9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单用一线治疗3例、一线联合二线治疗6例。6例接受了抗癫痫药治疗,其中4例需联合应用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对9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失访1例;6例预后良好,其中2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遗留癫痫发作、步态不稳以及精神行为异常;2例症状无缓解。结论 抗GAD65抗体脑炎以中青年人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边缘性脑炎、僵人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可出现症状重叠;血清高滴度抗GAD65抗体是诊断关键;癫痫常难以控制;绝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尽早开始应用免疫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8-22]

      • 0+1
      • 1+1
    •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脑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

      2022, 49(6):23-2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5 CSTR:

      摘要 (106) HTML (40) PDF 3.89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动脉瘤显微夹闭组(A组)与介入动脉瘤栓塞组(B组),各18例。经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分别于麻醉置管后即刻(T1)、动脉瘤处理前(T2)、动脉瘤处理后即刻(T3)及术毕(T4)4个时间点采取外周动脉血和横窦静脉血做血气分析,监测并比较两组脑氧代谢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B组内与T1比较,T4的横窦静脉血氧饱和度(SsvO2)明显下降,动脉血乳酸浓度(aLAC)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T2所对应的动静脉氧含量差(Da-svO2)、脑氧摄取率(CERO2)增加,术后是否入重症监护室(ICU)、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相关有创操作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个月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与显微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介入栓塞术中对脑氧供需平衡影响较大,但患者短期预后较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23-28]

      • 0+1
      • 1+1
      • 2+1
      • 3+1
    • 3D 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应用研究

      2022, 49(6):29-34.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6 CSTR:

      摘要 (102) HTML (106) PDF 3.80 M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运用3D Slicer软件辅助功能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鞍区肿瘤手术的意义和价值。方法 分析粤北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鞍区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 Slicer软件辅助功能分为观察组(应用3D软件辅助,n=30)和对照组(单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n=30)。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除率,比较视野缺损和激素水平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合并症发生。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方面以及降低海绵间窦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内分泌激素改善及视野缺损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 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能做到高精度术前规划,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29-34]

      • 0+1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对侧支血管的影响

      2022, 49(6):35-3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7 CSTR:

      摘要 (92) HTML (33) PDF 626.47 K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流导向装置(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对被覆盖侧支动脉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共4个数据库中截止至2022年7月之前发表的论文,收集应用FDSs治疗位于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并评价FDSs覆盖的侧支血管的通畅率、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原创性研究。应用STATA 14.0,在随机效应模型下估计合并的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 共7项研究被纳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Willis环远端颅内动脉瘤经FDSs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34%(95%CI,22%—46%)的侧支血管在仍保持通畅;10%(95%CI,5%—16%)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侧支血管闭塞相关并发症;82%(95%CI,69%—95%)的患者颅内动脉瘤被完全治愈,尤其中长期随访治愈率可达88%(95%CI,75%—100%)。结论 FDSs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瘤效率高,但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覆盖侧支血管,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35-39]

      • 0+1
      • 1+1
      • 2+1
    • 非NF2突变型颅底脑膜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2022, 49(6):40-4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8 CSTR:

      摘要 (84) HTML (34) PDF 3.64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NF2基因突变AKT1(E17K)、SMO(L412F)、KLF4(K409Q)和TRAF7(G536S)型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9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所有脑膜瘤样本进行Sanger基因测序,检测4个非NF2点突变:AKT1(E17K)、SMO(L412F)、KLF4(K409Q)和TRAF7(G536S)。结果 92例颅底脑膜瘤中共检测出24例非NF2突变型脑膜瘤,1例为WHO 2级(非典型性),23例为WHO 1级。其中,AKT1(E17K)突变7例,SMO(L412F)突变7例,KLF4(K409Q)突变8例,TRAF7(G536S)突变2例。AKT1(E17K)、SMO(L412F)和KLF4(K409Q)突变型多为脑膜上皮型和过渡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主要为分泌型。KLF4(K409Q)突变型和TRAF7(G536S)突变型的肿瘤体积较小。较小的肿瘤体积对于预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脑膜瘤有一定特异性和敏感性(AUC分别为0.784和0.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KT1(E17K)、SMO(L412F)和TRAF7(G536S)突变型多好发于颅底中线。KLF4(K409Q)突变型肿瘤多位于颅内右侧,其中4例(50%)位于岩斜区。结论 非NF2基因突变脑膜瘤多好发于颅底中线处,病理级别多为WHO 1级,AKT1(E17K)和SMO(L412F)突变型病理亚型多为脑膜上皮型和过渡型,分泌型多见于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KLF4(K409Q)和TRAF7(G536S)突变型肿瘤体积相对较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40-45]

      • 0+1
      • 1+1
      • 2+1
      • 3+1
    • 杂交手术室DSA系统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

      2022, 49(6):46-4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09 CSTR:

      摘要 (72) HTML (56) PDF 3.93 M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杂交手术室DSA系统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微创穿刺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对2019年1月—2021年1月采用DSA系统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患者穿刺次数、术中球囊形态、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4例患者穿刺首次成功,1例患者穿刺2次,穿刺首次成功率93.3%,术中球囊呈梨形13例,类梨形2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3例,明显缓解2例,无其他颅神经损伤并发症,无颅内出血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DSA系统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能有效辅助精准穿刺,提高手术成功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46-49]

      • 0+1
    • Envoy DA导管治疗合并颈动脉迂曲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2022, 49(6):50-53.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0 CSTR:

      摘要 (96) HTML (56) PDF 1.31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使用Envoy DA导管治疗合并颈动脉迂曲前循环动脉瘤的通过性、支撑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泾县医院收治合并颈动脉迂曲前循环动脉瘤使用DA导管的患者共4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导管到位时间、使用同轴技术数量、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和结束时导管头端的位置、导管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患者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DA导管均顺利到位,导管平均到位时间(9.2±5.6)min,其中10例(20.4%)应用同轴技术将DA导管超选至颈内动脉。治疗前DA导管到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8例,岩骨水平段15例,岩骨垂直段26例,治疗结束时造影示有9例(18.4%)导管头端下移,其中有2例(4.1%)因导管下移至颈内动脉颈段,更换长鞘+DA导管的同轴双导管系统。3例(6.1%)导管到位后出现血管痉挛,给予动脉泵入尼膜同痉挛缓解。其他病例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mRS评分,0分33例,1分10例,2分6例。结论 Envoy DA导管在合并迂曲颈动脉的前循环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具有良好通过性且能提供足够支撑力。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50-53]

      • 0+1
      • 1+1
    • 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2022, 49(6):54-5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1 CSTR:

      摘要 (93) HTML (35) PDF 511.29 K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的效果及对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1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观察组采取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均治疗2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5.44%(P<0.05);观察组治疗1和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后伸、前屈活动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血清BDNF、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6、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神经松动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偏瘫肩痛患者可降低疼痛程度,提升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调节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表达,提升疗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54-58]

      • 0+1
    • >临床研究
    • 脑淀粉样血管病变相关炎症

      2022, 49(6):59-64.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2 CSTR:

      摘要 (111) HTML (176) PDF 8.14 M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对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AA)相关炎症(CAA-I)的认识。现将该院1例CAA-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诊疗过程进行整理回顾。患者为男性,70岁,以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减退为临床表现。脑脊液(CSF)检查提示细胞数及蛋白轻度升高。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凸面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白质变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紧邻皮质的斑片状T2WI及FLAIR异常高信号影,非对称性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伴软脑膜强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提示≥1处皮质―皮质下微出血灶及皮质表面铁沉积。基因检测为载脂蛋白E(APOE) E2/E3。诊断为很可能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病灶明显好转,1个月后随访认知功能改善、无癫痫发作。CAA-I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罕见亚型,临床医生多对此病认识不足,多序列的磁共振检查,尤其是SWI有利于其诊断,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59-64]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抗Hu抗体相关副肿瘤综合征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22, 49(6):65-6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3 CSTR:

      摘要 (95) HTML (68) PDF 3.28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1例抗Hu阳性副肿瘤综合征(PNS)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1岁,以急性起病的四肢瘫痪为临床表现,检验及检查结果符合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GBS。血清Hu抗体阳性,PET-CT筛查考虑肺癌可能,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给予激素、环磷酰胺及肿瘤治疗(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后患者症状稍改善,但之后进展恶化,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临床上,对于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周围神经病变或顽固性低钠血症为主要表现,不能完全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警惕该病的可能,需进行隐匿性肿瘤的筛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65-69]

      • 0+1
      • 1+1
    • >综述
    • 吡仑帕奈作为添加治疗及单药治疗疗效评价及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2022, 49(6):70-7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4 CSTR:

      摘要 (366) HTML (246) PDF 639.00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在所有的抗癫痫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癫痫患者的基石。目前,已有20多种抗癫痫药可供临床医师选择,但只有约70%的癫痫患者可以通过抗癫痫药治疗,使癫痫发作得到充分控制。吡仑帕奈(PER)作为第三代新型抗癫痫药带来了新的作用机制和更优的药代动力学,且已在多个国家上市并投入临床使用。目前PER多用于癫痫患者的添加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PER在单药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该文对PER的药物特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吡仑帕奈作为添加治疗和单药治疗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及近期真实世界应用现状进行汇总,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0-76]

      • 0+1
    • 三结构域蛋白家族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 49(6):77-8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5 CSTR:

      摘要 (121) HTML (26) PDF 1.07 M (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缺血/再灌注(I/R)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恶化的主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一旦发生,则很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治疗仍为溶栓治疗,但其时间窗限制严格,导致溶栓治疗率低,故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将会为患者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三结构域蛋白是细胞生存、凋亡和氧化应激等重要调节因子,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三结构域蛋白家族中的部分蛋白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炎症反应阶段起重要作用,但相关机制未完全明确。该文就三结构域蛋白家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机制研究综述如下,期望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7-81]

      • 0+1
      • 1+1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2, 49(6):82-8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6 CSTR:

      摘要 (247) HTML (36) PDF 517.58 K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糖尿病并发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可随着治疗糖尿病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使用而得到改善,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然的GLP-1是进食诱导刺激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的肠肽类激素,其可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为克服GLP-1半衰期短而开发的多种长效GLP-1RA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阿必鲁肽、度拉糖肽等,这些药物表现出在控制血糖水平和体重上的优势。由于GLP-1受体广泛分布于胰腺、肺、脑、心脏、肾和胃肠等组织细胞膜上,因此GLP-1RA的作用不仅仅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已有的报道表明,GLP-1RA还具有显著的神经、心血管、肾脏保护,以及抗呼吸道炎症和减脂等多种作用。GLP-1受体在脑中亦有广泛分布,且GLP-1RA可有效通过脑血管屏障。GLP-1RA与相应受体结合,可激活PKA、PI3K/AKT、ERK、MEK等多个激酶信号通路,调节神经递质传递,这可能是GLP-1RA实现抗炎、减少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减少DNA损伤、神经细胞修复,最终达到神经保护的途径。该文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对GLP-1RA在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总结其作用机制,并讨论其作为神经保护药物的可能性。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82-86]

    • 多发性硬化神经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2022, 49(6):87-9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7 CSTR:

      摘要 (173) HTML (88) PDF 502.70 K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有200多万人受其影响。病理特征为弥漫性和局灶性炎症、脱髓鞘、胶质增生以及视神经、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损伤。世界范围内MS的发病率和流行率都在增加。在疾病早期,40%~65%的MS患者患有认知功能障碍,从MS的认知功能障碍长期被忽视来看,神经心理及相关皮质损害检查很重要。该文主要总结了MS神经心理学的主要表现,包括记忆障碍、认知功能损伤、焦虑抑郁症状以及上肢功能的损伤,并讨论了MS神经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主要是扩展残疾状态量表和多发性硬化复合功能量表。我们希望通过讨论MS神经功能评估量表的优缺点,总结更好的评估MS疾病进展的方式,从而帮助MS患者在更早的疾病轨迹中得到诊断和治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87-91]

    • 神经重症多模态脑监测的研究进展

      2022, 49(6):92-9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8 CSTR:

      摘要 (588) HTML (53) PDF 442.82 K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高压、癫痫及灌注异常,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多模态脑监护(MMM)采用多种监护手段,系统性、全面性评估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以期实现精准化管理。目前常用的MMM技术包括脑组织氧监测、颅内压监测、脑代谢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监测和多模态影像学,并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这些监测技术可评估不同角度的脑生理及病理改变。近红外光谱(NIRS)可用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评估颅内灌注情况及血管调节功能。有创颅内压监测可精准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预测颅内压变化,指导脱水降颅压药物用量。脑微透析(CMD)可对颅内细胞外液进行采样,实时监测颅内代谢产物含量,明确颅内代谢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用于监测颅内外大血管的血流量。脑电监测可直接反映脑电活动,也可间接反映脑血流量,用于预测继发性损伤中癫痫及脑缺血情况,而其中的连续脑电图(cEEG)监测在神经重症中应用较为多见,脑电波形的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多模态影像学作为新兴的监测技术,可客观反映脑结构、功能及病理改变。该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应用于NICU中MMM的各类监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监测特点,归纳总结了不同监测技术指标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浅谈这些监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92-96]

    • circRNAs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2022, 49(6):97-10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19 CSTR:

      摘要 (112) HTML (48) PDF 964.07 K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状RNA(circRNAs)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的非编码RNA,是由一段基因中单个或多个外显子及少量内含子的3’端和5’端通过头到尾的反向剪接后环化形成,相对于线性RNA拥有较为稳定的性质。已有许多实验结果证实circRNAs参与神经、消化、内分泌、泌尿等多个系统恶性肿瘤的调控,且在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以circRNAs为代表的一系列非编码RNA(ncRNAs)参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调控的相关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并有望成为儿童CNS肿瘤靶向治疗的新靶点,为早期诊断和改善患儿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97-101]

      • 0+1
    • 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四项在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相关性中的应用新进展

      2022, 49(6):102-10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6.020 CSTR:

      摘要 (120) HTML (38) PDF 432.89 K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而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血机制和血栓形成平衡可以改变。止血功能受损可能会加重原发性损伤,并有引发或加重出血的风险。在许多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受伤入院时常规凝血试验都有异常,然而这些凝血异常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而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国内外应用血栓弹力图来更精确地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该文将凝血功能障碍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02-106]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