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电针对癫痫模型大鼠自发性反复发作及海马CA3和DG区谷氨酸脱羧酶67表达的影响

      2022, 49(5):1-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1

      摘要 (149) HTML (74) PDF 3.65 M (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 由于对药物疗法不良反应的担忧,近几年人们对使用针灸治疗癫痫越来越感兴趣。尽管现已报道了不少针灸抗癫痫作用的临床证据,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的 研究电针(EA)对癫痫大鼠自发性复发性癫痫(SRS),以及海马CA3和齿状回(DG)区中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和穴位电针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针刺或电针穴位治疗,8周后观察自发性复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分别取5组大鼠海马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和DG区GAD67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穴位电针组与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比较,减少了自发性复发性癫痫发作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和穴位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8周电针百会和大椎穴连续治疗后,穴位电针组与癫痫组、假刺激组、非穴位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组织中GAD67 mRNA水平与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刺激组和非穴位电针组中GAD67 mRNA水平与癫痫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D67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论 电针百会和大椎穴对癫痫大鼠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与CA3和DG区GAD67表达水平的变化有关。

      • 0+1
      • 1+1
      • 2+1
      • 3+1
    •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 49(5):7-1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2

      摘要 (110) HTML (102) PDF 2.25 M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归纳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至2020年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15例重叠综合征患者,根据重叠不同结缔组织病(CTD)分为IMNM重叠干燥综合征(SS)组(10例)、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4例)、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1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MNM-SS组患者中女性发病占比较高;血清肌酸激酶(CK)平均水平(3129±4719)u/L,在3组中最高。IMNM-RA组患者平均病程(3.7±1.7)个月,在3组中最短。IMNM-SLE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3岁,在3组中最年轻。IMNM-SS和IMNM-RA组患者间质性肺病(ILD)和心脏功能受累比例高;血清肌炎抗体以抗SRP、抗SS-A/Ro-52抗体表达比例最高。3组患者多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IMNM-SS患者占比80%;IMNM-RA患者占比75%;IMNM-SLE患者占比100%),其中47.6%患者采用了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2例(13.3%)患者基本恢复正常,12例(80%)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结论 不同类型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异性症状不显著。IMNM-SS和IMNM-RA患者合并心脏和(或)肺部损害比例较高,建议临床尽早完善患者心脏和肺部检查。多数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预后较好。

      • 0+1
    • 后交通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

      2022, 49(5):13-1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3

      摘要 (132) HTML (59) PDF 598.31 K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中青年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年龄18~60岁,根据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组(63例)和非完全恢复组(2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动眼神经麻痹类型(OR: 0.144,95% CI:0.030~0.688,P=0.015)、治疗方式(OR: 7.622,95% CI:1.823~31.870,P =0.005)和治疗前动眼神经麻痹持续时间(OR: 0.848,95% CI:0.783~0.919,P =0.000)是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中青年患者中,开颅夹闭比介入栓塞更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完全恢复。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的类型也与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相关,而完全恢复的最佳预测因素是治疗前症状的持续时间。

      • 0+1
      • 1+1
    • 尿激酶在内镜血肿清除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2022, 49(5):18-2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4

      摘要 (119) HTML (55) PDF 536.34 K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尿激酶结合内镜血肿清除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并对血清迁移率蛋白B1(HMGB-1)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10例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内镜血肿清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冲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局部脑血流量、血清炎症因子、临床疗效、血清HMGB-1及TRAIL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周边远区和近区脑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MGB-1及TRAIL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尿激酶结合内镜血肿清除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可抑制HMGB-1及TRAIL表达,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脑血流、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在本科实习生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2022, 49(5):23-2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5

      摘要 (106) HTML (86) PDF 1.96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在神经外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实习生11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实验组(n=55)。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实验组采用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主要观察指标为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次要观察指标为学员课程满意度打分及病例分析临床能力考核评价。结果 经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后,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86.4±7.3)高于对照组(82.5±6.4)(P=0.004)。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基础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在综合应用得分上,实验组成绩(32.3±2.1)高于对照组(29.3±2.8)(P=0.000)。实验组学员课程满意度打分(95.4±3.8)高于对照组(93.2±3.6)(P=0.002)。实验组优秀和良好的学员比例(93%)高于对照组(80%)(P=0.040)。结论 神经影像解剖联合三维模拟重建教学法使本科学员对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设计、治疗措施以及预后评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大大增强学员的临床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实习生临床教学授课质量。

      • 0+1
      • 1+1
    • >临床研究
    •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2022, 49(5):27-3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6

      摘要 (127) HTML (31) PDF 4.89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非常罕见。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20余例公开病例报道。与一般脑梗死相比,与蜂蜇伤相关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的信息还非常有限。病例 该文报道了1例25岁男性患者,在黄蜂蜇伤后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表现。经头部CT及MRI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 。DSA检查未见右侧颈总动脉及其远端血管显影,血管内介入治疗抽吸出少许红色血栓,复查血管再通。然而,其后发生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并脑疝形成”。虽经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系统康复治疗,但预后不理想,日常生活活动 仍严重依赖他人照料。这是国内蜂蜇伤继发缺血性脑损伤并出血转化的首例报道。蜂蜇后脑血管损伤是一个持续性进展过程,首诊医师需高度警惕蜂毒的迟发性血管损 伤效应,需动态监测 D-二聚体、凝血功能、超敏 C-反应蛋白等血液指标。早期抗组胺或类固醇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不稳定可能是蜂蜇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介入治疗的出血性风险更高。

      • 0+1
      • 1+1
      • 2+1
      • 3+1
    • 非酒精因素导致的原发性胼胝体变性

      2022, 49(5):32-3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7

      摘要 (113) HTML (31) PDF 1.67 M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以胼胝体脱髓鞘和中心性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常见的诱因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临床上非酒精中毒性因素导致的原发性胼胝体变性非常罕见。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该文报道了1例非酒精因素导致的原发性胼胝体变性病例,该例患者以头晕为首发症状,亚急性起病,后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僵直、二便失禁。颅脑MRI示:胼胝体肿胀,可见多发斑片状,T1WI稍低、T2WI高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DWI可见高信号,累及膝部、体部及压部,呈双侧对称分布。给予激素、口服维生素B1及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精神状态明显好改善,言语较前清晰,行走不稳好转。复查MRI示:双侧大脑白质和胼胝体病变范围较前缩小,异常信号较前减低。

      • 0+1
      • 1+1
      • 2+1
      • 3+1
    • 肯尼迪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

      2022, 49(5):36-4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8

      摘要 (134) HTML (238) PDF 2.36 M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并分析2例肯尼迪病(K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舌肌萎缩伴震颤;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明显增高;肌电图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且累及感觉纤维;雄激素受体(AR)基因检测CAG重复次数均>38。KD是一类以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为主的疾病,基因检测是其诊断的金标准,还需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相鉴别。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并发多次脑出血临床分析

      2022, 49(5):41-4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09

      摘要 (99) HTML (32) PDF 1.54 M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表现为鼻出血、胃肠道出血、贫血、肝脑肺动静脉畸形、皮肤黏膜血管扩张等。HHT并发多次脑出血的病例在国内暂无报道。该文报道1例通过中西医结合成功治疗HHT并发多次脑出血病例。总结了患者发病、病情变化、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期达到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救治率的目的。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放射性损伤致颈部多发血管狭窄1例并文献复习

      2022, 49(5):46-5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0

      摘要 (90) HTML (30) PDF 974.67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放射性损伤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的一种迟发性并发症。现报道1例鼻咽癌放疗后20年余,双侧颈部血管多发狭窄、夹层病例。同时结合目前对该类疾病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颅骨成形术后弥漫性脑肿胀1例及文献复习

      2022, 49(5):51-54.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1

      摘要 (79) HTML (32) PDF 682.48 K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告1例骨成形术后弥漫性脑肿胀(MBS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颅骨成形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癫痫发作及瞳孔改变,头颅CT提示左侧大脑半球明显肿胀,经脱水、抗癫痫等治疗后,患者仍在术后72 h内死亡。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BSC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综述
    • 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2, 49(5):55-59.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2

      摘要 (104) HTML (47) PDF 507.66 K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纯型肌张力障碍是指肌张力障碍症状是患者唯一运动症状,其临床表型的多样性被认为与基因突变、多因素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环境压力等有关。成人起病的单纯型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在常规头颅磁共振(MRI)影像中并没有结构异常,然而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喉部肌张力障碍及某些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在特殊MRI序列及功能MRI中表现出基底节、皮质下、皮质及小脑等不同区域结构功能变化及神经网络功能失衡。在神经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利用不同的示踪剂评估各类型肌张力障碍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能、胆碱能、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递质的变化,为探索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 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2, 49(5):60-6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3

      摘要 (82) HTML (72) PDF 584.11 K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人格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和精神障碍等表现为特征,并伴有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目前临床常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构影像学技术,仅能发现出现了脑组织结构改变的AD患者,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分别能从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评估AD的发展进程和变化,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等,通过检测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来评价大脑活动和功能的改变,对诊断临床前AD有着指示性作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在确定AD标志性生物靶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放射性示踪剂,识别和结合AD特征性病理分子,从细胞层面的病理变化实现AD早期发现。相比于结构和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对AD早期发现、分级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有着更大的作用,为阐明发病机制、研发药物新靶点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该文概述了AD各类影像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技术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并评价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浅谈了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2, 49(5):67-7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4

      摘要 (80) HTML (58) PDF 435.95 K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作为人体微生物最大的聚集地,与宿主形成了共生平衡的微生态系统,并通过参与直接作用、代谢产物、宿主免疫等途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既往传统观念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作用于肠道,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体,但随着菌群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可以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对这类疾病的诊疗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鉴于此,该文重点概述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2022, 49(5):72-7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5

      摘要 (87) HTML (76) PDF 443.24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技术在临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术后脑脊液漏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制约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确切牢靠的颅底重建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手术的效果。该文就颅底重建的材料和技术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肢端肥大症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2022, 49(5):77-8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6

      摘要 (61) HTML (15) PDF 438.22 K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肢端肥大症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包括高血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在内的一系列疾病都与肢端肥大症有关。对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快速取得生化缓解,改善患者心功能。该文就肢端肥大症患者常见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对脊髓损伤及其治疗的机制探讨

      2022, 49(5):82-8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5.017

      摘要 (106) HTML (69) PDF 828.44 K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人类极具破坏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是全球性的治疗难题。神经元损伤后难以再生,导致该疾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是SCI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当前研究证实,多种外源性刺激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层粘连蛋白样蛋白(Netrin)、微小RNA(miRNA)、热休克蛋白(HSP)等可激活该通路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SCI后脊髓神经元的自噬和凋亡,抑制炎症,促进神经细胞增殖以及轴突再生,减少瘢痕形成等,最终促进SCI修复。该文总结近3年来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SCI保护的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发现SCI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