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9(1):1-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1 CSTR:
摘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原发性脑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不但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肿瘤电场治疗(TTF)已被批准用于治疗GBM且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尚无有关中国GBM患者采用TTF治疗的临床资料。该文报告一项复发性GMB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探索性临床试验方案。该试验采用笔者开发的新型肿瘤电场治疗系统ASCLU-300,对参加者进行治疗。主要是评价该治疗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通过评估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及根据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来评价治疗反应;根据神经肿瘤治疗反应评价(RANO)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对比MRI检查确定TTP,并通过随访收集OS数据;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评估将基于描述性方法;通过Kaplan-Meier方法评估TTP和OS。这项初步研究将为进一步的大规模试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笔者希望新型肿瘤电场治疗系统能够有效治疗GBM,为中国GBM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临床试验注册:NCT0441793;于2020年6月8日注册。)
2022, 49(1):8-1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2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按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18例直径大于3 cm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采用体积分割的方式予以2~4次伽玛刀治疗,首次治疗一般选择肿瘤的基底部,边缘剂量为13 Gy,其后每次治疗间隔3~12个月,边缘剂量根据肿瘤的缩小情况以及解剖位置取12~13 Gy,并保证9 Gy的剂量曲线不与视神经和视交叉重合。结果 随访6~51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在第1次伽玛刀治疗后3~6个月就可见病灶明显缩小,5例患者在首次治疗3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3%~46.6%,平均缩小36.7%,13例患者首次治疗6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8%~65.5%,平均缩小47.1%。随着剩余分次伽玛刀治疗的完成,病灶继续缩小。所有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后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中15例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3~6个月后症状就得到改善,3例患者复查中症状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率为83.3%。结论 采用从基底部开始的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此类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
2022, 49(1):13-1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3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医学3D打印所设计的新型导向板在神经外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3D转化后打印成型。术前将打印的导向板放置患者颌面部,辅助病变边界定位。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所设计的3D导向板与皮肤贴合准确,皮肤切口均按照术前导向板指引设计,2例病变位置较深进行了皮肤扩切,其余切口均一次性完成,术后未出现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学3D打印导向板可以辅助颅内浅表病变定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2, 49(1):17-21.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4 CSTR:
摘要: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相关经验。方法 分析解放军第960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患者,均由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结果 通过神经内镜抵近、多方向观察,精细操作,15例的肿瘤均手术全切,其中6例术中快速病理显示生殖细胞瘤,术中在神经内镜下全切肿瘤,后期转肿瘤科继续治疗。其中13例术前合并不同程度脑积水,术后均缓解,后期均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术后半年随访,预后均良好。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在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经自然通道,能避免不必要损伤,通过内镜手术治疗既能解决脑积水问题,又能安全有效切除肿瘤,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2022, 49(1):22-2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5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微小RNA(miR)-34a、miR-16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颅脑损伤程度、预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及FIB值,对比不同病情、不同预后患者与其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和FIB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及FIB值对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FIB值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较轻中度组升高(P<0.05),重度组血清FIB值较轻中度组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FIB值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miR-34a、miR-16相对表达水平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FIB值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34a、miR-16及FIB联合评估颅脑损伤预后的AUC是0.948(95%CI:0.908~0.988),灵敏度是83.31,特异度是96.02。结论 血清miR-34a、miR-16及FIB水平与颅脑损伤病情程度、预后转归关系密切,3项指标水平联合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2022, 49(1):26-3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6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住院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确诊为VTE的患者(75例)为VTE组;依据患者的ID号,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VTE脑卒中患者(75例)为对照组。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两组患者进行风险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及危险度分级的差异;分析脑卒中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评价 Caprini评估模型对脑卒中并发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VTE组与对照组患者风险评分及危险度分级构成无差异(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肺炎、有无瘫痪是脑卒中并发VTE的危险因素。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0.039),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61.3%。以9分为极高危危险度分级界值对住院脑卒中患者并发VTE风险的预测价值最优。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住院脑卒中患者VTE风险评估特异度低,临床使用建议以9分作为脑卒中极高危患者风险分级界值。
2022, 49(1):31-3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7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及脑微出血分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在该院进行磁共振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检查的患者132例,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118例,分为脑微出血组(8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36例),脑微出血组再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2例)及重度组(23例)。将各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微出血组与非脑微出血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和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轻、中、重度组在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是发生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脑白质病变与脑微出血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微出血程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及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或脑白质病变患者更易发生严重脑微出血,且脑白质病变越严重发生脑微出血程度越严重。
2022, 49(1):37-4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8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困难通路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困难通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56~82岁,平均年龄(70±12)岁。患者术前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为(17±2)分,取栓前闭塞动脉血流的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l分级)均为0级。术中采用Solitaire AB取栓支架动脉内取栓或抽吸导管直接抵近栓子抽栓。术中分别运用同轴技术、导丝交换技术、中间导管、球囊或支架锚定、直接桡动脉穿刺等技术处理困难通路。结果 困难通路中主动脉弓路径迂曲12例,颈动脉路径迂曲15例,大脑中动脉路径迂曲1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2例,双侧股动脉闭塞1例。术后4例血管未开通,其余38例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流达2b/3级,开通率达90%。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良好(0~2级)24例,残疾(3~4级)14例,死亡4例。术中平均所用时间为(40±7.7)min。结论 困难通路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识别与处理困难通路可以节省手术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2022, 49(1):41-4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09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并建立分类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确诊为HNL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出现神经损害情况将其分为损害组(54例)和无损害组(73例)。分析HNL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HNL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利用增益图、索引图、错分概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发热、颅内压增高、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脑脊液(葡萄糖、白细胞数、蛋白质和氯化物)等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葡萄糖值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脑脊液氯化物值升高为HNL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共3层,9个节点,共筛选出4个解释变量,其中脑脊液中氯化物值升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增益图、索引图及Risk值均显示该分类树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临界值为0.636时预测患者神经损害的敏感度为88.27%,特异度为97.30%。结论 患者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葡萄糖值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脑脊液氯化物值升高为HNL患者是否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分类树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果,可为临床降低HNL患者神经系统损害风险提供依据。
2022, 49(1):46-5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0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降钙素(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脑膜炎感染类型鉴别和临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年12月期间在该院确诊并治疗的123例脑膜炎为研究病例。所有病例入院确诊为脑膜炎后即进行气道通畅、监测深静脉的静脉压、血氧饱和度检测、液体循环复苏等常规治疗。完善脑脊液生化检查确定后,化脓性感染病例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性感染病例给予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对脑脊液PCT、hs-CRP、NSE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病毒性病例与化脓性病例、预后良好病例与预后不佳病例之间脑脊液PCT、hs-CRP、NSE的表达差异,并分析脑脊液PCT、hs-CRP、NSE联合应用在病毒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鉴别及其在临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病例的脑脊液PCT、hs-CRP、NSE水平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PCT、hs-CRP、NSE联合应用鉴别病毒性与化脓性脑膜炎的敏感性(84.18%)、特异性(86.19%)、准确性(83.04%)高于单纯脑脊液PCT、单纯脑脊液hs-CRP、单纯脑脊液NSE。预后良好病例的脑脊液PCT、hs-CRP、NSE水平低于预后不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PCT、hs-CRP、NSE联合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83.93%)、特异性(85.83%)、准确性(84.20%)高于单纯脑脊液PCT、单纯脑脊液hs-CRP、单纯脑脊液NSE。结论 脑脊液PCT、hs-CRP、NSE联合应用在病毒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鉴别和临床预后预测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望作为脑膜炎临床诊疗的指导性指标。
2022, 49(1):51-5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1 CSTR:
摘要:二甲双胍(MET)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近年来由于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BM)在内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案较少,有学者提出MET治疗胶质瘤的可能性,研究表明MET对包含胶质瘤在内的众多实体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为阐清MET抗胶质瘤的确切作用机制,该文对近年来MET抗胶质瘤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022, 49(1):56-6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2 CSTR:
摘要:细胞外基质(ECM)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的恶性表型。在胶质瘤中,缺氧微环境可刺激细胞诱导ECM重塑,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提供空间。此外,缺氧可调控一系列信号分子诱导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VM是一种缺氧驱动肿瘤细胞自身胞外基质重塑、不依赖内皮细胞的肿瘤血管形成方式,可在内皮源性肿瘤血管被抑制时依然为肿瘤供氧,故成为胶质瘤高侵袭性表型和治疗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靶向血管拟态中ECM重塑关键因子及环节有望为胶质瘤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2022, 49(1):61-65.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3 CSTR:
摘要: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8,在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激活以及CD4+T细胞的Th2极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据报道,CHI3L1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异常表达,并且和GBM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该文综述了CHI3L1在GBM增殖、侵袭、耐药性、血管生成及免疫抑制中的潜在作用和靶向CHI3L1治疗GBM的研究,为GBM的辅助治疗研究提供策略。 [引用格式: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1): 61-65.]
2022, 49(1):66-67.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4 CSTR:
摘要:扰动系数是“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的1个集成参数,是电磁波在大脑组织传递过程中相对衰减程度改变、幅值改变、速度改变、时差改变的集成,通过特定算法复合而成的具体数值,能直观反映颅内病变情况。扰动系数可早期、及时、无创地了解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水肿及压力变化,为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颅内病情变化提供更优化的监测诊疗手段。
2022, 49(1):68-72.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5 CSTR:
摘要:神经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可在特定环境下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神经炎症、增强神经元可塑性等机制修复帕金森病(PD)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目前PD治疗主要是多巴胺替代治疗,但不能阻止PD病情进展,且不能彻底根治。干细胞在PD中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尤其神经干细胞优势引起较多关注。尽管神经干细胞移植在PD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临床中的应用仍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本文就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在P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神经干细胞治疗PD的关键调控机制。
2022, 49(1):73-78.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6 CSTR:
摘要:自2019 年 12月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大量SARS-CoV-2感染的病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SARS-CoV-2主要累及呼吸系统,也可累及其他系统,包括神经系统。与SARS-CoV-2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疾病包括头痛、头晕、抑郁、嗅觉丧失、脑炎、中风、癫痫发作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炎症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可能由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介导的急性炎症脱髓鞘性疾病,这些感染因素使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受到损伤,主要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ARS-CoV-2可以导致GBS,随着SARS-CoV-2感染的病例不断上升,因此,对SARS-CoV-2感染相关的GBS体征和症状的评估应引起重视,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可能会增加病毒感染的致死率。目前,对SARS-CoV-2相关性GBS尚认识不足,SARS-CoV-2与GBS之间的联系及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该文就SARS-CoV-2特点、SARS-CoV-2相关性GBS的临床表现、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2022, 49(1):79-86.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7 CSTR:
摘要:脑梗死(CI)作为全球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作而导致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何进行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重建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最终目标,电针(EA)是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在临床上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血管病具有独特优势,且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A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向全球推荐采用针刺(电针)治疗的病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电针对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和改善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旨在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22, 49(1):87-90. DOI: 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2.01.018 CSTR: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CIS)是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致残原因,严重威胁国民健康。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集中在新型炎症标志物对心脑血管意外发展及预后的作用上,如果可以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预防或治疗措施,这对患者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是近些年新发现的炎症相关生物标记物,临床研究显示,MHR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展及其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综述MHR在CIS疾病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延缓疾病发展提供依据。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