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发作过程脑电信号子波熵分析

      2020, 47(4):343-35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1 CSTR:

      摘要 (93) HTML (0) PDF 1.85 K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子波熵研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发作过程的动态变化,探索其发作的动力学机制,为监测癫痫发作提供更好的指标。方法 采用Gauss连续子波变换对10例JME患者(JME组)癫痫发作的脑电信号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行子波功率谱分析,并计算整体子波熵(En)和分尺度子波熵[En(a)],根据视觉脑电结果将熵值分为发作间期、发作前期和发作期,观察JME发作全过程子波熵值的动态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JME组发作期整体子波熵值较发作间期和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7),前头部更明显。分尺度子波熵中,11尺度发作期子波熵值较发作间期和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7);9尺度发作期子波熵值低于发作间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7)。结论 JME发作时整体子波熵降低,提示全脑活动较发作间期和正常对照变得单一而规律,全脑信息的丰富度和复杂度下降。分尺度子波熵中11尺度发作期子波熵值增高,而9尺度发作期子波熵值降低,提示发作时11尺度脑电活动频率增加,而其他尺度脑电活动频率降低。发作期各导联整体子波熵值下降程度存在差异性,前头部更明显,提示JME放电起源可能与额区皮质相关。

    • 漆黄素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0, 47(4):353-357.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2 CSTR:

      摘要 (90) HTML (0) PDF 1.30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 采用MPTP腹腔注射复制亚急性PD小鼠模型,漆黄素灌胃给药,实验分为3组:control组、MPTP组、漆黄素+MPTP组。通过旷场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小鼠的运动行为。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纹状体中TH水平和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采用尼氏染色检测黑质区神经元的损伤状况。通过检测纹状体区GSH、SOD、T-AOC、MDA含量,评估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与MPTP组相比,漆黄素+MPTP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及运动速度提高(P<0.05);爬杆总时间及转头时间缩短(P<0.05)。悬挂实验评分提高(P<0.05)。尼氏染色结果发现,漆黄素可缓解MPTP小鼠黑质区神经元损伤(P<0.05)。TH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漆黄素可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TH表达量水平下降及阳性神经元丢失(P<0.05)。同时,漆黄素处理后,提高了MPTP小鼠GSH、SOD、T-AOC水平,降低了MPTP小鼠MDA的含量(P<0.05)。结论 漆黄素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缓解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漆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布特点

      2020, 47(4):358-365.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3 CSTR:

      摘要 (155) HTML (0) PDF 1.32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高血压病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从2012年1月起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阿尔兹海默病(AD组)、帕金森病(PD组)患者各10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且无以上疾病的高血压(HBP组)患者100例、健康中老年人(N组)100例。所有受试者均经3.0 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观察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以及海马区这三个层面的T2WI和FLAIR的成像表现,比较4组受试者EPVS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EPVS数目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AD组MMSE评分与EPVS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受试者无论是在半卵圆中心区还是基底节区,EPVS均存在解剖学分布差异(P<0.001)。4个组间的EPVS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HBP组、PD组均高于N组。在半卵圆中心区,AD组的EPVS数目(11.23)高于其他3组(HBP=8.97、PD=7.88、N=3.00)。在基底节区,HBP组的EPVS数目(7.21)高于其他3组(PD=5.85、AD=4.87、N=2.95)。在海马区,AD组、HBP组、PD组之间的EPV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计算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占全部脑区EPVS数目的比值发现,AD组的EPVS百分比(69.41%)高于其他3组(HBP=54.75%、PD=57.49%、N=46.35%),AD组与HBP组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组、HBP组、PD组的EPVS数目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4、0.41、0.49,P<0.01),而与N组无相关性。AD组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数目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s=-0.251,P<0.05),在基底节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AD组的EPVS分布以半卵圆中心为主,HBP组的EPVS分布以基底节区为主,PD组的EPVS未发现脑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AD、HBP、PD组患者的EPVS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AD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的EPVS数目越多,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EPVS数目可能对评估认知障碍程度有重要价值。

    • 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0, 47(4):366-371.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4 CSTR:

      摘要 (75) HTML (0) PDF 1.33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白桦脂醇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认知及海马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020, 47(4):372-37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5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1.18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桦脂醇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干预作用及海马突触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索治疗AD提供新的可能。方法 采用白桦脂醇干预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57BL/6J健康小鼠为对照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学习记忆能力、在体电生理记录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电、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Realtime PCR法检测PSD-95和Synapsin-I水平。结果 水迷宫检测结果发现白桦脂醇能改善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电生理检测AD模型组长时程增强(LTP)幅值低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白桦脂醇各组LTP幅值较AD模型组升高;AD模型组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白桦脂醇干预治疗后凋亡率下降;AD小鼠模型海马区PSD-95和Synapsin-I表达下降,但经白桦脂醇干预后其表达上升。结论 白桦脂醇通过使海马PSD-95和Synapsin-I的表达增加,发挥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使海马长时程增强。

    •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2020, 47(4):382-38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7 CSTR:

      摘要 (96) HTML (0) PDF 914.00 Byte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颈部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CD40L水平;分析血清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高血压(P=0.026)、空腹血糖(P=0.045)、三酰甘油(P=0.02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05)和sCD40L水平(P<0.001)均高于无斑块组。高血压(OR=2.598,P=0.028)、LDL-C(OR=4.247,P=0.006)和sCD40L水平(OR=1.079,P=0.009)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高血压(P=0.031)、白细胞计数(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3)和sCD40L水平(P<0.001)均高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患者,高血压(OR=2.918,P=0.033)和sCD40L水平(OR=2.712,P<0.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亦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

    •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020, 47(4):387-390.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8 CSTR:

      摘要 (81) HTML (0) PDF 1.02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204例脑胶质瘤患者,依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89例和研究组(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115例。评价两组近远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P<0.01)。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SS评分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胶质瘤患者近远期疗效,可促进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存活率。

    • 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2020, 47(4):391-394.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09 CSTR:

      摘要 (113) HTML (0) PDF 1.05 K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的1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前均表现头痛、5例面部感觉减退、2例面部疼痛、1例听力下降。Simpson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无死亡,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80~90分。术后头痛15例均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缓解、2例加重、新增2例,面部疼痛2例缓解,听力下降1例未缓解,新增复视2例、6个月后均缓解。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较好途径。

    • 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16例疗效分析

      2020, 47(4):395-39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0 CSTR:

      摘要 (92) HTML (0) PDF 900.00 Byte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保守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及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共收治的116例行系统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A组),并与2012年2月—2015年2月三所医院共收治的122例行常规保守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B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病情好转例数分别为104例(89.66%)、66例(54.10%),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8523.65±717.85)及(9723.26±1534.85)元,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7.07%(101例)、70.49%(86例)。其中两组患者治疗好转率及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病情好转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满意度,并可降低平均治疗费用。

    •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诊治分析

      2020, 47(4):399-403.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1 CSTR:

      摘要 (103) HTML (0) PDF 1.03 K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探讨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时机,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间脑期组34例和非间脑期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4,P=0.002),间脑期组好于非间脑期组。结论 早期识别脑中心疝间脑期并积极开颅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 创伤后重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治疗策略

      2020, 47(4):404-40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2 CSTR:

      摘要 (82) HTML (0) PDF 1.17 K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 >临床报道
    • 鞭炮爆炸伤后致颅内感染

      2020, 47(4):409-411.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3 CSTR:

      摘要 (105) HTML (0) PDF 1.06 K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1例鞭炮爆炸致颅内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回顾相关文献资料,分析颅脑爆炸伤类型、伤情及出现颅内感染的处理方式。为提高这类疾病的救治水平提供借鉴。

    • 以尿崩和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垂体转移瘤

      2020, 47(4):412-413.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4 CSTR:

      摘要 (82) HTML (0) PDF 905.00 Byte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垂体转移瘤比较少见,且易误诊。该文总结分析1例垂体转移瘤的诊治过程与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

    • >综述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 47(4):414-417.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5 CSTR:

      摘要 (83) HTML (0) PDF 909.00 Byte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斯特菌脑膜炎是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对李斯特菌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细菌如何跨肠道屏障、胎盘屏障方面。而免疫学机制及炎症通路有待表征。研究发现在感染早期宿主就能识别细菌DNA启动先天性免疫反应,随后引起相应靶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该文从固有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反应、补体系统等方面综述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脑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血管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 47(4):418-421.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6 CSTR:

      摘要 (92) HTML (0) PDF 908.00 Byte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机制较为复杂,不仅与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相关,还与脑小血管病变、低灌注等因素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该综述旨在归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分析和总结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治疗术后认知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 尿毒症相关性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0, 47(4):422-425.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7 CSTR:

      摘要 (98) HTML (0) PDF 903.00 Byte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尿毒症是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但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尿毒症相关性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间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所致的功能障碍、铁缺乏对运动障碍的直接调控及通过影响多巴胺能系统的间接调控、持续性的血液透析所致的静息状态、对硫铵代谢的影响等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周围神经病变、钙磷不平衡、基因、毒素刺激等因素可能也参与了尿毒症相关性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 小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020, 47(4):426-429.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8 CSTR:

      摘要 (170) HTML (0) PDF 905.00 Byte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病理机制复杂,神经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在自闭症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内稳态不可缺少的协调者。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胎儿及发育早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修剪和免疫反应异常的病理改变,可能参与ASD的发病过程。本文重点从小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的突触修剪、神经免疫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探讨小胶质细胞参与A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中的研究进展

      2020, 47(4):430-434.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19 CSTR:

      摘要 (114) HTML (0) PDF 919.00 Byte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累及脑的小动脉、穿支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等小血管的各种结构或功能性的病变,导致相应临床、认知、影像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MH)是当前最为广泛认可的CSVD影像学标志物,多数研究认为慢性脑血流低灌注是WMH潜在病理机制之一。该文介绍磁共振成像的一个新的技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ASL技术在WMH中的应用进展,对单一ASL及ASL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如弥散张量成像(DTI)、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BOLD)、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在WMH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WMH相关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等提供依据。

    • 多发性硬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进展

      2020, 47(4):435-43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0 CSTR:

      摘要 (80) HTML (0) PDF 907.00 Byte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树突状细胞(DC)与T细胞同为多发性硬化(MS)的主要责任细胞。DC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并可促进或抑制髓鞘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DC亚群是自身免疫反应结局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其组织特异性也可能与DC亚群的功能有关。因此,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的最新文献,深入了解DC亚群的表型、功能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症及其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有助于基于DC亚群设计免疫干预方案来治疗MS。

    • 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与Keap1-Nrf2信号通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0, 47(4):439-44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1 CSTR:

      摘要 (192) HTML (0) PDF 905.00 Byte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自噬小体形成的过程中,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作为连接自噬相关蛋白、LC3、聚泛素化蛋白之间的桥梁,通过泛素信号途径将受损的蛋白质、线粒体及入侵的细菌转运到自噬小体中并降解。p62作为一种自噬衔接蛋白将自噬和Keap1-Nrf2 通路相关联。p62可竞争性结合Keap1,通过自噬途径将其清除,促使Nrf2解离入核,Nrf2结合到下游抗氧化元件p62启动子区又可促进p62的生成,形成正性反馈环路。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自噬失调以p62调控的非经典途径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 脑动静脉畸形所致癫痫的治疗进展

      2020, 47(4):443-44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2 CSTR:

      摘要 (139) HTML (0) PDF 917.00 Byte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动静脉畸形(AVM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病变,其特点是动脉血直接流入引流静脉,没有流经毛细血管床。通常缺乏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产生的阻力,除了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外,脑血流动力学也会出现显著改变。癫痫是该病的第二大临床表现,占诊治AVMs的20%~45%,癫痫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将其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磁流体热疗在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0, 47(4):449-45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3 CSTR:

      摘要 (81) HTML (0) PDF 907.00 Byte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磁流体热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局部热疗纳米技术,它是以磁性纳米粒子作为热介质,在外加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热至41~46℃,升高的温度通过多种机制杀死肿瘤细胞。与传统热疗相比较,磁流体热疗具有生物安全性高、组织深度穿透、靶向选择性杀伤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纳米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就磁流体热疗在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恶性肿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做一概述。

    • 大脑类器官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进展

      2020, 47(4):453-45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4 CSTR:

      摘要 (196) HTML (0) PDF 925.00 Byte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瘤内不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目前体外模型还不能准确再现脑肿瘤微环境,体内原位模型耗时长,成本高昂,且成功率不高。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研究模型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可以稳定地维持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研究。目前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诱导大脑类器官形成脑肿瘤,用以研究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GBM干细胞与大脑类器官共培养可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直接培养建立GBM类器官可用来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治疗反应。该文对大脑类器官进行简要介绍,回顾GBM类器官建立的不同实验技术方法,并对GBM类器官的应用进行了归纳。

    • 丙戊酸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保护与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2020, 47(4):459-46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4.025 CSTR:

      摘要 (87) HTML (0) PDF 910.00 Byte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是导致人类伤残和死亡的常见原因 。丙戊酸(VPA)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癫痫发作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偏头痛。近年来发现,VPA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应激和神经营养等特性,在脑卒中(CVA)、脑外伤(TBI)和脊髓损伤(SCI)几种CNS模型中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该文综述了VPA在急性CNS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与修复特性,并探讨了VPA这些作用的潜在机制和相关因素。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