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幕上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0, 47(1):1-5.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1

      摘要 (119) HTML (0) PDF 1.04 K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微创钻孔外引流术治疗幕上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9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骨瓣开颅组(A组,33例),小骨窗开颅组(B组,29例)和微创钻孔外引流组(C组,31例)。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收缩压、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体积、术后第三、第七天GCS评分、再出血、颅内感染、死亡率和术后6个月mRS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血肿清除率优于C组(P<0.001);C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P<0.001),术后第一天GCS评分、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均优于A组(P<0.05)。结论 对于幕上中等出血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外引流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2020, 47(1):6-9.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2

      摘要 (89) HTML (0) PDF 926.00 Byte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内科保守治疗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穿刺组48例,开颅组34例,保守组32例,比较三组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及平均住院日。结果 穿刺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开颅组及保守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3个月ADL分级比较,穿刺组明显优于开颅组及保守组;穿刺组的平均住院日(20.3±2.2)d明显短于开颅组(26.4±3.5)d及保守组(27.6±2.8)d(P<0.05)。结论 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优于开颅手术及保守治疗,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2020, 47(1):10-13.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3

      摘要 (130) HTML (0) PDF 923.00 Byte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39例)和对照组(59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以及有效率、死亡率、持续植物状态(PVS)生存率。结果 手术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后GCS评分(t=2.39,P=0.012)、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χ2=7.36,P=0.003)、有效率(χ2=8.27,P=0.001)、死亡率(χ2=-6.15,P=0.006)、PVS生存率(χ2=-5.43,P=0.014)组间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结论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PVS生存率,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 47(1):14-17.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4

      摘要 (79) HTML (0) PDF 923.00 Byte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3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时间段41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未并发脑缺血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B组。归纳脑缺血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对比A组与B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动脉瘤位置、糖尿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饮酒史、颅内血管狭窄、治疗策略、支架类型、Raymond分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直径和最大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TCD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在分级不良性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2020, 47(1):18-21.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5

      摘要 (86) HTML (0) PDF 979.00 Byte (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loppler,TCD)在分级不良性颅内动脉瘤(Hunt-Hess Ⅲ~Ⅴ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监测56例分级不良性颅内动脉瘤患者不同时间窗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流速(Vm)和峰值流速(Vp),随机分为2组;Vm组(28例):依据临床表现及Vm调整尼莫地平用量,Vp组(28例):依据临床表现及Vp调整尼莫地平用量;组内根据年龄是否≥ 60岁分为老年组和中年组;SAH 3个月后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 Vm组:预后不良14例,良好14例;Vp组:预后不良12例,良好16例;2组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Vm组:预后不良6例,良好11例;Vp组:预后不良9例,良好4例;2组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Vm组:预后不良8例,良好3例;Vp组:预后不良3例,良好9例;老年Vp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V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可以实时无创地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冠状位截面积测量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责任血管、神经压迫的关系研究

      2020, 47(1):22-2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6

      摘要 (80) HTML (0) PDF 1.11 K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责任血管的类型、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神经受压迫的程度与三叉神经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65例行MVD治疗PTN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同期选取35例于本院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对两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上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与冠状位截面积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比较不同责任血管类型、压迫神经部位和程度的患者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差异、冠状位截面积差异。结果 病例组症状侧三叉神经体积与冠状位截面积较非症状侧均明显减少(P<0.01),且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P<0.01);病例组非症状侧三叉神经体积、冠状位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相比静脉压迫组,动脉压迫组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差异、冠状位截面积差异明显升高(P<0.05)。不同压迫神经部位的患者,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差异、冠状位截面积差异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相比Ⅰ级压迫组,Ⅱ~Ⅲ级压迫组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差异、冠状位截面积差异明显升高(P<0.05);相比Ⅱ级压迫组,Ⅲ级压迫组双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体积差异、冠状位截面积差异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萎缩与PTN的发病密切相关,并且不同责任血管类型、压迫神经部位和程度的患者三叉神经萎缩程度明显不同,提示脑池段三叉神经萎缩对PTN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 影响老年额叶胶质瘤认知功能的因素及手术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 47(1):27-30.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7

      摘要 (78) HTML (0) PDF 966.00 Byte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干预是否影响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方法 前瞻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例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指导患者完成MoCA、MMSE认知评估量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成对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入组患者的MoCA、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高级别胶质瘤组的MoCA、MMSE评分(15.33±5.723)、(20.444±5.0028)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21.58±6.178)、(25.167±4.8245)(P<0.05)。复发胶质瘤组(13.14±4.259)、(19.000±4.0415)低于首发胶质瘤组(21.69±5.945)、(25.192±4.7835)(P<0.05)。在术后1周,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改善,计算力较术后1周改善(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未出现恶化。复发和高级别胶质瘤导致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在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及计算力较术前改善。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实施急诊手术的思考与建议

      2020, 47(1):31-37.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8

      摘要 (105) HTML (0) PDF 898.00 Byte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重。作为一个新发传染性强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战"疫"要遵从的三大原则。在此疫情之下,神经外科医生应掌握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尤其是针对COVID-19合并神经外科急诊患者,避免误诊漏诊,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为疑似或确诊的COVID-19患者实施急诊神经外科手术时,必须严格遵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医疗机构的相关防护规定,密切协调手术各方,所有人员均应做好三级防护,手术必须在负压手术间进行。对于不具备上述医疗条件的单位,宜尽快将需要急诊手术的COVID-19患者转诊至有条件的医疗单位。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p53信号通路参与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2020, 47(1):38-43.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09

      摘要 (96) HTML (0) PDF 1.29 K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p53在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PTP组,采用行为学方法检测行为学改变,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多巴胺(DA)、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两组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及SIRT1表达情况,TUNEL法观察黑质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TH、SIRT1、p53、乙酰化p53(ac-p5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MPTP组小鼠爬杆转向时间及爬杆总时间均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延长(P<0.01)。HPLC结果提示MPTP组的DA、DOPAC及HV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PTP小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SIRT1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的TH、SIRT1、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p53、ac-p53、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MPTP模型小鼠行为学异常、TH阳性神经元减少、DA及其代谢产物下降提示成功复制PD动物模型,同时MPTP模型小鼠的SIRT1、p53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异常,提示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PD的疾病过程。

    • D-二聚体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020, 47(1):44-4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0

      摘要 (80) HTML (0) PDF 932.00 Byte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并总结D-二聚体(DD)值>5 mg/m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D-二聚体检查次数≥ 2次,且至少有一次DD值>5 mg/mL的患者,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分为如下亚组比较:一次DD值>5 mg/mL(DD1组,26例)和两次及以上DD值>5 mg/mL(DD2组,39例);明确肿瘤组(14例)和未明确肿瘤组(51例)。结果 共入选65例患者,男性30例(46.2%),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8.7岁。低蛋白血症35例(53.8%),贫血30例(46.2%),明确肿瘤14例(21.5%),预后不良13例(20.0%)。除肿瘤外,导致DD升高的明确原因还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酸中毒、大面积烫伤、股骨颈骨折等。DD1组与DD2组比较,在DD值、白蛋白量、低蛋白血症、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确肿瘤组中血红蛋白量,性别、贫血、危险因素个数、肿瘤标志物怀疑肿瘤、预后不良比例与未明确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是导致脑梗死患者DD增高的首位明确病因,肿瘤与非肿瘤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间存在明显差异。

    • 754例头晕患者经颅多普勒与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2020, 47(1):49-53.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1

      摘要 (169) HTML (0) PDF 978.00 Byte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门诊头晕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科门诊754例主诉头晕患者的TCD及CVUS检查结果。结果 CVUS的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TCD(c2=165.517,P<0.001);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CVUS联合TCD检查的异常检出率更高(72.02%)。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无差异(P=0.211),联合两种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年龄对头晕患者出现血流参数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CVUS能更早的识别头晕患者血管异常状态。结论 联合CVUS和TCD检查有助于发现门诊头晕患者脑血管异常;头晕患者年龄越大,更易出现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但由血管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并不是门诊头晕患者主要的致病原因。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动态观察

      2020, 47(1):54-57.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2

      摘要 (79) HTML (0) PDF 927.00 Byte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动态变化。方法 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TIA病人82例(TIA组),均行头颅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检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分别在发病后的第7天、第1个月±3天、第3个月±5天、第6个月±7天进行认知及运动功能评估,并与90例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 发病后4个时间点分别有46例(60.5%)、48例(63.1.0%)、60例(78.9%)和65例(85.5%)TIA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TIA组发病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MoCA总分逐渐下降(P<0.05),且各时间点MoCA总分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各因子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语言重复、语言流畅性等分项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认知障碍,且持续存在,发病3个月后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 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临床及基因分析

      2020, 47(1):58-61.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3

      摘要 (79) HTML (0) PDF 1.24 K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表现及不同基因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 收集一CMT家系8名成员临床资料,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MP22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选择60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 该家系中患病者以行走不稳、跨阈步态,伴有弓形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家系中5名成员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及MLPA方法均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序列,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名(Ⅱ3、Ⅱ9、Ⅱ11、Ⅲ7),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基因检测结果示PMP22基因重复序列的为携带者有1名(Ⅲ5),家系中余3名成员及对照组60名均未见重复序列。结论 基因检测在明确CM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且MLPA法筛查基因时操作更简便、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价值

      2020, 47(1):62-6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4

      摘要 (79) HTML (0) PDF 1.00 K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对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IE患儿115例,根据其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28例)。采用神经症状临床分度分为轻-中度组80例和重度组35例,比较各组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HMGB1及GFAP水平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及GFAP水平对预测HIE患儿死亡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在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HMGB1水平[(9.35±3.24)μg/L,(13.60±4.18)μg/L,(18.64±6.95)μg/L]及GFAP水平[(152.80±44.72)ng/L,(186.24±53.40)ng/L,(227.50±64.38)ng/L]均明显高于存活组相应时间点的HMGB1水平[(5.80±2.16)μg/L,(6.12±2.28)μg/L,(4.70±1.82)μg/L]及GFAP水平[(103.60±31.52)ng/L,(120.38±34.75)ng/L,(115.60±32.4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死亡组血清HMGB1及GFAP水平随时间推移呈升高趋势(P<0.05)。重度组在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HMGB1水平[(9.14±3.15)μg/L,(12.75±3.84)μg/L,(16.90±6.42)μg/L]及GFAP水平[(145.20±40.83)ng/L,(172.80±48.63)ng/L,(213.80±62.42)ng/L]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相应时间点的HMGB1水平[(6.38±2.37)μg/L,(6.63±2.40)μg/L,(5.82±2.14)μg/L]及GFAP水平[(112.73±33.60)ng/L,(131.46±36.72)ng/L,(124.73±34.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血清HMGB1及GFAP水平随时间推移呈升高趋势(P<0.05)。ROC曲线显示,第3天血清HMGB1水平联合GFAP水平预测HIE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26,95%CI:0.862~0.974),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3.0%和87.3%。相关分析显示,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与GFAP水平呈正相关(r=0.806,P<0.01)。结论 血清HMGB1及GFAP水平升高与HIE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第3天两项联合检测预测HIE患儿预后的价值较高。

    • 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020, 47(1):67-7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5

      摘要 (81) HTML (0) PDF 1.33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Med(CBM)、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RCT,纳入4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组在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1,95%CI:0.41-0.21,P=0.53)。按偏头痛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后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组在亚组慢性偏头痛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优于安慰剂组(MD=-0.43,95%CI:-0.70~-0.17,P=0.001);而在亚组发作性偏头痛组,A型肉毒毒素组和安慰剂组在每月平均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08,95%CI:-0.16~0.33;P=0.51)。与安慰剂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组平均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平均每月急性头痛用药日数减少、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P<0.0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安慰剂组(OR=1.38,95%CI:1.20~1.58;P<0.00 001),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地减少慢性偏头痛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天数和急性头痛用药的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发作性偏头痛效果不明显,不良反应可耐受。

    • 脑白质疏松与卒中复发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0, 47(1):73-80.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6

      摘要 (74) HTML (0) PDF 1.23 K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脑白质疏松在卒中复发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截止2019年3月15日收录的关于脑白质疏松及卒中复发关系的文献。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利用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33篇文献,共34444例。meta分析显示,当结局指标为任何类型复发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组比较(RR=1.71,95%CI:1.44~2.04),I2=55.69%;有脑白质疏松组与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1.79,95%CI:1.43~2.25),I2=56.26%;连续性分析组(RR=1.81,95%CI:1.47~2.23),I2=34.63%。当结局指标为缺血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1.82,95%CI:1.36~2.42),I2=48.43%;有脑白质疏松组与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RR=2.13,95%CI:1.37~3.32),I2=70.64%;连续性分析组(RR=2.01,95%CI:1.13~3.58),I2=69.7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对于远期复发性卒中的预测价值更高。通过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仅当结局指标为任何类型复发性卒中时,中重度组与轻度或无脑白质疏松组比较有显著性发表偏倚,经剪补法校正后仍提示相关性。结论 脑白质疏松对于复发性卒中具有预测价值。

    •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及影响因素

      2020, 47(1):81-84.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7

      摘要 (134) HTML (0) PDF 921.00 Byte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9例经诊断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心电图检查,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果 一级侧枝循环建立与糖尿病显著相关(P<0.05),与房颤、高血压、吸烟、NIHSS评分无关(P>0.05)。二级侧枝循环建立与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均无关(P>0.05)。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显著相关(P<0.05)。TCD评估一级侧枝循环的建立与MR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656,P<0.05)。结论 糖尿病可促进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一级侧枝开放。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脑疝。TCD可以较好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侧枝循环建立。

    • >病例报道
    •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报道

      2020, 47(1):85-8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8

      摘要 (82) HTML (0) PDF 1.08 K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新进展

      2020, 47(1):87-90.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19

      摘要 (90) HTML (0) PDF 920.00 Byte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方面近年取得了一些进展。得益于肿瘤基因组学等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物被发现并用于胶质瘤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指导个体化治疗,也促进了分子影像学和影像组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治疗上,针对传统放化疗、靶向药物以及免疫和电场治疗等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已对胶质瘤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思路产生影响。本文对胶质瘤特别是近两年来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筛选研究进展

      2020, 47(1):95-98.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21

      摘要 (68) HTML (0) PDF 920.00 Byte (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支架取栓已经成为大血管闭塞造成的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虽然手术技术和材料日新月异,接受该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仍旧很难预测。术前影像评价是决定患者能否从手术中获益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手段包括以CT、CTA和DSA为基础的大血管闭塞诊断;以CTA和DSA为基础的侧支循环评价;以灌注成像为基础的半暗带评价。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可能发挥更重要作用。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

    • Kalirin-7在癫痫突触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0, 47(1):99-102.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22

      摘要 (83) HTML (0) PDF 925.00 Byte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很常见,其发病机制与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异常突触发生密切相关。Kalirin-7是Dbl癌基因家族Kalirin的主要同种型,受多种因子调节,在多个促进树突棘形成和突触发生的分子通路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与突触发生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对癫痫发生机制的简要介绍,以及Kalirin-7促进树突棘形成和突触发生发展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潜在依据和思路。

    • 帕金森患者的血压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 47(1):103-106.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23

      摘要 (100) HTML (0) PDF 924.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压异常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主要包括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和神经源性仰卧位高血压。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常常引起患者晕厥、跌倒,是造成PD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则会引起心脑等靶器官损害。因此对于PD患者的血压异常早期识别并加以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将对PD患者血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PD患者血压异常的关注。

    • 酮体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2020, 47(1):107-110. DOI: 10.16636/j.cnki.jinn.2020.01.024

      摘要 (77) HTML (0) PDF 916.00 Byte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酮体(KB)通常在禁食状态或高脂饮食中通过脂肪酸氧化而产生,是营养缺乏状态下大脑的重要燃料来源。它已用于临床抗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际公认。近年来发现酮体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能量代谢、抑制胶质细胞增生等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保护作用,为开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寻找其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