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6(2):121-12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1 CSTR:
摘要:目的 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三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三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
张芹 , 奥婷 , 肖淑英 , 许娜 , 渠静 , 张君 , 张瑞华
2019, 46(2):127-13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2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协同体(EGFC)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急性期的作用,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低剂量EGFC组(2 μg)、中剂量EGFC组(20 μg)、高剂量EGFC组(200 μg)。制备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3 h后腹腔给药,24 h后处死,采用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计算湿干比;ELISA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MCAO组相比,不同剂量EGFC组梗死体积均减小,当给予EGFC 200 μg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CAO组相比,不同剂量EGFC组脑组织含水量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炎性因子,与Sham组相比,MCAO组和低剂量EGFC组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CAO组相比,中、高剂量EGFC组3种炎症因子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EGFC组相比,中、高剂量EGFC组3种炎症因子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GFC对MCAO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保护作用也增强。
2019, 46(2):132-13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3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和干扰素诱导的蛋白10(IP-10)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对研究纳入的164例患者进行临床基线特征测定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IMT值以及MIG和IP-10血清水平;分析MIG和IP-10血清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IMT最大值0.991±;0.127 mm,平均值0.796±;0.136 mm。血清MIG和IP-10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血清MIG或IP-10水平与随访期间IMT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当调整混杂因素和药物因素后,血清MIG独立与颈动脉IMT相关(max-IMT:β=0.198,P=0.010;mean-IMT:β=0.186,P=0.017)。结论 血清MIG水平与颈动脉IMT具有独立相关性,这可能预示着血清MIG水平检测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方面的潜在临床意义。
2019, 46(2):136-14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4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p75NTR)、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酪氨酸激酶A(Trk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率,进一步探讨其在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于术后6 h、24 h、72 h、10 d处死各组大鼠获取所需脑组织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5NTR、TrkA、proNGF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75NTR、TrkA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脑出血后p75NTR、proNGF表达水平及p75NTR/TrkA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且动态变化规律与脑细胞凋亡率相似;72 h后TrkA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细胞凋亡率相反。结论 脑出血后proNGF与p75NTR的结合可能参与介导脑细胞凋亡,p75NTR/TrkA值增高时,proNGF及p75NTR以介导细胞凋亡为主;TrkA在脑出血后72 h内神经营养作用被抑制,72h后可能发挥神经营养作用。
2019, 46(2):141-14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5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最佳临界值3.25,敏感度85.06%,特异度70.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650、0.745、0.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0.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徐小兰 , 余岳芬 , 刘振华 , 王薇 , 符春荣 , 符芳婧
2019, 46(2):145-14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6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峰值强度(TIC-P)、强度均值(TIC-M)、峰值(FC-P)、锐度(FC-S)、曲线下面积(FC-AUC)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缺血性脑卒中(I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儋州市人民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96例,根据其是否发生ICS,分为ICS组(n=91)和非ICS组(n=105)。记录各组的基线资料,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Hcy及Hs-CRP水平检测。应用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Hcy及Hs-CRP预测ICS发生的价值。结果 ICS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IC-P、TIC-M、FC-P、FC-S和FC-AUC值均明显高于非ICS组(P<0.05)。ICS组Hcy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ICS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预测ICS的AUC(95%CI)为0.986(0.940~0.998)明显高于单项超声造影定量参数0.890(0.830~0.951)、Hcy 0.827(0.770~0.885)及Hs-CRP 0.795(0.737~0.856),其预测ICS的敏感度(98.5%)和特异度(93.6%)均较高。相关分析显示,ICS患者超声造影定量参数FC-AUC与Hcy、Hs-CRP的相关性较好(r=0.815、0.792,P<0.001)。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Hcy及Hs-CRP水平能准确预测ICS的发生。
2019, 46(2):150-15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7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PSE)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PSE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50例予丙戊酸钠;观察组50例予丙戊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疗效、癫痫发作情况、NSE、炎症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结果 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1月末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在后续治疗中两组NS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0%和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PSE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NSE和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2019, 46(2):154-15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8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程度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07月至2017年07月收治的有长期跟踪随访及术前术后磁共振影像数据完整的48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比分析术前术后T1增强像及Flair像,计算并分析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1增强像全切的患者(切除程度100%)中位生存期(16.2月)显著长于未全切患者(<100%)的中位生存期(8.6月)(P<0.01)。进一步在T1增强像全切的患者中,基于Flair像切除率≥ 35%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9.7月)显著长于切除率<35%的切患者(12.4月)(P<0.05)。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T1增强像全切基础上Flair像切除率≥ 35%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胶质母细胞瘤手术策略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 46(2):159-16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09 CSTR:
摘要: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8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两名研究员分别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最终纳入21篇文献,病例数10911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夹闭组动脉瘤闭塞率为88.2%,平均住院时间7.7天,均高于介入栓塞组的65.3%和4.1天,P<0.05。介入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0.61%和2.1%,均低于手术组的1.27%和4.7%,P<0.05。介入组患者的1年期死亡率和致残率(2.5%、2.5%)均与手术组(2.2%、1.8%)无明显差异,P>0.05。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介入栓塞相比于手术夹闭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但是动脉瘤的闭塞率较低,1年期预后与手术夹闭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手术夹闭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要好于介入栓塞,手术夹闭更适合于年轻患者。
陈彬 , 郑灿坤 , 陈辉 , 骆健明 , 庄泽锐 , 陈泽林 , 杨傲冰 , 刘斌
2019, 46(2):166-17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0 CSTR: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西洛他唑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09月,收集西洛他唑治疗动脉瘤性患者的临床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严格制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临床研究6项,共61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在以下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能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OR=0.31,95%CI:0.21-0.48),重度脑血管痉挛(OR=0.47,95%CI:0.31-0.69),迟发性脑梗塞(OR=0.32,95%CI:0.20-0.52)的发生率,且能够改善患者预后(OR=2.65,95%CI:1.66-4.21)。结论 西洛他唑可以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对改善预后有一定帮助。
李小辉 , 黄戈 , 冯正健 , 姜盛强 , 何锦浪 , 李智斌 , 伍益
2019, 46(2):172-17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1 CSTR:
摘要:目的 总结讨论LVIS支架在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应用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后循环动脉瘤的24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24例均成功栓塞。24例患者共使用支架35枚,其中LVIS支架32枚。其中单纯使用双LVIS支架覆盖4例,使用单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Enterprise支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置入成功率100%,2例出现尾端打开不良经使用支架导管按摩后张开良好。支架覆盖动脉的分支动脉未见减少或缩窄。未发生支架内狭窄或载瘤动脉闭塞。栓塞结束后行常规造影检查按照改良的Raymond分级评定。其中I级18例,Ⅱ级2例,Ⅲ级4例。术中破裂1例。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5分17例,4分1例,3分2例,2分3例,1分1例。13例介入复查1例复发。结论 LVIS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瘤中应用安全,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9, 46(2):176-17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2 CSTR: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脑脊液鼻漏的诊疗方案、分析影响漏口愈合的因素及手术干预治疗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90例颅脑损伤并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χ2)显示颅内压力、颅底多发骨折、脑(膜)组织膨出影响脑脊液鼻漏漏口的愈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颅内压力、颅底多发骨折、脑(膜)组织膨出是影响创伤性脑脊液鼻漏漏口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手术干预治疗的时机。结果 颅内压力、颅底多发骨折、脑(膜)组织膨出影响脑脊液鼻漏漏口的愈合,与脑脊液鼻漏的愈合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 多发颅底骨折、合并有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膨出的脑脊液病人早期行手术干预,促进漏口的愈合以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
2019, 46(2):179-18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3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肺部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15年1月-2018年5月作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 190例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手术相关及实验室等资料,分析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 19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158例(7.2%),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 60岁、重度意识障碍、血清白蛋白>40 g/L、住院时间>14天、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手术创伤、糖尿病、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鼻饲饮食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意识障碍、血清白蛋白、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糖尿病、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均为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加强对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的重视与监控,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措施,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2019, 46(2):183-18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4 CSTR:
摘要:
2019, 46(2):190-19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6 CSTR:
摘要: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AMs)是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存在的物理和生化连接,参与并调节磷脂代谢、钙稳态、线粒体功能、内质网应激、自噬等多种细胞生命过程,同时,MAMs还参与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并没有认知障碍相关的有效临床干预措施。而各类认知障碍中均存在钙平衡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磷脂代谢及糖代谢异常,这些过程同时受MAMs调控,提示MAMs功能紊乱可能是认知障碍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就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在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9, 46(2):195-19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7 CSTR:
摘要: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NFA)是一种以语言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是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3种常见分型中的一种。PNFA起病隐匿且症状多样,影像学与相关语言量表结合临床表现对PNFA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PNF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语言学相关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9, 46(2):198-20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8 CSTR:
摘要: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导致卒中后癫痫(PSE)发病率也相应增加。PSE为卒中常见并发症,是老年人首发癫痫最常见病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衡是普遍接受的学说,包括炎症和突触网络的重塑,此外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异常、遗传易感性、免疫和内分泌紊乱等也参与其中。尤其是免疫因素逐渐成为PSE研究的新方向。
2019, 46(2):202-20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19 CSTR:
摘要:癫痫是一种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根据病因分类,遗传性癫痫约占各类癫痫总数的30%。全外显子测序(WES)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将基因组的全部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因其功能强大且成本效益高,在寻找遗传性癫痫的致病基因中有愈加广泛的作用。本综述将讨论WES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019, 46(2):206-20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0 CSTR:
摘要: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目前控制癫痫发作以抗癫痫药物(AEDs)为主,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会影响骨骼健康。本文从传统AEDs和新型AEDs对骨代谢相关血清学标志物、骨密度的影响、可能机制及AEDs使用者骨骼健康的监测、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9, 46(2):210-21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1 CSTR:
摘要:赖氨酸去甲基化酶2(KDM2)是一类重要的组蛋白修饰调节蛋白,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KDM2通过介导组蛋白去甲基化和底物蛋白泛素化,引起染色质的构象变化及调节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以及肿瘤形成等。KDM2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胶质母细胞瘤、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9, 46(2):214-21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2 CSTR:
摘要:神经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继发性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都有表现,TBI发生后,受损或死亡的细胞释放危险信号,诱导炎症因子分泌,激活免疫细胞和胶质细胞相关受体,诸多细胞和炎症介质相互影响,共同介导有害或有益的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引发的级联反应影响TBI的预后,在TBI的治疗中,针对性应用了许多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手段,但神经炎症反应在TBI中的二重性也应得到重视。
2019, 46(2):217-22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3 CSTR:
摘要: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的进展,为实现外科精准手术实时术中定位导航提供了可能。在神经外科精准手术的理念下,MR技术在优化手术设计、精准术中定位、促进医患沟通、提升医疗教学方面,具备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本文结合MR技术特点,阐述现阶段MR技术在神经外科辅助穿刺引流、肿瘤切除、医患沟通及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辅助临床决策、优化手术方案、促进神经外科精准诊疗的研究进展。
2019, 46(2):222-22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4 CSTR:
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其发生机制复杂且由多种相关因子参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与胶质瘤的形成和进展有关。HMGB1与其受体结合能引起参与调控细胞分化、生长、迁移和凋亡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本文通过检索关于HMGB1与胶质瘤相关的现有文献来分析和总结HMGB1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就HMBG1与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在胶质瘤坏死和恶性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2019, 46(2):226-22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5 CSTR:
摘要: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神经上皮肿瘤,也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格意义上来说,经过治疗的胶质瘤仍有复发或者再发的可能,目前在没有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完全阐述清楚的情况下,还不能对胶质瘤达到根治的程度。而目前对于胶质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目前手术原则是在最大保留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且有些患者的胶质瘤呈弥漫性或者极大范围生长,做不到手术切除,仅能为进一步治疗明确病理情况,近些年越来越热门的分子病理也给后续治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能够针对不同的胶质瘤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在手术、放射治疗等方案外的化学药物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存期。本文就胶质瘤患者化疗方案进行探讨,阐述化疗对于胶质瘤患者的影响。
2019, 46(2):229-23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6 CSTR:
摘要: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特点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等。目前脑胶质瘤的主要临床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及药物化疗等,但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治疗胶质瘤的作用,诸如白藜芦醇、人参皂苷、姜黄素、紫杉醇、榄香烯等,其作用机制牵涉广泛。本文查阅近年关于白藜芦醇抗胶质瘤研究的文献,分析其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科研思路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2019, 46(2):234-23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9.02.027 CSTR: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常见包括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大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其在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iRNAs的异常表达和儿童CNS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就miRNAs与儿童CNS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