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解读垂体肿瘤新分类,规范垂体腺瘤诊治

      2017, 44(6):569-57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1 CSTR:

      摘要 (64) HTML (0) PDF 1016.00 Byte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脑静脉窦血栓再通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2017, 44(6):572-57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2 CSTR:

      摘要 (78) HTML (0) PDF 972.00 Byte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经抗凝治疗后的再通情况及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3例首次诊断CVST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对患者进行MRI联合MRV复查,根据MRV和MRI结果,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通,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和不完全恢复组(mRS=0分为完全恢复,mRS 1~6分为不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mRS≤2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出院时(18±4)d、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再通率分别是60%、73%、79%和81%。出院第12个月时,完全再通32例(51%),部分再通19例(30%);39例(62%)患者完全恢复,24例(38%)患者不完全恢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静脉窦未通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年龄≥40岁(OR=5.995,95%CI:1.195~20.922;P=0.023)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完全再通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通患者(HR=3.17,95%CI:1.8~10.43;P<0.001)。年龄≥40岁、男性、未通是CVST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6.675,95%CI:2.195~8.922;P=0.035)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未通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43,95%CI:0.87~13.472;P=0.11)。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闭塞静脉窦的再通呈时间依赖性,完全再通患者预后好于未通患者。

    • 托法替尼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滤泡调节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平衡及CXCL13、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2017, 44(6):577-58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3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973.00 Byte (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托法替尼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平衡及CXC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托法替尼小、中、大剂量防治组,每组10只。采用髓鞘碱性蛋白及完全弗氏佐剂制造EAE模型。从造模前3 d开始EAE对照组及小、中、大剂量托法替尼防治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托法替尼1、2、4 mg/kg/d灌胃,连续10 d。观测大鼠发病情况、脾组织中Tfh和Tfr比例、Tfr/Tfh比值变化、脑组织匀浆中CXCL13、TGF-β1含量变化。结果 EAE对照组大鼠发病潜伏期(10.20±1.99)d,托法替尼小、中、大剂量防治组发病潜伏期分别为(16.70±1.50)d、(20.20±2.44)d和(22.90±1.79)d,托法替尼各防治组发病潜伏期均较EAE对照组延长(P<0.01)。EAE对照组大鼠进展期(10.50±1.84)d,托法替尼小、中、大剂量防治组发病进展期分别为(8.00±2.00)d、(5.60±1.51)d和(3.00±1.16)d,托法替尼各防治组发病进展期均较EAE对照组缩短(P<0.01)。EAE对照组大鼠发病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3.80±1.03)分,托法替尼小、中、大剂量防治组发病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2.30±1.34)分、(1.20±1.40)分和(0.60±0.84)分,托法替尼各防治组发病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较EAE对照组降低(P<0.01)。托法替尼各防治组与EAE对照组比较,Tfh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fr细胞比例及Tfr/Tfh比值显著升高,CXCL13含量明显减少、TGF-β1含量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P<0.01;P<0.05)。结论 托法替尼对EAE大鼠发病具有防治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其防治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AE大鼠Tfh比例及CXCL-13的表达,上调Tfr比例及TGF-1的表达,维持Tfr/Tfh平衡,并促使平衡向Tfr偏移有关。

    • 脑微出血与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预后分析

      2017, 44(6):582-58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4 CSTR:

      摘要 (77) HTML (0) PDF 963.00 Byte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就诊我院,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16例,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标准分为5种亚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心源性卒中(CS)、其他病因型(OE)、穿支动脉疾病型(PAD)和病因不确定型(UE)。每个亚型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比较各组血清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种亚型伴CMBs的影响因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每种亚型伴CMBs的预后情况。结果 PAD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3.32±2.79)μmol/L,明显高于LAA(20.64±3.11)μmol/L、CS(20.7±2.63)μmol/L、OE(18.92±2.91)μmol/L和UE(17.63±3.0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E组和LAA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水平(7.60±0.25和7.11±0.32)明显高于CS组(5.03±0.11)、PAD组(5.10±0.11)和UE组(4.99±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E和LAA两组间、CS、PAD和UE三组间HbA1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长期饮酒是CS和PAD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是每种亚型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是PAD、LAA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HbA1和长期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预后差异不明显。

    • 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7, 44(6):587-59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5 CSTR:

      摘要 (121) HTML (0) PDF 1.12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S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评估其侧支循环建立与代偿方式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为CS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CSS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明确CSS诊断,进行侧支循环代偿评估。11例CSS患者中,4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5例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对11例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进行随访,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11例CSS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病变7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4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分水岭梗死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其中后循环缺血7例,前循环缺血4例。DSA评估侧支循环建立单以一级侧支循环(11例)和二级侧支循环(4例)开放为主。ASITN评分大部分为3~4级。治疗后随访,有2例行CAS的患者出院后出现不同时期卒中样症状,4例行CEA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卒中。CAS和CEA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mR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CSS患者多发生于颈动脉狭窄严重患者,其侧支循环开放良好,以一、二级侧支循环开放为主,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症状多见。CAS及CEA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可能成为CSS的治疗手段。

    • 成人癫痫共患抑郁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017, 44(6):593-59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6 CSTR:

      摘要 (51) HTML (0) PDF 962.00 Byte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癫痫共患抑郁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00例癫痫患者应用贝克抑郁量表Ⅱ(BDI-Ⅱ)进行评估。癫痫患者与年龄、性别等严格匹配的50名健康成人均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定。结果 100例成人癫痫患者中30例共患抑郁,共患率为30%。癫痫共患抑郁患者PSQI总分和ESS总分分别为(5.93±1.41)分和(6.57±4.48)分,均高于非抑郁癫痫组分别为(2.09±1.38)分和(3.79±1.98)分及对照组分别为(0.94±0.91)分和(2.30±1.53)分,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癫痫共患抑郁组的PSQI总分与病程和发作控制相关(t=4.279,2.406;P<0.05);癫痫共患抑郁组的ESS总分与病程和发作类型相关(t=6.662,2.645;P<0.05)。结论 成人癫痫共患抑郁患者白天嗜睡程度增加、睡眠质量下降,其损害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病程、发作控制和发作类型密切相关。

    • 特发性震颤的非运动症状研究

      2017, 44(6):597-60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7 CSTR:

      摘要 (74) HTML (0) PDF 961.00 Byte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对特发性震颤(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NMS)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其临床和病理解剖特点。方法 把60名ET患者和63名对照组分为4组:中青年对照组、中青年ET组、老年对照组和老年ET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听力检测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中青年ET组和老年ET组均有明确的听力下降(P=0.026;P=0.005);中青年ET组无认知功能下降(P=0.061),老年ET组认知功能下降明显(P=0.003)。老年ET组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下降幅度较中青年ET组更明显(P=0.012)。ET患者听力下降和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相关性(P=0.005)。结论 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中,听力下降出现较早,认知功能下降出现较晚,老年性ET患者在认知功能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方面表现更差;二者发病具有一定正相关性。ET的病理解剖基础可能为听神经﹣脑干﹣小脑系统受损较早,而海马﹣边缘系统﹣皮质的退化变性发生较晚。

    • 阿米洛利对复杂型热性惊厥的影响

      2017, 44(6):601-60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8 CSTR:

      摘要 (56) HTML (0) PDF 1.46 K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SD)幼鼠复杂型热性惊厥模型,将40只SD幼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热性惊厥组、阿米洛利两种剂量预处理组(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每组10只。在热性惊厥发作过程中观察阿米洛利预处理对体温升高、发作潜伏期的影响,以及对热性惊厥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数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含量的影响。结果 热性惊厥组于4.3~6.8 min体温达到39.5℃,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分别于8.3~10 min和9.3~11.6 min达到39.5℃,后两者体温达39.5℃的时间明显晚于热性惊厥组(P<0.01),且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1.3阿米洛利组发作潜伏期为10.67~14.50 min,体温阈值为41.3~42.1℃,10阿米洛利组潜伏期为12.33~16.60 min,体温阈值为41.4~42.1℃,而热性惊厥组潜伏期为7.67~9.50分钟,体温阈值为41.0~41.7℃,1.3和10阿米洛利两组潜伏期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延长,并且全身强直发作的体温阈值明显高于热性惊厥组(P<0.01),阿米洛利高低剂量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阿米洛利预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而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减少(均P<0.01)。阿米洛利预处理组IL-1β mRNA含量明显少于热性惊厥组(P<0.01)。结论 阿米洛利可抑制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具有一定的抗热性惊厥作用,这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 探讨终板造瘘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

      2017, 44(6):607-61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09 CSTR:

      摘要 (62) HTML (0) PDF 994.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终板造瘘在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的51例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行终板造瘘分为造瘘组和非造瘘组,比较两组在住院时间、GOS分数及慢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8.3%和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住院时间为13.83±1.24(天)少于非造瘘组的15.39±1.90(天),造瘘组和非造瘘组的GOS评分分别为4.08±0.83分和3.30±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的预后好于非造瘘组。结论 终板造瘘对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 运动诱发电位对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性意义分析

      2017, 44(6):611-61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0 CSTR:

      摘要 (84) HTML (0) PDF 1.01 K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对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vasospasm,VS)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e,ICU)住院治疗的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伴有或不伴有迟发性VS的aSAH患者35例,运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仪来检测MEP刺激阈值的变化,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作为判定是否存在确定性aSAH后迟发型性VS的金标准。并对MEP诊断V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进行计算。结果 出现大脑皮质运动区供血动脉迟发性VS的患者,MEP的刺激阈值最小增加值为45mA,平均增加值为61.55mA;在未出现迟发性VS的患者,MEP的刺激阈值最大增加值为25mA,平均增加值为12.59mA;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EP的刺激阈值增加45mA或以上对诊断迟发性VS有临床意义,其敏感性为0.85,特异性为0.86,阳性预测值为0.85,阴性预测值为0.86。结论 MEP检查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aSAH后迟发性VS,其可以作为一种床旁实时诊断VS的较为可靠方法。

    • 血流导向装置和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动脉瘤影响的Meta分析

      2017, 44(6):616-62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1 CSTR:

      摘要 (105) HTML (0) PDF 1.25 K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血流导向装置(FDD)和弹簧圈栓塞治疗(CET)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查阅相关文献的引文目录。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3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疗效终点包括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安全性终点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最终纳入临床研究14项,包括观察性研究13项和随机对照试验1项。总样本量为1234例,其中FDD组449例,CET组785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CET相比,FDD能明显提高动脉瘤完全闭塞率(OR:3.40,95%CI:2.54~4.55;P< 0.01)并降低术后复发率(OR:0.12,95%CI:0.06~0.24;P< 0.01)。两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OR:1.11,95%CI:0.64~1.93;P=0.72)。结论 相比于CET,FD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 神经导航引导下硬通道多靶点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

      2017, 44(6):622-62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2 CSTR:

      摘要 (67) HTML (0) PDF 1.22 K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硬通道多靶点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根据神经导航确定穿刺部位、角度及深度,应用硬通道多靶点技术微创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各40例,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小时血肿清除率、平均手术时间、3天后肺部感染发生率、1月后GOS评分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左右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下硬通道多靶点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可降低死亡率及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效果评价

      2017, 44(6):626-62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3 CSTR:

      摘要 (56) HTML (0) PDF 945.00 Byte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89例经半椎板入路微创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半侧椎板开窗从1个节段到9个节段不等,开骨窗宽约1.0~1.5cm,通过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肿瘤全切除85例,4例近全切除,手术均不同程度改善了所有病人的神经功能,随访5~24个月,行颈、胸、腰椎MRI及X-线或CT复查,未见脊柱畸形,且稳定性良好,1例脊膜瘤复发。结论 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维持脊柱稳定性,适合于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的切除。

    • 儿童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

      2017, 44(6):630-63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4 CSTR:

      摘要 (61) HTML (0) PDF 950.00 Byte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报告在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共收治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者35例,年龄1天-10岁,术前均行磁共振检查。采用Hoffman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功能分级进行疗效判定。随访21例,随访6个月~3年。结果 32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3例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及时行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术前29例神经功能正常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也正常;5例有神经功能症状患者,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1例有神经功能症状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分级提高。随访结果:术前18例神经功能正常患者,随访期间6例患者神经功能保持正常,平均就诊年龄为7.16月;术前3例出现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平均就诊年龄为42.33月。结论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手术,并注意患者腰骶部皮肤异常改变,提高手术效果。

    • 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

      2017, 44(6):634-63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5 CSTR:

      摘要 (117) HTML (0) PDF 1012.00 Byte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1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7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4例,12例患者均行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长期跟踪随访,根据影像学参考数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6月至2年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8例,肢体感觉无变化3例,1例2月后出现脑脊液漏,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无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同时测量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上钱氏线,麦氏线,韦氏线,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的影像学参数值变化,并将影像学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磨除齿状突和必要的固定能够促进患者的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microRNA-195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2017, 44(6):638-64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6 CSTR:

      摘要 (62) HTML (0) PDF 1.16 K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非编码microRNA-195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miR-195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分级的相关性;在脑膜瘤细胞株IOMM-Lee中过表达miR-195,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等检测miR-195对脑膜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 miR-195在脑膜瘤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在脑膜瘤细胞中过表达miR-195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细胞活力,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荧光素梅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195可以直接抑制c-myb的转录水平,在脑膜瘤细胞中过表达miR-195能够显著抑制c-myb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miR-195在脑膜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临床分级相关,能够通过靶向调节c-myb的表达抑制脑膜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 >病例报道
    • 神经皮肤黑变病1例报告

      2017, 44(6):642-64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7 CSTR:

      摘要 (122) HTML (0) PDF 1.20 K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表现为反复脑梗死的Trousseau综合征1例报道

      2017, 44(6):645-64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8 CSTR:

      摘要 (60) HTML (0) PDF 1.21 K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细胞肺癌垂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2017, 44(6):649-65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19 CSTR:

      摘要 (47) HTML (0) PDF 1.24 K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社会心理因素对癫痫预后的影响

      2017, 44(6):653-65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0 CSTR:

      摘要 (71) HTML (0) PDF 957.00 Byte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影响癫痫预后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往国内外研究多关注生物学因素对癫痫预后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和心理因素。本文对社会和心理因素,特别是家庭素因素对癫痫预后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丁苯酞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2017, 44(6):657-65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1 CSTR:

      摘要 (85) HTML (0) PDF 949.00 Byte (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由芹菜籽提炼的丁苯酞是我国在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学新药,它能促进脑梗死区域侧枝循环形成、保护线粒体、缩小梗死区域、以及其他影响。目前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最为重要的一个病因,其病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篇文章将探讨丁苯酞可能存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硫化氢与MAPK/Nrf2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7, 44(6):660-66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2 CSTR:

      摘要 (56) HTML (0) PDF 968.00 Byte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生理浓度的硫化氢(H2S)可抑制JNK、P38和ERK1/2磷酸化,促使Nrf2的活化,发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和抗凋亡等作用。MAPK信号通路生理作用复杂,体外实验发现H2S通过抑制P38、ERK和JNK磷酸化,从而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目前以成为攻克肿瘤的一个重要靶点。另外,MAPK信号通路信号分子间交叉交互作用及H2S与ERK3/4和ERK5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综述介绍了H2S与MAPK(ERKs、ERK5、JNK和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及Nrf2的生理功能及关系。

    • CD147基因及其多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017, 44(6):664-66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3 CSTR:

      摘要 (52) HTML (0) PDF 951.00 Byte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CD147基因及其多态性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等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其遗传易感性的候选基因之一。本文从CD147结构与功能,CD147基因及其伴侣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CD14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脑红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2017, 44(6):668-67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4 CSTR:

      摘要 (104) HTML (0) PDF 954.00 Byte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脑红蛋白是血红素蛋白家族的新成员,与氧具有高度亲和力,主要表达于代谢活跃、耗氧剧烈的脊椎动物神经细胞。在缺血缺氧、氧化应激、毒物损伤等广泛的病理状态下,脑红蛋白作为一种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协助氧的转运、清除自由基、抑制凋亡、与细胞色素C等蛋白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增强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伤的耐受,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是一种备受期待的神经元损伤修复介质,为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胶质瘤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017, 44(6):672-67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5 CSTR:

      摘要 (80) HTML (0) PDF 957.00 Byte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胶质瘤的发病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联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表明DNA损伤与胶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叶酸代谢基因和凋亡调控基因的多态性也可能影响胶质瘤的易感性,并在胶质瘤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上述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进展

      2017, 44(6):676-67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6.026 CSTR:

      摘要 (49) HTML (0) PDF 1006.00 Byte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LVIS支架是新一代自膨式镍钛编织支架,与目前常用的支架比较,其有良好的顺应性、贴壁性、可视性及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已经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并且取得不错的疗效。LVIS支架可以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但也存在支架打开不全、血栓并发症及支架内狭窄等问题,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评估的LVIS装置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本文简介LVIS支架目前在临床使用中的优缺点,并将其与普通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比较,并综述其临床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