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4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脑室腹腔分流术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中的应用

      2017, 44(3):229-23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1 CSTR:

      摘要 (162) HTML (0) PDF 1003.00 Byte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2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接受VPS的患者,通过分析比较VPS术前后颅内压力、主要临床症状、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VPS对伴有明显颅内高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脑脊液压力明显下降(P < 0.001);患者主要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视力、听力障碍等明显好转。手术后并发症少,无隐球菌感染扩散现象发生,有少量导管相关并发症,与其他脑积水行VPS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VPS可以有效降低颅内高压,改善临床症状,手术不良反应少。

    • 外伤性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的处理及预后因素分析

      2017, 44(3):233-23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2 CSTR:

      摘要 (177) HTML (0) PDF 938.00 Byte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外伤性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以探索外伤性脑脊液漏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后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鼻漏、耳漏)、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腰大池引流、手术),有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预后状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脑脊液漏患者中,男性患者55名,女性患者28名,年龄16~73岁,平均43.8±17.3岁。其中11例患者因颅内合并伤(颅内血肿、神经损伤等)、广泛性颅底骨折、严重的脑脊液漏等行急诊手术治疗,39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脑脊液漏愈合,31例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愈合,2例经保守观察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后仍未治愈行开颅手术修补后愈合。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病例,仅1例颅内感染病例。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结论 多数外伤性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可愈合,因合并伤需要手术、颅骨广泛性骨折、脑脊液漏严重者需尽早手术治疗。

    • 导致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多因素风险分析

      2017, 44(3):238-24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3 CSTR:

      摘要 (152) HTML (0) PDF 927.00 Byte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导致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为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77例颅骨修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计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总结导致颅骨修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20例患者合并并发症,发生率为11.30%,其中皮下积液13例,癫痫4例,感染2例,皮瓣坏死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脑积水、缺损面积≥40 cm2是导致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钛合金修补材料、手术间隔< 3个月为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疾病状况、手术方案均密切相关,重视术前合并症的治疗并科学设计手术方案,有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 异甘草素对SHG44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017, 44(3):241-24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4 CSTR:

      摘要 (140) HTML (0) PDF 1.54 K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异甘草素对SHG44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对照组,异甘草素(10~160 μmol/L)诱导组,氮-[氮-(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1-alanyl]-S-ph,DAPT)(2.0 μmol/L)阻断剂组,异甘草素+阻断剂组(10~160 μmol/L+2.0 μmol/L DAPT),采用CCK-8法、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细胞抑制率、相关分化蛋白及Notch1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异甘草素在12~48 h,随着浓度增加,细胞抑制率减弱(P < 0.05),且分化细胞越多,干细胞减少;72 h后随着浓度增加,细胞抑制率增强(P < 0.05),分化细胞及干细胞同时减少;隔日加药至第7 d时,经统计分析胶质瘤干细胞球数目减少、直径减小(与对照组比),且P < 0.05。异甘草素作用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异甘草素浓度的增加Nestin蛋白表达量逐渐下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10、40、160 μmol/L组GFAP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 < 0.05),且40 μmol/L组GFAP蛋白表达量较其他浓度组均较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10、40、160 μmol/L组β-Tubulin Ⅲ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 < 0.05),且10 μmol/L组β-Tubulin Ⅲ蛋白表达量较其他浓度组均较高(P < 0.05)。Notch1通路阻断剂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各异甘草素组和阻断剂组Notch1、RBP-JK及Hes1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与异甘草素组比较,Notch1、RBP-JK及Hes1基因表达在异甘草素加DAPT组及阻断剂组显著下调(P < 0.05);与阻断剂组比较,Notch1、RBP-JK及Hes1基因表达在异甘草素加DAPT组显著下调(P < 0.05)。结论 异甘草素能诱导SHG44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分化,且能抑制其增殖,可能与下调Notch1信号通路中的Notch1、RBP-JK及Hes1有关。

    • 伽玛刀放疗失败后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7, 44(3):247-25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5 CSTR:

      摘要 (162) HTML (0) PDF 1.05 K (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伽玛刀放疗后进展的听神经瘤病例特点。方法 手术切除伽玛刀放疗后进展的听神经瘤患者构成伽玛刀放疗(GKR)组,对照组为未行伽玛刀治疗而行手术治疗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特点和神经功能保留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GKR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4例患者。术中发现GKR组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更为紧密。GKR组肿瘤全切率和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9%和100%,而对照组均为100%。对照组的远期面神经功能显著优于GKR组。结论 全切除伽玛刀放疗后的听神经瘤依然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对于初次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医生应慎重选择伽玛刀治疗,手术仍然是首选方案。

    • 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显效、复发时间及安全性的生存分析

      2017, 44(3):252-25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6 CSTR:

      摘要 (192) HTML (0) PDF 1.03 K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行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92例,随访并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显效、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病程、靶点脑桥缘距离、手术史是影响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术后显效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RR=0.505,95%CI 0.297~0.859,P=0.012;RR=0.556,95%CI 0.333~0.929,P=0.025;RR=5.127,95%CI 1.746~15.052,P=0.003)。手术史、病程与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复发时间相关(χ2=5.628,p=0.018;χ2=3.863,p=0.049)。COX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史、病程不是影响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p=0.089;p=0.458)。靶点脑桥缘距离<8mm组较≥8mm组的不良反应率高(χ2=3.993,p=0.046)。结论 病程<3年、靶点脑桥缘距离较短、无手术史是影响患者术后显效时间的积极因素。靶点脑桥缘距离较短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相对增多。

    • 细胞凋亡在热打击致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损害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7, 44(3):257-26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7 CSTR:

      摘要 (139) HTML (0) PDF 1.19 K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热打击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热打击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始终置于(25±0.5)℃,相对湿度(35±5)%环境下;热打击组置于人工智能气候舱内100 min,舱内温度(40±0.5)℃,相对湿度(60±5)%。TUNEL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结果 热打击1 d后大脑皮质神经元出现凋亡,第3天达高峰。caspase-3于热打击2 d后开始表达,于第3天表达最明显。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aspase-3在1 d、2 d、3 d和7d各时间点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时caspase-3含量最高。结论 热打击可激活caspase-3表达,诱导皮质神经元凋亡。

    • 常德市汉族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7, 44(3):261-26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8 CSTR:

      摘要 (157) HTML (0) PDF 952.00 Byte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常德市汉族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就诊和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对象794例,将入组对象分为稳定斑块组(353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41例)。收集一般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115,95%CI:2.163~4.487,P=0.000)、高血压(OR=1.991,95%CI:1.429~2.772,P=0.000)、吸烟(OR=1.372,95%CI:1.001~1.879,P=0.049)、LDL-C(OR=1.308,95%CI:1.084~1.578,P=0.005)、FIB(OR=1.291,95%CI:1.055~1.580,P=0.013)、TC(OR=1.216,95%CI:1.001~1.477,P=0.049)、年龄(OR=1.033,95%CI:1.017~1.048,P=0.000)和Hcy(OR=1.031,95%CI:1.009~1.053,P=0.006)是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OR=0.447,95%CI:0.270~0.740,P=0.002)是CAS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吸烟、LDL-C、FIB、TC、Hcy和年龄是常德市汉族居民CAS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常德市汉族居民CAS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

    •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减轻犬急性脑梗死模型的缺血性脑损伤研究

      2017, 44(3):266-26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09 CSTR:

      摘要 (156) HTML (0) PDF 937.00 Byte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对犬急性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24只成年杂交犬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DSA引导下行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制作,并抽取骨髓提取BMSCs,传代并给予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1周后开颅行多点脑内注射BMSCs移植;移植后1周行脑DWI序列扫描,计算梗死灶体积;4周后将犬处死,每组随机选择6只动物取脑标本行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另外6只动物进行HE染色、VG染色、TUNEL染色评价脑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梗死灶内广泛存在DAPI阳性细胞。治疗组的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梗死灶范围、梗死灶内细胞坏死、胶质增生和胶质瘢痕均较对照组减轻。治疗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细胞因子BDNF、BFGF、IGF-1和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后给予BMSCs移植,BMSCs能存活并自行向梗死灶迁移,并发挥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载脂蛋白B/A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7, 44(3):270-27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0 CSTR:

      摘要 (120) HTML (0) PDF 952.00 Byte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载脂蛋白B/A1(ApoB/ApoA1)水平在高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52例高龄ACI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IMT检测结果分为IMT正常组65例、IMT增厚组87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00例。依据其血清Hcy水平分为低Hcy组(Hcy≤10 μmol/L)85例和高Hcy组(Hcy>10 μmol/L)167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cy、ApoB/ApoA-l、血脂及颈动脉IMT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结果 病例组血清Hcy、ApoB/ApoA-l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血清Hcy、ApoB/ApoA-l、LD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斑块形成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高Hcy组血清Hcy、ApoB/ApoA-l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低Hcy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及ApoB/ApoA-l是影响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其OR及95%CI分别5.138(3.862~8.825)和4.742(3.571~7.283)。相关分析显示,高龄ACI患者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r=0.672,P<0.001;r=0.538,P=0.012)。结论 高龄ACI患者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且Hcy水平及ApoB/ApoA1比值增高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CXCL12水平与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

      2017, 44(3):275-27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1 CSTR:

      摘要 (118) HTML (0) PDF 1.08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CXCL12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血浆CXCL12水平与相对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例,于发病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XCL12水平,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mRS评分将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于发病24小时内、第3天和第7天根据颅脑CT计算相对水肿体积。结果 脑出血组24小时内血浆CXCL12水平(19.85±1.8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34±2.23)μg/L,P<0.01。脑出血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3天时快速上升(22.56±1.56)μg/L,在第7天达高峰(23.38±1.53)μg/L,在第14天时下降(22.64±1.78)μg/L。预后良好组与整体的变化趋势一致,预后不良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14天时未见下降;两组血浆CXCL12水平在第7天时和第14天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和<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3天和第7天血浆CXCL12水平与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P<0.01)和(r=0.435,P<0.05)。结论 血浆CXCL12水平在脑出血后明显升高,持续性CXCL12水平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动态检测血浆CXCL12水平能够为脑水肿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 不同炎症反应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表达及意义研究

      2017, 44(3):280-28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2 CSTR:

      摘要 (147) HTML (0) PDF 1012.00 Byte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炎症因子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58例脑梗死患者(CI组)以及50例健康人员(NC组),分析并统计3组受试对象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CI组MMP-9(83.14±9.27)μg/L、NF-κB(36.88±6.27)%、IL-33(71.63±4.83)ng/mL及hs-CRP(12.57±1.29)mg/L,TIA组分别为(29.17±4.54)μg/L、NF-κB(31.20±5.97)%、IL-33(104.59±8.27)ng/mL及hs-CRP(6.23±1.04) mg/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32、P=0.025和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MMP-9、IL-33及hs-CRP为CI的独立危险因素。TC、hs-CRP为TIA的独立危险因素。MMP-9+IL-33+hs-CRP预测CI发生的AUC为0.859(95%CI:0.751~0.911),显著高于MMP-9(AUC为0.711,95%CI:0.649~0.824)、IL-33(AUC为0.698,95%CI:0.659~0.855)和hs-CRP(AUC为0.705,95%CI:0.671~0.848)的诊断效能(Z=9.267、11.553和10.234,均P=0.000)。结论 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表达差异,MMP-9、IL-33及hs-CRP联合检测对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所致癫痫模型的影响

      2017, 44(3):285-28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3 CSTR:

      摘要 (145) HTML (0) PDF 1.17 K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腺苷A2A受体阻断剂对大鼠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W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A2A受体阻断剂组。模型组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腹腔注射复制癫痫模型,A2A受体阻断剂组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注射前15 min予腹腔给药(SCH58261 0.05 mg/kg),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在成功诱导癫痫发作40 min后予地西泮及水合氯醛终止发作,并于发作终止后24 h留取标本。尼氏染色法检测三组中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MAPKs(JNK/p-JNK、P38/p-P38和ERK/p-ERK)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及A2A受体阻断剂组双侧海马CA3区正常形态神经元计数分别为158.6±8.4、59.8±7.4和123.4±5.0,模型组神经元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A受体阻断剂组神经元计数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p-JNK、p-P38和p-ERK在模型组中表达明显增多,在A2A受体阻断剂组中p-JNK和p-P38表达减少。结论 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模型中,腺苷A2A受体阻断剂可能通过抑制p-JNK他p-P38的表达对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成人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附16例临床分析)

      2017, 44(3):289-29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4 CSTR:

      摘要 (153) HTML (0) PDF 1.05 K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成人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本文总结确诊的16例成人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 对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6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表现为显著的神志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伴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头部MRI示正常或多发病灶。其中11例患者脑脊液和血清NMDA受体抗体均阳性,另外5例患者仅脑脊液抗体阳性。经免疫治疗,10例患者预后良好,6例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早期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癫痫、原发精神疾病,可疑患者应尽早行抗NMDA受体抗体检查,及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 >临床经验交流
    • 潘恩点穿刺在经翼点手术中的应用

      2017, 44(3):294-29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5 CSTR:

      摘要 (133) HTML (0) PDF 980.00 Byte (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翼点手术中行侧脑室穿刺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16例经翼点手术中采用潘恩点(paine point)穿刺侧脑室的操作方法和手术疗效。结果 16例患者侧脑室均穿刺成功,术中脑组织塌陷良好,为显微手术操作获得空间,术后给予持续引流脑脊液,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脑积水。结论 潘恩点穿刺简便易行,在经翼点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 >病例报道
    • 仅表现同侧下肢无力和对侧胸6以下痛觉减退的延髓外侧梗死1例报道

      2017, 44(3):296-29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6 CSTR:

      摘要 (116) HTML (0) PDF 1011.00 Byte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非惊厥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2017, 44(3):299-30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7 CSTR:

      摘要 (161) HTML (0) PDF 925.00 Byte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非惊厥性癫痫指仅有脑电图表现异常和意识障碍,但不伴临床可见惊厥的癫痫发作形式。症状性癫痫、颅脑创伤、开颅手术、脑卒中、颅内肿瘤等均是该疾病诱发因素。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该疾病诊断困难,致死和致残率高。持续脑电监测是及时诊断非惊厥性癫痫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迅速终止癫痫发作是治疗首要目标,阶梯式疗法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本综述回顾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神经调控技术在癫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7, 44(3):302-30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8 CSTR:

      摘要 (141) HTML (0) PDF 958.00 Byte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神经调控技术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新方向,可有效的减少及减轻药物控制不理想或不适合切除性手术及术后控制不理想的难治性癫痫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目前应用及研究比较广泛的神经调控技术有迷走神经刺激、脑深部刺激及闭环刺激,三者均可有效控制一部分难治性癫痫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液体活检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2017, 44(3):307-31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19 CSTR:

      摘要 (116) HTML (0) PDF 926.00 Byte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液体活检是指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用来检测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或尿液等体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对检测结果分析进而对肿瘤做出早期诊断。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外泌体、ctDNA、CTC及自身抗体在胶质瘤早期诊断中发挥着潜在的优势,而且这些指标对预后判断以及肿瘤复发监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深入研究这些方法,将为我们提供新的胶质瘤早期诊断思路并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2017, 44(3):311-31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0 CSTR:

      摘要 (135) HTML (0) PDF 938.00 Byte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大部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6~16/10万。大部分动脉瘤,尤其是小的动脉瘤并不破裂。现有的证据强调,需要对每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全面考虑共存疾病、病人年龄、动脉瘤大小、位置以及治疗带来的危险。不推荐对小的、偶发的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进行治疗。大的症状性的动脉瘤,治疗应当依据病人年龄、症状的严重性和进展性以及供选的治疗方案而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对于年长、高危险的患者治疗能延长多长寿命应纳入考虑范围。无症状老年患者的动脉瘤适合观察随访。有症状的、硬脑膜内的、所有大小动脉瘤都应考虑限期治疗。如果选择随访,应当考虑阶段性的CTA/MRA或DSA复查,同时需要对检查的技术因素进行周密考虑,优化这些检查措施的安全性。

    • 脑动脉瘤壁差异表达基因研究进展

      2017, 44(3):315-31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1 CSTR:

      摘要 (122) HTML (0) PDF 928.00 Byte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脑动脉瘤作为一种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疾病,一直是神经科研究的重点,其致病机制一直难以明确,而对术中的动脉瘤标本进行基因表达的测定并与正常血管进行差异比较研究成为探索其致病机制的新方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与血管壁重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胶原蛋白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基因、细胞黏附分子基因等)及与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S100蛋白基因、Krüppel样因子基因等)的相关研究结果并进行综述。

    • 血脑屏障完整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7, 44(3):319-32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2 CSTR:

      摘要 (134) HTML (0) PDF 928.00 Byte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脑屏障(BBB)完整性的破坏存在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包括神经炎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因素均能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进而造成或加重神经损伤。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与神经系统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影响治疗预后。本文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发展转归关系作一综述。

    • 基于线粒体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017, 44(3):323-326.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3 CSTR:

      摘要 (141) HTML (0) PDF 929.00 Byte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理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线粒体作为细胞中参与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参与调节细胞内环境与稳态,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线粒体结构、功能、相关蛋白表达与活性出发,对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所涉及的能量障碍、氧化应激、神经炎症以及神经细胞死亡等四方面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策略提供潜在的帮助。

    • 帕金森病运动分型研究进展

      2017, 44(3):327-33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4 CSTR:

      摘要 (238) HTML (0) PDF 952.00 Byte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的分型方法就是对其异质性的简化描述,而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运动分型法,将患者分为三型:震颤为主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或少动-强直型、混合型。最新研究进展表明,不同运动分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病因、病理、生物标志物、影像、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为进一步明确运动分型方法对于帕金森病异质性的描述,仍需进行更多设计严密、结合病理诊断的纵向性研究。

    •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2017, 44(3):332-33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5 CSTR:

      摘要 (151) HTML (0) PDF 926.00 Byte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一种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帕金森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睡眠障碍的分类(包括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多等)、睡眠障碍的研究方法(包括睡眠评估的问卷调查和仪器监测两个方面)、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目前睡眠障碍的主要治疗策略共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人睡眠障碍的重视程度,改善帕金森病人的生活质量。

    • 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17, 44(3):336-33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6 CSTR:

      摘要 (183) HTML (0) PDF 1.04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可被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微囊泡,其易透过血脑屏障并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及信号传导,可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外泌体逐渐被重视,然而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因此,本文综述了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着重总结了外泌体在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斑块形成、高磷酸化tau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等病理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为其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载体提供新思路。

    • Orexin与Gq/PLC/PKC通路和学习记忆

      2017, 44(3):340-34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7 CSTR:

      摘要 (134) HTML (0) PDF 940.00 Byte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食欲素(Orexin)通过受体特异性地和G蛋白Gq偶联,激活不同的G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参与学习记忆过程。其中,Gq蛋白/磷脂酶C/蛋白激酶C(Gq/PLC/PKC)是Orexin-A的关键信号通路。睡眠剥夺可提高脑内Orexin-A水平,引起海马神经细胞损害,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特异性阻断和调控这一信号通路上的某一靶点,既能改善睡眠,又能逆转睡眠剥夺所致的学习记忆损害。因此对这一新靶点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非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

      2017, 44(3):344-34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7.03.028 CSTR:

      摘要 (139) HTML (0) PDF 1.02 K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疱疹急性暴发后持续3月或以上的一种慢性神经痛。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疼痛,包括持续剧痛;烧灼痛;阵发性、针刺样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不断出现,通过临床应用疗效明确,使无法使用口服药物控制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就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