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白藜芦醇通过SIRT1/AMPK信号通路减轻MPTP诱导的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2016, 43(2):97-10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1 CSTR:

      摘要 (611) HTML (0) PDF 1.25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RV)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CON组、MPTP组、RV+MPTP组和EX527+RV+MPTP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MPTP建立PD小鼠模型,并给予RV灌胃、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257腹腔注射处理,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给予RV后,与MPTP组相比,RV+MPTP组SIR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1),p-AMPK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Cleaved caspase 3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小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丢失率明显降低,纹状体组织中TH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给予EX527后,阻断了RV的上述作用,p-AMPK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 3显著升高(P<0.01),小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丢失率明显升高,纹状体组织中TH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01)。结论 RV可能通过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SIRT1与AMPK相互调控,减少MPTP小鼠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 干细胞移植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脑组织miR-34a及survivin表达的影响

      2016, 43(2):103-10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2 CSTR:

      摘要 (356) HTML (0) PDF 1.24 K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miR-34a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的抗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BS液移植组和干细胞移植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法行干细胞移植;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的表达。结果 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2 h、1 d时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 d、7 d时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survivin阳性细胞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miR-34a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病灶区miR-34a的表达上调;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移植干细胞可能通过下调病灶区miR-34a和上调survivin的表达发挥抗凋亡及神经保护作用。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2016, 43(2):108-11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3 CSTR:

      摘要 (482) HTML (0) PDF 916.00 Byte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VCI)患者TCD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依据Erkinjuntti的MRI诊断标准入选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115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和认知正常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查。最后分析患者的MoCA评分与大脑中大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Vm)的相关性。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的MCA-PI和ACA-PI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的MCA-Vm和ACA-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A-PI和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Y=38.783-7.823X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A-PI与SIVD患者MoCA 评分线性相关。SIVD患者的PI越高,相对应其认知障碍程度越严重。

    • 百日咳毒素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2016, 43(2):112-11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4 CSTR:

      摘要 (419) HTML (0) PDF 1.70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百日咳毒素(PTx)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组和PTx治疗组,每组12只。EAE组和PTx治疗组用MOG 35-55诱导EAE模型。PTx组于建模后第7天给予腹腔注射1000 ng的PTx。随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组织学染色评价炎症反应和脱髓鞘改变,并观察VEGF和血管新生现象,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VEGF和Collagen IV的整体水平。在体外,用PTx刺激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评价PTx对在体外对神经元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PTx能减轻EAE模型的炎症反应和脱髓鞘改变,在大脑PTx将炎症评分从(3.4±0.55)分降至(1.2+0.45)分,P<0.01;脱髓鞘评分从(3.6+0.55)分降至(1.4+0.55)分,P<0.01。在脊髓 PTx将炎症评分从(3.6+0.55)分降至(1.0+0.71)分,P<0.01;脱髓鞘评分从(4.2+0.84)分降至(1.4+0.55)分,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E组VEGF下降49.0%(P<0.01),Collagen IV下降36.0%(P<0.01);PTx治疗后,与EAE组比较,VEGF上升59.5%(P<0.01),Collagen IV上升45.0%(P<0.01)。体外实验显示,PTx治疗24 h后VEGF在神经元上的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相比,100 ng/ml组上调34.6%(P<0.01),400 ng/ml组上调76.9%(P<0.01)。结论 PTx 可上调神经元内源VEGF的表达和血管新生现象,继而在EAE模型中起保护作用。

    • 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2016, 43(2):119-123.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5 CSTR:

      摘要 (466) HTML (0) PDF 1.27 K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银杏叶片组,每组18只。其中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银杏叶片组采用Rosenberg法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Garcia法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电镜观察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甲酰胺法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治疗明显提高神经功能学评分(P<0.05),降低BBB通透性,减少脑组织水含量(P<0.05),上调p-AKT、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轻线粒体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结论 补阳还五汤抗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途径,抑制神经元凋亡,降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有关。

    • 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因素分析

      2016, 43(2):124-12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6 CSTR:

      摘要 (587) HTML (0) PDF 1.00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术后复发14例(8.75%),复发时间15天~12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9)、血肿体积(P=0.004)、术前中线移位(P=0.019)及血肿厚度(P=0.024)与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体积(P=0.008)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因素有许多,血肿体积可作为评估复发因素的独立指标。

    • 一种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

      2016, 43(2):128-13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7 CSTR:

      摘要 (451) HTML (0) PDF 1.11 K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的手术前后3D-CTA资料并与手术中动脉瘤探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 该组病人共有颅内动脉瘤44个,其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共计32个:24个动脉瘤术中证实位于硬膜下,8个位于海绵窦内。将手术观察的结果与3D-CTA图像对比发现,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在3D-CTA图像上正好标示颈内动脉床突段硬膜环的近侧环水平,24个颈内动脉硬膜下动脉瘤在该连线上方,8个海绵窦内动脉瘤在该连线下方。结论 3D-CTA图像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可以标示近侧硬膜环水平,能清晰界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与海绵窦的位置关系。

    • 锁孔入路内镜辅助额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研究

      2016, 43(2):132-13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8 CSTR:

      摘要 (377) HTML (0) PDF 1020.00 Byte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部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60例外伤性额部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16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44例)行额部或眶上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3)h,血肿清除率(89.5±5.2)%,平均住院时间6.8天,术后半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达到I级45例,Ⅱ级10例,Ⅲ级4例,Ⅳ级l例,V级0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部或眶上锁孔入路额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好等优点。但需严格选择病例及把握手术适应症。

    • 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与单腔引流管单纯引流治疗老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

      2016, 43(2):135-13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09 CSTR:

      摘要 (429) HTML (0) PDF 1.21 K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与单腔引流管单纯引流治疗老年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随机分为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组与单腔引流管单纯引流组,其中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组17例,单腔引流管单纯引流组11例。比较2组术后1 d,2 d,3 d,14 d,3个月 OM线上第5层面的中线偏移值。并比较两组引流液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组与单腔引流管单纯引流组中线偏移距离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中线偏移距离仍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2 d,3 d,14 d,3个月中线偏移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引流液清亮需要的中位时间为2 d,无1例复发。对照组引流液清亮需要中位时间为3 d,2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型双腔引流管+持续灌注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易行。

    • 股动脉穿刺处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2016, 43(2):139-14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0 CSTR:

      摘要 (625) HTML (0) PDF 865.00 Byte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时股动脉穿刺处严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股动脉穿刺的8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是否出血分为严重出血组和未严重出血组,其中严重出血组23例,未严重出血组8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股动脉穿刺处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879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严重出血症状,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严重出血组和未严重出血组的年龄(34.8%vs7.9%)、急诊(26.1%vs11.4%)、血清肌酐浓度、伴有糖尿病、伴有压迫时间>4 h(30.4%vs9.7%)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用量等因素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存在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4岁(中位年龄)、急诊、伴有糖尿病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用量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密切相关(OR=2.187、2.231、1.485、1.792、0.742、2.741,P<0.05)。结论 年龄≥74岁、急诊、伴有糖尿病及替罗非班用量是股动脉穿刺处严重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上需重点干预这些患者,以降低出血率。

    • 早期不同时点加压包扎预防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临床研究

      2016, 43(2):143-14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1 CSTR:

      摘要 (495) HTML (0) PDF 855.00 Byte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开颅去骨瓣减压(DC)术后不同时点加压包扎预防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DC手术的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早期组37例和晚期组40例,分别在DC术后第3 d和第7~10 d对骨窗进行加压包扎,直至颅脑组织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评价两组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分别有3例和5例患者死亡,但总体GOS评分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17例和8例患者出现硬膜下积液,晚期组发生率低于早期组(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ICP)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术后第7~10 d加压包扎有助于预防硬膜下积液的形成,但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 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31例

      2016, 43(2):146-149.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2 CSTR:

      摘要 (603) HTML (0) PDF 1.08 K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人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采取不损伤颞肌,不选传统额底入路的"关键孔"点,而选取"美容孔"点,骨瓣大小和位置选择灵活的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后4例病人癫痫未再发作,无垂体功能低下病例,无尿崩病例,无额纹消失病例,无颞肌萎缩病例。有5例术侧嗅神经断裂。术前有48只眼视力下降,术后有46只眼视力明显改善,有1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1只眼视力下降。simpsonⅠ级切除25例中,有1例于术后2年复发。simpsonⅡ级切除5例中,有1例于术后1.5年时复发。simpsonⅢ级切除1例,随访2.5年残余肿瘤无明显变化。结论 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具有灵活、安全、暴露充分、切除彻底、损伤轻等优点。

    • 血乳酸监测在颅内肿瘤术后的临床意义

      2016, 43(2):150-15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3 CSTR:

      摘要 (307) HTML (0) PDF 853.00 Byte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乳酸在颅内肿瘤术后的意义。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颅内肿瘤患者107例,术前行血气分析,术后0、3、6、12、24、48、72小时行血气分析,记录血乳酸值。监测术后3小时ICP及平均动脉压。计算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ICP)。结果 部分颅内肿瘤患者术后血乳酸有不同程度增高,与术后是否并发脑出血及脑灌注压低有相关性(P<0.05)。结论 颅内肿瘤患者术后血乳酸增高并非一定提示容量不足,血乳酸动态监测评价术后患者颅内情况有重要意义。

    • 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药效研究

      2016, 43(2):153-157.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4 CSTR:

      摘要 (569) HTML (0) PDF 1.22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理想的可用于控制胶质瘤细胞生长进而可抑制胶质瘤的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方法 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替莫唑胺-PLGA纳米缓释微球。选择测试了四种不同分子量的缓释微球的表面形态特征,并测量微球直径。检测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制作参数、形态特征以及绘制释放曲线。结果 替莫唑胺-PLGA缓释微球是一种结构稳定、大小均匀的缓释微球。分子量越大,微球直径越大。高分辨光镜及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光滑,无裂隙,微球无明显聚集,微球大小均匀。不同分子量的TMZ-PLGA缓释微球最大载药量为10.2%,包封率都在90%以上。二氯甲烷残留量为5.70‰,达到了颅内安全应用的要求。从释放曲线可以看出,缓释系统中替莫唑胺可以持续释放2周以上,符合间质内化疗所要求的周期。结论 PLGA非常适合作为制备缓释微球的缓释载体。所制备的替莫唑胺-PLGA缓释微球符合生物力学规律,替莫唑胺虽有突释效应,但药物缓释时间可控。不同分子量及不同载药量的缓释微球均能长时间持续释放替莫唑胺。

    • >病例报道
    • 特发性颅内压升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6, 43(2):158-160.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5 CSTR:

      摘要 (292) HTML (0) PDF 947.00 Byte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朊病毒蛋白样作用的β淀粉样蛋白

      2016, 43(2):161-16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6 CSTR:

      摘要 (483) HTML (0) PDF 863.00 Byte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淀粉样蛋白(Aβ)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几项研究,提出Aβ可能与朊病毒蛋白类似,可以在脑组织中传播。首先,Aβ在物理化学性质及增值方式方面都与朊病毒蛋白类似。其次,通过外周途径或脑内注射的方式向动物模型注射外源性Aβ后,均可引起脑内Aβ沉积。最后细胞水平的实验直接证明了Aβ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

    • 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

      2016, 43(2):165-16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7 CSTR:

      摘要 (260) HTML (0) PDF 868.00 Byte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房颤动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血管性危险因素,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调查、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面对目前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白细胞介素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2016, 43(2):168-171.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8 CSTR:

      摘要 (321) HTML (0) PDF 864.00 Byte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白细胞介素(IL)是一大类常见的细胞因子,在一系列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参与DM/PM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有IL-1、IL-15、IL-17和IL-18等,其通过促炎因子,募集、激活炎细胞而参与发病,不同的白细胞介素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参与DM/PM发病的机制较为复杂,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有所发现,在此进行综述介绍。

    • 癫痫持续状态的院前和急诊处理

      2016, 43(2):171-175.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19 CSTR:

      摘要 (539) HTML (0) PDF 886.00 Byte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持续状态(SE)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 min以上不自行终止。SE通常在院外环境突然起病,需立即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主要包括通过静脉注射、经皮肤黏膜及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终止其发作。目前对于院前SE急诊处理仍没有统一指南。本文就近几年SE院前及急诊处理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

      2016, 43(2):175-17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20 CSTR:

      摘要 (351) HTML (0) PDF 871.00 Byte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较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而帕金森病引起睡眠障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睡眠相关的解剖结构变性及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可分为:失眠、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日间过度思睡(EDS)、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呼吸障碍(SBD)、夜尿症等几类。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和运动障碍学会(MDS)发布的指南表示治疗药物的选择需从分类出发。本文总结了各类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药物,希望可借此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 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

      2016, 43(2):179-18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21 CSTR:

      摘要 (459) HTML (0) PDF 862.00 Byte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轻型缺血性卒中(通常指症状轻微,非致残性卒中)在全部卒中事件所占比例较大。由于轻型缺血性卒中症状轻微和非致残性这种特征,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了解轻型缺血性卒中,研究人员对其概念、病因、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一些尚未认识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面。本文对目前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概念、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进展

      2016, 43(2):182-184.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22 CSTR:

      摘要 (529) HTML (0) PDF 853.00 Byte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是一种罕见的海绵窦良性肿瘤,容易误诊,手术治疗难度极大。CSH在MRI上表现为海绵窦区边界清楚的鞍区、鞍旁及中颅窝底的哑铃型或管状鱼样占位病变,T1序列增强病灶多表现为均匀强化,T2及FLAIR序列均匀一致高信号是诊断CSH的特征性指标。根据病理学特点,CSH分为A型和B型;根据冠状位MRI上肿瘤与颈内动脉垂直线的关系,CSH分为鞍内型、鞍旁型和混合型。显微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都能有效地治疗CSH,大型病灶首选经颅底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中小型病灶(4 cm以下)首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但具体的年龄、病灶大小、性质适合哪种治疗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Wnt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6, 43(2):184-188.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23 CSTR:

      摘要 (648) HTML (0) PDF 879.00 Byte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Wnt信号通路是胚胎及器官发育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在机体内参与调控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极化、迁移及凋亡等基因表达;Wnt信号通路的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及耐药性等多涉及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本文主要探讨Wnt信号通路在胶质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探索该通路治疗胶质瘤的可能。

    • 成纤维细胞向神经细胞转分化的研究进展

      2016, 43(2):189-192. DOI: 10.16636/j.cnki.jinn.2016.02.024 CSTR:

      摘要 (483) HTML (0) PDF 864.00 Byte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将一种成体细胞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体细胞技术的出现,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神经细胞技术在神经系统领域迅速发展及为神经系统疾病损伤的修复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近几年由成纤维细胞直接或间接诱导转化为各神经功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施旺细胞等重要研究成果做一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