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 胡盼盼 , 刘婷婷 , 方娟 , 陈先文 , 汪凯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道德判断功能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选取诊断明确的原发性PD患者(PD组)40例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组)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译的Joshua D.Greene编写的道德两难问卷,进行道德两难情境决策的实验。结果 PD组在道德判断"个人情感的"情境中做出愿意(功利主义倾向)选择的概率(0.40±0.19)显著高于HC组(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4, P<0.05)。而两组在"非个人情感的"和"道德无关的"情境中做出愿意选择的概率,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在"个人情感的"道德判断中高度倾向于功利主义选择,推测与其额叶-基底节环路异常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抑郁(dPD)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集的286例dPD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118例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余16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和改良Webster症状量表,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和运动症状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的心理健康(t=4.44, P<0.01)、情绪角色功能(t=2.47, P=0.01)和精力(t=4.45, P<0.01)三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PD运动症状疗效的特别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3, 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著提高dPD患者生活质量,且在心理、情绪和精力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PD患者的运动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MR诊断价值。方法 经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经过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狭窄38例,分别行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经MR图像分析,颈总动脉分叉区狭窄2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8例,钙化8例,无钙化纤维成分为主19例,明显脂质核心6例,斑块内出血2例,脂质坏死核心2例,溃疡或者纤维帽撕裂1例。结论 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显示清晰,能够动态观察易损斑块变化情况。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引起足下垂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探讨肌电图对于足下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因足下垂就诊于我科的患者155例,连续入组,符合足下垂肌力评定标准,分析常规神经传导和针肌电图检测的结果。结果 电生理显示腓神经单神经病变70例(45.2%)、坐骨神经病变9例、多发性神经病19例、腰骶丛病变9例、腰5/骶1神经根病变42例、运动神经元病变(MND)6例。在腓神经单神经病变患者中,腓骨小头处卡压性病变占72.8%(51/70),其他因素占27.2%(P<0.05);电生理显示跨腓骨小头传导阻滞占71.4%、速度减慢2.9%、轴索损害25.7% (P<0.05)。在多发性神经病、腰骶丛/根病变患者中,足下垂均为伴随表现;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以足下垂为首发症状。结论 就诊神经科的足下垂患者,虽然近半数是腓神经单神经病变所致,但鉴别诊断时,需关注下运动神经元其他水平的病变,尤其是全身性疾病的可能,这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很重要;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确定病变水平和分布,从而提示病因线索。
摘要:目的 研究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受累肢体肌力均有减弱,5例伴易疲劳,3例伴寒冷不耐受,5例伴肢体疼痛。典型电生理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募集相减少;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均正常。结论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最常见表现为无力、慢性疲劳、疼痛,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等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治疗主要为康复及药物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指南,为临床循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万方、CNKI、维普等数据库;以及NGC、GIN、TRIP等指南数据库和各大医学行业机构网站如CDC、IDSA、AAP、WHO、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临床指南文库和中国临床指南协作网。检索时限从建库或建网至2014年10月。2位研究者依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工具Ⅱ(AGREEⅡ)评价指南质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最终纳入3部指南,均为近5年发布,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欧洲。指南最终推荐均为B级,在AGREEⅡ6个领域中"范围和目的"得分最高,平均68.54%。得分较低的是"应用性"和"编辑的独立性"。对疑似患儿应尽早经验予阿昔洛韦治疗。确诊为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亦推荐使用阿昔洛韦。但推荐级别不同,前者为强推荐,后者推荐强度降低。此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儿暂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水痘带状疱疹,可使用激素作为备选治疗,但证据尚不充分。对于巨细胞病毒脑炎推荐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不建议使用西多福韦;肠病毒脑炎可以使用普拉康纳利。结论 各指南推荐的治疗病毒性脑炎的药物基本一致,但制定循证指南在编辑的独立性以及应用性上要进一步加强。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 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贺龙 , 王莎 , 柳红艳 , 贺恒旺 , 郭艳峰 , 智孔亮 , 袁世君 , 代巧英
摘要: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术后、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尿崩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8例鞍区肿瘤术后或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按照诊断类型分为短暂性尿崩症组(A组),持续性尿崩症组(B组),三相性尿崩症组(C组),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同时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①治疗结束后,A组、C组在血钠、血渗透压、24尿钠及24h尿量均降低,同治疗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A组、C组血渗透压,24h尿钠均低于B、C组(P<0.05);②治疗后经GOS评分,B组、C组4分及以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而5分者均低于A组(P<0.05);③患者随访1年,A组患者生存状况良好,与B组死亡3例、C组死亡3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B、C组ADH术后先下降后上升,但未能达到正常水平,A组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鞍区肿瘤术后、重度颅脑损伤合并CDI患者的预后与血ADH水平、24小时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类型CDI预后生存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行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过度现象、预防措施及脑脊液安全引流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自发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01例患者未出现腰大池引流过度(B组),16例患者出现引流过度症状(A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第1、2、3、4、5、6、7天平均脑脊液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①16例出现引流过度的患者中,第1~7天出现的例数分别是1例、1例、6例、3例、3例、1例、1例。②比较两组患者第1~7天的脑脊液引流量,第1、2、6、7天两组患者脑脊液的引流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4、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7天的平均脑脊液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未发生引流过度症状患者的99%单侧医学参考值范围上限是196.33 ml。结论 ①患者在一周的腰大池引流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引流过度出现相关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第3~5天发生。②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每日不超过196.33 ml,可明显降低患者出现引流过度症状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者转移相关蛋白(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MTA)的表达情况和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收集67例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18例取自脑外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组织MTA-1、MTA-2和MTA-3的表达情况,比较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三种MT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MTA表达情况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MTA及相关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p<0.05的参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胶质瘤组织的MTA-1和MTA-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2;p=0.001),而MTA-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p=0.001)。MTA-1阳性组和MTA-2阳性组患者WHO分型高等级肿瘤均多于阴性组,KPS评分均显著低于阴性组。而MTA-3阳性组患者高等级肿瘤少于阴性组,KPS评分高于阴性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TA-1、MTA-2、MTA-3、WHO分型、KPS得分及发病年龄均是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提示WHO分型和肿瘤MTA-3的表达情况是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三种MTA均对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影响作用,MTA-1和MTA-2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负相关而MTA-3表达与胶质脑瘤生存时间正相关。
摘要:
摘要:癫痫常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目前,拉科酰胺,依佐加滨,吡仑帕奈和醋酸艾司利卡西平等新型抗癫痫药物不断被应用到临床试验中。本文对近年应用于临床新药的作用机制、临床评价、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注意事项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酒精(乙醇)相关性癫痫发作是指由于饮酒后诱发的癫痫复发和急性酒精戒断后出现的癫痫发作。癫痫患者中-大剂量饮酒会增加癫痫复发和猝死的风险,其可能机制是酒精影响了抗癫痫药物的代谢和导致心脏功能障碍。急性酒精戒断后癫痫发作与饮酒量、戒断速度相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酒精相关性癫痫发作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脑电图检查,目前对于酒精相关性癫痫发作重在早期预防,有效的健康教育和科学的饮酒、戒酒可有效减少酒精相关性癫痫发作。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但因其的众多缺点限制了广泛应用。目前很多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克服了华法林的缺点,并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因为其增加了房颤患者胃肠出血风险、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药量、无有效的拮抗剂、价格昂贵等原因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摘要:偏头痛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寻找其特异性治疗成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CGRP结构、分布及其在偏头痛发作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药物研发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摘要: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偏头痛在全球范围的发病率的较高。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在其诸多诱因中饮食因素的作用并不罕见。饮食因素与偏头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有害食品诱发头痛发作,又有保护性食品减轻头痛症状。不规律饮食也可诱发偏头痛。偏头痛饮食诱发因素的发现与控制对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偏头痛相关的饮食因素的识别和避免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PITX3基因是垂体同源盒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表达产物在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终末分化和生存维持中起关键作用。诸多研究表明PITX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帕金森病(PD)有关。已经报道的PITX3基因有三个SNP位点,分别为rs2281983、rs4919621和rs3758549,有学者认为PITX3基因rs3758549基因的多态可能是PD的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无关联。而多项研究证实PITX3基因rs2281983和rs4919621的基因多态性不是PD的危险因素。
摘要: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手足徐动症或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PKC),主要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发作性异常运动,具有临床表型和遗传异质性,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不等,发作期意识清楚,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预后良好。临床工作中误诊率高,需与癫痫等多种疾病相鉴别,本文就PKD的流行病学特点、疾病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更新了发病机制中遗传学说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疾病的鉴别诊断。
摘要:中枢神经损伤疾病主要包括脊髓损伤(SCI)和脑卒中两大类,常可造成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易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甚至出现尿毒症和肾功衰竭等,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多采用间歇导尿、药物、膀胱训练和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多数存在不良反应和局限性。因此,选择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这类新兴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本文将综述中枢神经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传统治疗及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等新技术和进展。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间叶组织肿瘤,良性居多,30~60岁为发病高峰。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与脑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等难鉴别,临床上多误诊,确诊靠病理,CD34、CD99、波形蛋白(Vimentin)、BCL2多阳性,STAT6蛋白阳性。最佳治疗方案为手术全切,术后放化疗效果不确切。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对该病诊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Hedgehog信号通路目前已证实对多种肿瘤(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及迁移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阐述了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能为神经胶质细胞瘤提供一些靶向性临床诊疗新思路。
摘要:在成年海马齿状回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生神经元形成并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整合到原有的齿状回神经网络中。目前认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与海马相关的认知功能有关。脑深部电刺激是近年新兴的一项神经调控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脑深部电刺激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存在影响。本文就脑深部电刺激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相关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综述。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