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4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高迁移率族蛋白1抑制剂甘草酸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2015, 42(4):311-315.

      摘要 (317) HTML (0) PDF 524.00 Byte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在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的表达情况,以及给予HMGB 1抑制剂甘草酸干预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 h对照组、癫痫3 h组、癫痫24 h组和癫痫72 h组,每组8只。癫痫组构建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后,分别于癫痫造模成功后3 h、24 h、72 h处死,3 h对照组则在对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并在匹罗卡品注射时间点后3 h处死,所有大鼠处死后提取海马组织,利用Westren-blot法检测HMGB 1蛋白表达情况。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甘草酸干预组(GA 30 mg/kg),每组8只,癫痫组及甘草酸干预组均采用上述方法造模,此外,甘草酸干预组在癫痫造模成功后2 h给予30 mg/kg甘草酸腹腔注射,其余两组则在对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均在癫痫造模成功后24 h处死,取大脑测定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 HMGB 1表达情况:癫痫3 h组较3 h对照组表达增加(P<0.05);癫痫24 h组较癫痫3 h组表达进一步增高(P<0.05);癫痫72 h组较癫痫24 h组表达有所下降(P<0.05)。伊文思蓝渗出情况:癫痫持续状态后24 h,癫痫组较对照组渗出量增加(P<0.05);甘草酸干预组较癫痫组渗出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可出现HMGB 1表达增高以及血脑屏障受损,在给予HMGB 1活性抑制剂甘草酸干预后可减轻癫痫对大鼠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

    • 根据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5, 42(4):316-319.

      摘要 (506) HTML (0) PDF 257.00 Byte (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依据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结果 康复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实验组的FAM评分(48.2±7.6)分、MBI评分(58.2±11.6)分、MAS评分(33.7±6.2)分和SS-QOL评分(44.8±5.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9.6±5.7)分、(53.6±9.8)分、(29.6±5.7)分和(40.2±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IHSS评分(13.5±3.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7±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较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具有更加显著的康复效果,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2015, 42(4):320-323.

      摘要 (264) HTML (0) PDF 247.00 Byte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和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HAMD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占比61.54%(32/52),有效率为98.08(51/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17/44)和79.55%(3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从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早期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应用甘油果糖联合吡拉西坦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观察

      2015, 42(4):324-328.

      摘要 (309) HTML (0) PDF 509.00 Byte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甘油果糖联合吡拉西坦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38名2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甘露醇组、甘油果糖组和甘油果糖-吡拉西坦联合组(合剂组),每组46例。比较各组患者高颅压症状的缓解情况和降压效果。通过头颅CT检查和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脑出血和颅内水肿吸收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观察患者血清肌酐和血钾浓度变化情况评价用药的安全性。结果 三组患者颅内高压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7.83%、93.48%和9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用药后颅内压最大降幅、起效时间、高峰时间和持续时间等指标,合剂组与甘露醇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合剂组颅内压最大降幅和起效时间同甘油果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8±4.9 mmHg vs. 10.5±4.5 mmHg, P=0.03; 0.42±0.19 h vs. 0.62±0.22 h, P<0.01)。合剂组脑出血和颅内水肿吸收量,SSS评分下降值分别为16.6±5.9 mL、14.3±6.2 mL和19.12±7.27分,均优于甘露醇组(13.9±5.6 mL, P=0.04; 11.3±5.2 mL, P=0.02; 15.12±6.87分, P<0.01)和甘油果糖组(13.4±4.7 mL, P<0.01; 10.5±5.7 mL, P<0.01; 14.18±5.76分, P<0.01)。三组发生肾功异常和电解质异常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3例与11例、3例与3例、3例与4例,甘油果糖组和合剂组发生率显著低于甘露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甘油果糖联合吡拉西坦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后脑水肿效果优于单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值得临床推广。

    • 载脂蛋白(a)基因增强子DHⅢ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2015, 42(4):329-332.

      摘要 (246) HTML (0) PDF 512.00 Byte (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性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序列测定法检测湖南地区汉族人群134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0名健康对照者的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脂蛋白(a)水平。结果 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A/G多态G等位基因频率(0.728)明显高于对照组(0.618;P=0.01);GG型频率(0.500)明显高于对照组(0.400;P<0.0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组各基因型血浆脂蛋白(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载脂蛋白(a)基因DHⅢ增强子-1230 A/G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 少年型、成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临床特征分析

      2015, 42(4):333-337.

      摘要 (285) HTML (0) PDF 1.98 K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少年型、成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 收集3例少年型、1例成年型DRPL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结果、DRPLA基因CAG重复次数。结果 3例少年型起病年龄平均13岁,均有肌阵挛及癫痫史、智力低下、小脑性共济失调明显、伴有全身不自主运动和精神症状;1例成年型起病年龄22岁,有肌阵挛及癫痫史、记忆力下降、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双手震颤,无精神症状。磁共振显示少年型有明显脑干、小脑、大脑皮质萎缩,对称性脑白质变性,成年型仅有轻度脑干、小脑萎缩。少年型的脑电图显示脑电背景弥漫性慢化,成年型的脑电背景正常。DRPLA基因检测CAG重复数少年型分别为15/64次、17/65次和15/68次。成年型为12/62次。结论 DRPLA的临床异质性明显,CAG重复数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相关。对有肌阵挛、癫痫、伴共济失调、智力低下的青少年患者进行特异性基因检测能提高少年型DRPLA检出率,避免漏诊。

    •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2015, 42(4):338-341.

      摘要 (225) HTML (0) PDF 983.00 Byte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结果 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术侧多发小梗塞灶1例,颈部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2例,未见肢体瘫痪、神志不清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A、DSA检查示颈动脉通畅;随访6月~2年未见血管再狭窄、严重脑缺血表现。结论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的手术治疗

      2015, 42(4):342-345.

      摘要 (302) HTML (0) PDF 245.00 Byte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经手术治疗27例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儿童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随访患者手术后癫痫缓解情况。手术后癫痫治疗情况用Engle's分级进行评估,并对手术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例基底节区病变切除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经治疗后到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1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手术后癫痫缓解良好,Engle's分级1级25例,2级1例,3级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 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手术治疗可有效治疗癫痫,并可避免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而改善患者预后。对多发病变及长期癫痫患者术前需充分评估。

    • 酷似高血压脑出血的基底节区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5, 42(4):346-348.

      摘要 (230) HTML (0) PDF 595.00 Byte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血管畸形出血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例基底节区血管畸形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结果 10例行小骨窗开颅术,2例行大骨瓣开颅术,术中见血肿壁异常血管组织,无明显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术后病检结果动静脉畸形8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结论 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应警惕血管畸形出血的可能,术前应注意鉴别,该部位血管畸形多较小,无明显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术中应注意在血管畸形周边切除畸形血管团。

    • >临床经验总结
    •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7例脑梗死临床分析

      2015, 42(4):349-352.

      摘要 (253) HTML (0) PDF 541.00 Byte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道
    • 锁骨下动脉及颈动脉双重盗血1例并文献复习

      2015, 42(4):353-354.

      摘要 (239) HTML (0) PDF 565.00 Byte (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青少年癫痫的治疗进展

      2015, 42(4):355-358.

      摘要 (256) HTML (0) PDF 247.00 Byte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性慢性脑部疾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通过药物的机制、适用类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探讨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在青少年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青少年癫痫的治疗进展。

    • 癫痫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5, 42(4):358-362.

      摘要 (245) HTML (0) PDF 313.00 Byte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癫痫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对发作的控制,更要使患者具备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癫痫患儿存在社会适应不良,其社会适应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癫痫患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巨噬细胞和缺血性脑卒中

      2015, 42(4):362-365.

      摘要 (400) HTML (0) PDF 289.00 Byte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巨噬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发生区域聚集的巨噬细胞有两种,一个是血液来源的巨噬细胞,另一类是脑内的小胶质细胞,这两种激活的巨噬细胞又可分为M1、M2型巨噬细胞。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种类的巨噬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治疗意义。

    • Rho激酶及其抑制剂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相关进展

      2015, 42(4):366-369.

      摘要 (452) HTML (0) PDF 271.00 Byte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Rho激酶是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Rho的主要效应底物,在细胞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细胞迁移和增殖、细胞收缩等。Rho激酶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脑损伤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相关,而Rho激酶抑制剂可有效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炎性反应及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ho激酶抑制剂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 NADPH氧化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2015, 42(4):370-373.

      摘要 (406) HTML (0) PDF 277.00 Byte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氧化应激、异常蛋白聚集及炎症反应相关。尽管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研究发现NADHP氧化酶(NOX)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对NOX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 ADDENBROOKE'S认知功能检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5, 42(4):374-377.

      摘要 (416) HTML (0) PDF 281.00 Byte (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ADDENBROOKE'S认知功能检查是由剑桥大学基于对大量痴呆患者积累的广泛临床经验设计并发展起来的,用于快速筛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及鉴别不同类型痴呆。该量表现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版本,应用于40多个国家,我国也开始引进并检验这一筛查工具。本文就ADDENBROOKE'S认知功能检查的发展、主要内容、国内外应用及特点进行综述,以促进该量表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 Meynert基底核与认知

      2015, 42(4):377-380.

      摘要 (574) HTML (0) PDF 281.00 Byte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Meynert基底核(NBM)位于基底前脑,可分为六个区域,与其它大脑区域有广泛的纤维联系。NBM的传入纤维来自边缘系统和旁边缘系统皮质,传出纤维到达额叶、顶叶、颞叶、扣带回皮质、杏仁核、眶皮质和脑岛等部位,是皮质胆碱能递质的主要来源,能够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痴呆患者NBM受损严重。深部脑电刺激(DBS)通过电刺激NBM,促进皮质胆碱能递质释放,能够改善实验动物和患者的认知障碍。本文就NBM与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并对NBM-DBS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衍生物经鼻给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2015, 42(4):380-384.

      摘要 (209) HTML (0) PDF 332.00 Byte (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除了在治疗贫血过程中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在大量实验中被发现及证实。但是EPO属于生物大分子,难以通过血脑屏障(BBB),经腹腔、静脉及皮下注射EPO时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因素制约了EPO神经保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EPO衍生物的开发和利用为EPO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而经鼻腔给药方式因其生物利用度高、损伤性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成为EPO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最具前途的方式之一。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5, 42(4):384-388.

      摘要 (397) HTML (0) PDF 352.00 Byte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在染色体重组和转录调控方面的研究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基因调节的认识。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HDACi)可以促进神经保护和损伤修复。在脑部的海马、皮质和小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是表达量最高的一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并且HDAC3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蛋白质。因此,本文将对HDAC3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5, 42(4):389-392.

      摘要 (397) HTML (0) PDF 281.00 Byte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对胶质瘤免疫学认识的深入,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愈加倍受关注。新近针对胶质瘤研究最多的免疫治疗包括胶质瘤疫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放射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治疗等。免疫治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本文就新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右旋美托咪定对脑胶质瘤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 42(4):393-396.

      摘要 (254) HTML (0) PDF 259.00 Byte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手术与麻醉等因素可加重其抑制程度。右旋美托咪定作为新型的α-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麻醉期间及危重症患者的镇静等。研究发现右旋美托咪定可通过减轻机体应激、炎症反应,调节T细胞功能,减少S100β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因子的生成,围术期应用可保护甚至改善胶质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抑制肿瘤形成、增殖及生存,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思路,为围术期右旋美托咪定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

      2015, 42(4):396-400.

      摘要 (449) HTML (0) PDF 466.00 Byte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尽管给以联合的治疗方案,高级别胶质瘤最终都会迅速复发。复发后的病人一般状态不同,分子生物学特点各异,为了获得最长的高质量生存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拟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不同体能状态和各种不同治疗方案对病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最适合治疗方法。

    • 纳米载体递药跨血脑屏障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2015, 42(4):400-405.

      摘要 (405) HTML (0) PDF 825.00 Byte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传统的手术、放化疗对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很多治疗药物难以到达脑部肿瘤组织。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能有效穿过血脑屏障,增强胶质瘤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跨血脑屏障纳米药物载体在治疗胶质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总结和阐述了常用于脑部递药的纳米载体、改造纳米载体增强其跨血脑屏障能力的方法,以及纳米药物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应用。

    • 眩晕的外科治疗

      2015, 42(4):405-408.

      摘要 (462) HTML (0) PDF 252.00 Byte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眩晕的诊断明确病因可予以手术治疗。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患耳尚有实用听觉功能、对侧耳有听觉功能障碍、眩晕严重者,保留骨迷路的结构和听觉纤维,保留有效听力;迷路切除术用于单耳迷路功能障碍并且伴有严重的感音性耳聋者,经乳突入路切除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外淋巴瘘修补术用于存在外淋巴瘘而且对保守治疗无效者;选择性前庭下神经分支切断术及半规管阻塞术可用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者。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