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常用体态测量指标(身高、体重、腹围)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SLI)危险因素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体检人群行头颅MRI检查, 并对其中46例存在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者和46例同龄健康对照人群就年龄、身高、体重、腹围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 SLI组腹围和腹围/身高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身高、体重、BM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腹围和腹围/身高比值的高值与SLI的发生关系密切, 能够作为临床监测参考指标之一。
摘要:
目的 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神经传导特点, 并探讨神经传导与不同起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ALS患者47例和体检的健康对照组40例, 均测定其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F波。结果 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检测表现为潜伏期(DML)延长,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 传导速度(MCV)减慢, 其中以CMAP波幅下降为主。可见"分裂手"和"分裂足"现象。部分病人的症状、体征或电生理出现感觉神经受累证据。部分病人的F波出波率异常。结论 诊断ALS需对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进行综合分析, 不能仅凭其中一项而轻易排除诊断。临床医生, 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 要全面细致地完善辅助检查结果, 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患者临床表型。方法 对根据Harding诊断标准考虑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s)的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查体, 通过国际协作共济失调等级评分量表(ICAR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进行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的初步评估。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PCR对患者进行SCAs亚型分型。对1例SCA2患者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 发现了9例SCA2患者。1例SCA2患者测序结果为CAG重复47次。该患者以震颤起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帕金森综合征, 病程6年, ICARS评分10分。4名患者以步态失调起病, 病程在2~4年, ICARS评分在15~26分。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CA2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 故确定诊断依赖于基因诊断。以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主的SCA2型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发展较缓慢。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动脉阻塞致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内源性经典型蛋白激酶Cγ亚型(cPKCγ)表达水平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健康成年昆明小鼠,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小鼠分为假性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及复方血栓通胶囊低剂量组(0.75 g/kg)、中剂量组(1.50 g/kg)和高剂量组(2.25 g/kg), 每组10只。记录建模后6 h、12 h和48 h时间点小鼠神经功能评分, 并测定小鼠脑含水量及cPKCγ蛋白水平。结果 复方血栓通低、中、高剂量组在缺血后6 h、12 h和48 h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显著低于假性手术组(P<0.05)。而实验结束后复方血栓通各组脑cPKCγ蛋白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复方血栓通低、中、高剂量组脑含水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水肿程度, 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cPKCγ蛋白水平表达有关。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血浆置换(PLEX)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及万方数据库, 系统收集国内外有关这两种方式治疗MG的相关文献。按系统评价的方法, 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 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 合计2132例MG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IVIG与PLEX治疗MG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OR=0.94, 95%CI (0.57, 1.32), P=0.79];IVIg与PLEX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OR=0.91, 95%CI (-0.37, 2.21), P=0.83]。结论 IVIG与PLEX对MG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因此,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摘要:
目的 探讨鄂尔多斯地区脑梗死患者院前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期间因脑梗死入院的患者, 采用问卷和访视调查方法调查院前时间及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320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24例(7.5%)症状出现后2 h内到达医院, 92例(28.75%) 发病2 h内做出就医决定(早期就医决定组), 228例(71.25%)发病2 h后做出就医决定(延误决定就医组), 早期决定就医对院前时间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但两组转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 是否使用120救护车对院前时间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发病时是否求助诊所医师对院前时间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82)。结论 本地区脑梗死院前延误非常严重, 就医决定延误是主要原因, 不能充分利用救护车也是重要原因, 普及本地区居民卒中知识、提倡使用救护车及改善医院布局可使脑梗死患者获益。
摘要: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痛(TN)患者行射频热凝术治疗时, 射频温度和针尖长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我科经射频热凝术治疗的160例TN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射频温度和针尖长度将其分为M、N、P和Q四组, 每组40例。M组持续热凝温度75℃、针尖5 mm;N组热凝温度70℃、针尖5 mm;P组热凝温度75℃、针尖2 mm;Q组热凝温度70℃、针尖5 mm;四组均由CT引导经皮实施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结果 四组在术后1 d、7 d、1个月和3个月各时点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 均明显改善(P<0.05)。M组术后各时点麻木程度评分与N组、P组和Q组相比较, 均呈增高趋势(P<0.05), N组高于P组和Q组(P<0.05)。结论 射频温度相同情况下, 针尖暴露2 mm术后出现麻木的程度、范围及咀嚼无力情况, 均低于针尖暴露5 mm。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针尖长度及合理的射频温度, 将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神经节苷酯)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CAPN)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8例确诊为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及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酯, 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都有增加, 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钴胺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猛 , 马晓东 , 初晨 , 余新光 , 余鹏霄 , 王强 , 徐维林 , 张宏伟
摘要:
目的 本文对岛叶相关胶质瘤患者偶见的术后远期梗塞进行特征及因素分析。方法 随访150余例岛叶相关胶质瘤病例, 筛出7例术后远期梗死病例行特征及因素分析并文献回顾。结果 平均年龄42.86±7.58岁, 6例男性。6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6例有长期吸烟史, 肿瘤位置分布均匀, 均达全切且病理结果均含星形成分。术后平均梗塞发生时间11.6±7.1个月。6例肿瘤与大脑中动脉关系密切, 5例经侧裂入路, 5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于基底节区见点及片状异常核磁信号。结论 本病中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男性、肿瘤与血管关系密切、病理结果含星形细胞成分、侧裂入路达全切、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患者应当警惕术后远期梗塞的发生。
崔向丽 , 白吉伟 , 隋大立 , 崔勇 , 任晓辉 , 林松 , 刘丽宏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 治疗现状, 为国内神经外科PCNSL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活检病理确诊PCNSL后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的65例患者, 与2004年至2005年手术切除, 或联合全脑放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65例接受甲氨蝶呤化疗的PCNSL患者经过4~7个周期化疗后, CR61.5%(40/65), PR27.7%(18/65), 总有效率89.2%, 中位生存期60.6个月, 无进展生存期39个月, 化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皮疹、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等;14例全切或近全切肿瘤患者, 中位生存期3.8个月;13例全切或近全切联合全脑放疗患者, 中位生存期14个月(P<0.01)。结论 单纯的手术全切或近全切肿瘤并不能使PCNSL患者生存获益, 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期, 是目前PCNSL一线治疗方案。
王年华 , 贾若飞 , 阙思伟 , 冷海斌 , 梅涛 , 聂猛 , 王俊 , 钟晨 , 袁辉纯 , 夏俊 , 谢小明 , 徐立新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06月至2014年06月17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共济失调和肢体功能障碍。17例行MRI检查, 6例行CT检查, 3例行DSA检查, 1例行MRA检查, 大囊小结节型 10例, 均为单发, 实质性7例, 6例多发。13例显微镜下一期全切, 1例显微镜下二期全切, 3例显微镜下切除大的病变, 小的病变随访。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月-5年, 神经功能改善15例, 无明显变化2例, 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 3例未切除的小的病变随访未增大。结论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显微外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黄冠又 , 冯洁 , 郝淑煜 , 王科 , 万虹 , 吴震 , 张力伟 , 张俊廷
摘要: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底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124例颅底脑膜瘤患者和218例健康对照, 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Multiplex SNaPshot)技术检测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XRCC1 rs1799782位点中CT基因型携带者患颅底脑膜瘤的风险降低(OR=0.606, 95%CI:0.374~0.982, P=0.041)。在颅底脑膜瘤组中, ≥50岁组相比<50岁组的个体, 其发病风险降低(OR=0.4160, 95%CI=0.201~0.862)。XRCC1基因rs1799782多态性与颅底脑膜瘤的生长部位、瘤周水肿、骨质破坏及硬膜侵袭之间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 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CT基因型携带者可降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 rs1799782多态位点可能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相关, 相对低龄患者更容易发病, 但仍需大样本量的颅底脑膜瘤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证实。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将其分为脑积水组(45例)和非脑积水组(236例), 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颅内血肿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等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两组患者在血肿部位、开放性颅脑损伤、SAH、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腰穿脑脊液置换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开放性颅脑损伤、SAH、血肿位于硬膜下或脑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敞开为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 腰穿脑脊液置换为保护因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性颅脑损伤、硬膜下或脑内血肿、SAH、术中去除骨瓣以及硬脑膜敞开是sTBI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而腰穿脑脊液置换为预防术后脑积水发生的保护因素。
汪友平 , 李艳丽 , 安剑铮 , 邓群 , 王焕波 , 梁子敬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技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入选标准及课题研究方案选取124例CSDH患者, 随机分为A组(单孔钻孔引流)和B组(双孔钻孔密闭引流), 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拔管、留院时间, 气颅、血肿复发率、神经康复等指标。结果 ⑴与B组相比, A组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相比明显少(P<0.01);⑵与B组相比, A组的患者气颅发生率较少(P<0.05), 两组在血肿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⑶与B组相比, A组患者神经康复指标BI和GOS较低(P<0.01)。结论 ⑴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单、双孔)是治疗CSDH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⑵单孔密闭引流术在手术及留院时间、气颅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而在3个月神经康复方面双孔引流较好。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步控制性减压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急诊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2~2014年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手术患者50例, 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对照组(21例)常规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组(29例)开颅术中行分步控制性减压。术后随访6个月, GOS评分1~3分为预后不良, 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对照组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7例, 迟发伤侧脑内血肿8例, 迟发对侧或枕部硬膜外血肿4例, 术后脑梗死6例。治疗组中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6例, 迟发伤侧脑内血肿5例, 迟发对侧或枕部硬膜外血肿3例, 术后脑梗死9例。两组对比, 术中急性脑膨出和迟发伤侧脑内血肿、迟发对侧或枕部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 其中对照组GOS评分1~3分11例, 评分4~5分10例;治疗组GOS评分1~3分10例, 评分4~5分19例;两组对比, 预后不良率及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型脑外伤患者开颅术中采用分步控制性减压能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和重残率, 改善预后。
卢超 , 王非一凡 , 王苟思义 , 叶宁荣 , 李钊 , 李学军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10至2014.5收治的21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及视乳头水肿。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 肿瘤全切除17例, 次全切除4例。21例随访患者, KPS>80分者17例, 60~80分3例, <60分1例。结论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无特异性, 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该病首选显微手术切除, 次全切除患者术后应行辅助放疗;Brainlab神经导航结合术中使用管状脑牵开器(VBAS)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与围手术期并发症,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 探讨后颅窝减压术合并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或改善的19例;随访术后6个月~2年, 症状消失或改善的14例;其中脊髓空洞症减小或消失10例。结论 后颅窝减压合并枕大池重建术是临床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摘要:
摘要: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卵圆孔未闭(PFO)及隐源性脑梗死(CS)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隐源性脑梗死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针对卵圆孔未闭的影像学诊断尚缺乏特异性, 且卵圆孔未闭相关的隐源性脑梗病灶的影像学特征还存在争议。
摘要:
核转录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 在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认知障碍相关的疾病中, 机体可以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来增加内源性的抗氧化能力, 最终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因此, 本文旨在对Nrf2-ARE信号通路的组成、调节及其与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摘要: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 其发病率约为(1~2)/10万。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运动的共济失调, 自1985年Londe发现SCA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 之后关于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对不同亚型所表现的认知损害的类型, 小脑与认知和行为的相关性, 目前已知的可能病理机制以及针对其现有和正在研究中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摘要:
外周血生物学标志物能够反映阿尔茨海默病(AD)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 如老年斑形成相关蛋白、氧化应激和炎症、脂代谢异常等, 并且具有非创伤性、用途更广泛等优于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的特征,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些经过验证和研究证实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或者能够对AD临床前期和疾病进展进行预测和监测;尽管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很一致, 但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摘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维持。其在大脑中以前体蛋白和成熟体的形式表达, 通过与神经细胞膜上不同的受体结合, 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引起突触的形态结构及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的改变, 从而对突触可塑性进行调节, 对于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 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和神经精神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摘要: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近几年发现的边缘叶脑炎, 为抗NMDA受体抗体介导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合并肿瘤表现为副肿瘤综合征。该病患者可出现边缘叶损害症状, 颅脑MRI可见边缘叶异常信号, 脑脊液及血清能检测到NMDA受体抗体。该疾病较其它副肿瘤综合征发病率高、易误诊且病情重, 但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文就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进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
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可以改善损伤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 增加氧和营养物的输送, 缩小梗死体积, 同时, 再生血管周围的微环境易化神经发生和突触形成, 加速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血管再生已成为目前治疗和协助评价脑梗死临床预后较新颖且有效的靶点, 本文就脑缺血后血管再生的调节因素及当前时新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摘要: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 侵袭性强, 很少颅外转移, 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研究表明胶质瘤存在促进凝血系统紊乱的因素, 即促凝成分增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激活、纤溶亢进等, 并且胶质瘤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血脑屏障, 进而改变脑脊液中一些化学物质, 例如蛋白、糖等, 现已有文献报道胶质瘤的脑脊液D-二聚体明显升高, 考虑与凝血紊乱及屏障改变有关, 同时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的高表达促进脑胶质瘤的发展、转移。故研究脑胶质瘤脑脊液中D-二聚体对于临床预后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 主要用于一些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能否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 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 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 较药物组有明显优势, 由此引发进一步对ECIC适应人群的探索。本文目的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及总结, 对ECIC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景进行展望。
摘要:
虚拟现实在医学领域正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以其无创、高度仿真、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迅速在各临床领域发展起来。虚拟内镜作为虚拟现实技术之一已经在肛肠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喉科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神经外科方面, 虚拟内镜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需由术者依照CT或MRI二维影像凭借经验想象合成三维效果, 对解剖结构复杂的病例则可能发生较大的偏差。虚拟内镜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 可在手术前显示操作部位的内部结构、重要血管及神经的毗邻关系, 为制定手术计划、安全高效的开展手术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拟就国内外虚拟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