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延髓肿瘤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延髓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重点分析此类患者的麻醉期间和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管理。结果 2014年1月至10月有28例延髓肿瘤患者入组,病理性质以胶质瘤为主;术前吞咽功能障碍及呼吸功能异常比率分别为46.4%(13/28) 和3.6%(1/28),术中经鼻插管比率为42.8%(12/28);有75%(21/28)患者采取术后保留气管导管观察,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分别为31.4%(9/28)和35.7%(10/28)。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异常率较良性肿瘤高。结论 延髓恶性肿瘤术后常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术后保留气管导管,尤其是经鼻气管插管,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管理,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术及呼吸机辅助通气。
牛军伟 , 蒲传强 , 汪茜 , 尹西 , 班瑞 , 陈婷 , 毛燕玲 , 刘洁晓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肌肉病理诊断,了解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方法 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24例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清肌酶水平、肌电图及病理特点。结果 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岁~54岁,平均年龄(32.56±15.93)岁。血清CK波动于577.40~17720.00 U/L之间,平均(8081.83±6065.50)U/L,LDH波动于150.20~1643.80 U/L之间,平均(415.30±324.90)U/L。20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提示,15例为肌源性损害,3例正常,1例可疑肌源性损害,1例仅表现为运动单位时限偏短。肌肉病理提示2例为正常(8.33%)、5例(20.83%)为非特异性散在肌萎缩以及17例为肌病(70.83%),肌病包括肌营养不良13例(54.17%),炎性肌病组3例(12.50%)和Danon病1例(4.17%)。结论 无症状性单纯血清肌酶升高患者的病因较多,肌肉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协助多数患者的病因诊断。
岳宗伟 , 岳志平 , 吴倩 , 舒怡 , 贺星惠 , 肖波 , 冯莉
摘要:
目的 中文翻译公众对癫痫患者态度测评(PATE)量表并在中国内地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方法 采用国际通行的量表翻译程序,将PATE量表翻译为中文版。利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长沙市选取210个具有经济文化代表性的汉族成人,分析中文版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结果 总计得到19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问卷平均应答时间为7 min;199位有效问卷答卷者平均年龄为33.75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代表性;量表各条目与各自所属领域相关性显著,与总体量表及其他领域相关较弱;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中文版量表与原量表的内在构造基本一致;各领域及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处于0.853~0.909之间。结论 中文版的PATE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应用于中国公众对癫痫病人态度的评测。
邓惠慧 , 郭久晴 , 杨晓苏 , 李芳 , 杨玲 , 彭暮云
摘要: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信号通路上酪氨酸激酶(TrkB)受体、下游信号分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cAMP反应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痛宁干预组,依照Tassorelli法建立硝酸甘油实验性偏头痛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第五次建模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三叉神经组织中BDNF、TrkB受体、下游信号分子ERK和p-CREB的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定位。结果 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造模后出现挠头增多、双耳发红、爬笼活动频繁,但干预组大鼠的持续时间及挠头爬笼次数较模型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出现上述行为学改变。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发作期及间歇期血清BDNF水平高于干预组发作期及间歇期和对照组(P<0.05),无性别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发作期三叉神经节细胞内BDNF、TrkB、p-ERK、p-CREB的蛋白水平高于干预组发作期及间歇期和对照组(P<0.05),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 头痛宁胶囊可能通过下调BDNF、TrkB、p-ERK、p-CREB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
摘要:
目的 分析青龙满族自治县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本地区脑卒中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13年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628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所选研究对象中脑卒中发病人数为116人,约占7.13%;其中缺血性脑卒中94人。不同文化程度与人均年收入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情况以及脑卒中家族史的患病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BMI、脑卒中家族史为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龙满族自治县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发病与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史、BMI、脑卒中家族史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冲击(GI)治疗后重症肌无力(MG)早期一过性加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25例MG患者,并给予GI治疗,统计分析并进行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和血清抗胆碱受体抗体滴度(AchR-Ab)、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水平、肌电图检测。结果 GI治疗MG后,7天有效率为57.78%,28天有效率为75.56%,其中肌无力一过性加重发生率为36.0%;肌无力加重后患者临床绝对评分明显高于加重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和腋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减程度明显高于加重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前后患者血清AchR-Ab、IgG和C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治疗MG后,具有早期一过性加重发生的风险,这可能与激素抑制神经递质的传递有关,但与体内抗体、补体水平变化无关。
摘要:
目的 观测一天内不同检测时间对脑涨落图仪结果的影响;观察脑涨落图仪的信度。 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120例健康志愿者, 分别于第1天与第2天的9:00~10:00和14:00~15:00共进行4次脑涨落图仪检测。结果 T1- T2,T3- T4,T1- T3,T2- T4间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脑涨落图仪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天中不同检测时间对脑涨落图仪结果无影响,脑涨落图仪的检测结果是稳定可信的。
摘要:
目的 分析脑积水患者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低钠血症的原因,探讨其治疗的方法。方法 选取有临床症状及有影像学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检查患者电解质。低于120 mmol/L患者考虑为重度低钠血症。结果 一例患者通过单纯补钠治愈;一例患者通过补钠和口服强的松治愈;三例患者通过补钠、口服强的松脑室和调高分流管压力后治愈。结论 所有低钠血症患者经临床证实均为脑性耗盐综合征;下丘脑等部位对颅内压的突然改变的不适应,可能是导致低钠血症的发生的原因。
摘要:
摘要:
神经外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学科,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迅速,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根据神经外科的学科特点,提出学位教育和资质教育相结合、细化培养、科研素养与临床能力并重等对策,以期提高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硕、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实施效果及对其出院后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后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4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延续性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按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的出院指导,延续性护理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出院后生活能力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 护理实施前两组GCS评分相当。出院后6个月,两组的GCS评分均上升,且延续性护理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延续性护理组在括约肌控制能力、转移能力、行动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交流能力和总分等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延续性护理组发生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和负氮平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和术后生活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摘要:
垂体细胞瘤是一种定位于蝶鞍或者蝶鞍上区的极为少见的神经垂体肿瘤。患者症状主要有视力损害, 头痛,尿崩症和月经紊乱等。主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对S-100 和 GFAP蛋白呈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呈阴性表达的方法来确诊。肿瘤全切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否全切取决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侵润范围以及血供情况,术后放疗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对2008~2014年医学英文文献报道的27例垂体细胞瘤患者作了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综述。
摘要: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且病理类型多样化的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及发病机理仍未明确,导致患者预后千差万别。而通过CT、MRI以及血清及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确定肿瘤性质,进而采用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方案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治疗效果。在此,本文对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最新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
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目前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生与发展改变肿瘤微环境。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还参与肿瘤侵袭与患者的预后。本文章将阐释多种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钙粘素、组织因子通路途径抑制物、迁移诱导蛋白、缺氧诱导因子等对于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摘要:
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as, ALMs) 是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女性下肢皮下结节,成分为成熟的平滑肌细胞以及大量的血管成分。但是颅内病变却极为罕见,1994年Lach首例报道,此后共陆续发现15例。我院近五年来仅3例确诊为ALM (少于脑肿瘤的0.1%)。通常分为三型:实体型、海绵型、静脉型,颅内病变多为海绵型。肌细胞生物标志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阳性,血管内皮细胞CD34阳性,免疫组化结果对于诊断起关键作用。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常累及硬膜,靠近静脉窦、颅骨板障等,如海绵窦、横窦、窦汇等。由于临床经验缺乏,术前诊断十分困难。MRI钆剂增强早期示病灶中心斑片状强化,晚期示逐渐从中心向周边渐进性强化,此特点有助于确诊。病变血管丰富,谨慎手术切除可获得治愈。
摘要: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HICH引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复杂多样,几乎伴随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临床上对HICH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认识较模糊,致使在治疗上进入盲区。近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关于HICH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由基、钙超载、免疫炎症反应、NO失调控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损伤机制,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摘要: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HMGB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浆或脑脊液中HMGB1即可明显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炎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介导作用。同时在动物模型中应用HMGB1抑制药物,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疾病预后。这些发现使HMGB1逐渐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及新的治疗靶点。
摘要:
测量颅内血肿体积的方法较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多田公式。由于颅内血肿的形态多数是不规则的,多田公式不能有效地满足需要,在新的定量方法中不断探索,尤其是在借助CT工作站或个人计算机测量血肿体积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本文就颅内血肿体积的定量方法及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颅底骨髓炎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可致死的疾病,病情发展较迅速,患者预后较差。因其病变位置深在且对颅底重要的神经结构广泛侵犯,其治疗仍是耳鼻喉科及颅底外科的难题。随着神经影像学检查进步,耳鼻喉科及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应用,颅底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和总结颅底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
摘要:
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病情较重,环磷酰胺(CTX)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在伴胸腺瘤MG的治疗中有较好作用,无论在胸腺瘤围手术期,还是在胸腺瘤术后,CTX单独使用,或者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运用,都有明确疗效,合理使用能避免其毒副作用发生。
摘要:
在原有的Th17细胞发挥促炎性作用及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理论基础上,近年来,探寻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多项针对两种细胞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和(或)Treg细胞表达量的失衡可用来解释部分免疫性肌肉病的发病。本文从总结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分化来源及相互作用的功能入手,对两种细胞在肌肉病免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摘要:
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是脑缺血后的一种继发性代偿机制,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减少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可逆性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保护脑组织,使脑梗死面积减少,改善预后,准确而完整地评估侧支循环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可因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引起帕金森病。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与糖尿病具有相关性的依据以及糖尿病通过代谢、氧化应激、蛋白质糖基化、细胞因子等方面增加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最后对该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其在帕金森病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摘要:
近年来,脚桥核(PPN)在晚期帕金森病(PD)中的地位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在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综述了PPN的自身电活动特性、PPN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以及与大脑皮质、脊髓之间的电生理联系。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变性疾病,除了目前的基本药物治疗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黑质纹状体系统中重要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被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药物备受学术界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大量GDNF治疗帕金森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更多的临床实验有待进一步开展。如何通过采用安全恰当的给药途径及方式,既能使GDNF在体内持续高效稳定地发挥作用,又能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是未来研究GDNF治疗帕金森病的努力方向。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