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邵阳市居民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颈动脉彩超结果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该地区建立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邵阳市常住居民4200例进行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628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邵阳市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628例调查者中检出颈动脉内膜增厚265例(42.19%),颈动脉斑块形成125例(19.90%),颈动脉狭窄38例(6.05%),同时检测出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28例(4.46%).与 > 60岁组相比,≤60岁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疾病组相比,非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it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邵阳市居民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 积极开展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该地区的脑血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10篇,包括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组与氟桂利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23, 95%CI(2.90, 6.17), P<0.00001].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单独使用氟桂利嗪无明显差异[OR=1.14, 95%CI(0.58, 2.26), P=0.70].结论 现有限研究表明,黛力新联合氟桂利嗪防治偏头痛效果优于与单纯使用氟桂利嗪,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数量有限,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谭秋红 , 谭利明 , 杨利 , 肖艳桥 , 赵鑫 , 王志丽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干脑炎(BE)患者各免疫性治疗方案的疗效、预后及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雅二医院及湘雅医院67例脑干脑炎患者的临床病历及电话或门急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估各免疫性治疗措施的疗效,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平均时间≥1年),其中53例(79.1%)症状完全缓解,3例遗留少许症状(4.4%),存在11例(16.4%)死亡患者.IVIg联合激素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在脑干脑炎患者意识障碍开始改善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脑干脑炎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中枢性高热(P<0.05)、机械辅助通气(P<0.05).结论 IVIg联合激素治疗可明显促进脑干脑炎患者意识障碍症状的恢复.中枢性高热、需机械辅助通气是脑干脑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隔离、抗感染、营养支持、护脑、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及高压氧.通过徒手肌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FMA运动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肌力恢复程度好于对照组,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手足口病所致弛缓性麻痹可明显提高麻痹肢体的肌力,提高患儿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减轻致瘫致残比例,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其总体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任焕民 , 巩敏红 , 田浩 , 胡强玲 , 吴德 , 广阔
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分析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8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住院的8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两组都提取了脑脊液,进行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腺苷脱氨酶(ADA)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检测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TNF-α、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腺苷脱氨酶、TNF-α和乳酸脱氢酶.经过判断,腺苷脱氨酶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高于其他两个指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TNF-α、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在两两之间都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 脑脊液中3种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能反应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利于在疾病早期对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行侧脑室外引流并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单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术后6个月存活26例,死亡4例.存活者术后6个月时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疗效:Ⅰ级3例,Ⅱ级14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 根据高血压小脑出血的血肿部位、出血量、脑积水情况和临床症状,及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及血肿清除术或侧脑室外引流术,是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另外,脑室内注射纤溶制剂的安全性及价值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57例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7天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感染并发症及28天死亡率的比较.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中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Ⅰ级-Ⅱ级患者治疗7天后的前白蛋白水平较高(t=2.37,P=0.025,具有统计学意义),ICU感染并发症较少(χ2=7.636,P=0.06,具有统计学意义),28天死亡率低(χ2值4.667,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根据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胃肠功能AGIⅠ级-Ⅱ级患者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探索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 2006年6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共收治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18例.16例患者肿瘤位于侧脑室,其中5例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手术,11例经大脑皮层-侧脑室入路手术.2例患者肿瘤位于第四脑室,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回顾和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点.结果 13例实现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1例患者术后死亡,1例术后4个月复发后放弃治疗,1例失访.15例患者随访14~96个月,平均37.9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进一步生长.结论 手术是治疗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最佳选择,如未能实现肿瘤全切,术后需放疗.
刘国平 , 曾群 , 杨治权 , 肖军 , 陈健彤 , 杨佳宁 , 郭凌志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方法和技术细节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5例,面肌痉挛22例,分析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细节,观察二者术后疗效.结果 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14例,1例延迟缓解.所有面肌痉挛患者痉挛症状术后即刻消失,无严重并发症.随访半年~2年,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发,所有面肌痉挛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术中体位、切口、骨窗、责任血管压迫等具体操作细节方面有细微差别,了解这些差别有助于增加手术安全性,取得更好的疗效.
张金鹏 , 刘耀 , 李旭辉 , 吴国瑞 , 角述兰 , 赵宁辉
摘要: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结合皮层电刺激开颅手术切除语言功能区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唤醒麻醉结合皮层下电刺激开颅手术术前准备、术中过程、术后康复等临床资料,所有病变均位于或紧邻语言功能区,病人均实施唤醒麻醉,术中先用双极电刺激器确定语言功能区,在确定的语言功能区外1cm,最大范围切除病变.结果 病变全切17例(80.95%),次全切4例(19.05%).术后短期运动性失语1例(4.76%),术中癫痫1例(4.76%),术后颅内血肿1例(4.76%).远期复发2例,均为胶质瘤次全切除病人(9.52%),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唤醒开颅结合皮层电刺激手术可最大范围切除语言功能区病变,保护患者言语功能.
摘要: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沉积,基于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降低Aβ水平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策略.本文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介导的细胞对Aβ的摄取及降解以及LRP1介导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中Aβ转运及清除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神经科较多见,目前疗效较差.免疫吸附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方法,对治疗激素难治性、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具有良好效果,较血浆置换的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可有效弥补传统治疗的不足.
摘要: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 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目前NAION 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很清楚.大部分有关NAION 的治疗研究都是基于回顾性或者前瞻性病例报告研究,疗效很确切的治疗方法尚未见报道.目前治疗主要针对溶栓、改善循环、减轻视盘水肿及神经保护这四个方面,此外,中医中药对NAION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本文就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及研究结论作一综述,以期为NAION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摘要: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存在于多种细胞中,是血管系统中活性氧的的主要来源,具有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其中C242T基因多态性影响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功能,与血脂代谢及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相关研究还发现C242T基因多态性改变了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与血脂代谢相关,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本文就NAD(P)H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进行综述.
摘要:
癫痫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障碍,且受病灶部位、发作类型、病程、控制情况、临床下痫样放电及抗癫痫药物等的影响,最终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的防治正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执行功能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各自侧重点不同,评估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摘要:
银杏内酯B(GB)在脑缺血、脑出血、缺血缺氧、帕金森病模型及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效应,主要通过抗炎、抗凋亡、能量代谢、星形胶质细胞保护、抗兴奋性毒性及免疫调节等机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GB的生物学特性、神经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RNA干扰是dsRNA在转录后水平特异性降解目的基因mRNA,导致该基因沉默的现象.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放、化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RNA干扰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就RNA干扰技术原理及其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发展与MicroRNA的表观遗传修饰密切相关.miR221/222是一类保守的、非编码MicroRNA,并在胶质瘤中呈现非正常表达.miR221/222 通过被NF-kB激活,抑制p27kip1、PUMA、TIMP3、PTEN等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通过与核转录因子NF-kB形成正反馈环路,不断增强其自身的作用.本文就miR221/222目前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
颅咽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1.2%~4.6%.尽管颅咽管瘤在WHO肿瘤分级中为I级,但其生物学行为经常表现为侵袭性,且由于其位置深在,与下丘脑-垂体轴、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毗邻而使手术全切除十分困难,以至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大小,肿瘤钙化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CP复发相关;目前对于复发颅咽管瘤的治疗措施包括再次手术,手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案.
摘要:
颅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被称为颅内多发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方式及血管内治疗时机近年来有了新的认识.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医师可以根据多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位置和解剖特点以及病人的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案.
摘要:腰大池外引流是在腰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作简单,经济,创伤小,是神经外科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辅助诊疗措施,广泛应用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出血、进展性的硬膜下及皮下积液、颅底肿瘤的术中暴露.本文就其原理、临床应用、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摘要: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新近发现存在于人体内重要的一类携氧蛋白,各项研究表明,脑红蛋白主要在脑组织中表达,在神经系统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等生理过程以及去除活性氧和一氧化氮(nitrogen oxide,NO)、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分析脑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颅脑损伤中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以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治疗,为颅脑损伤的诊治提供新靶点的同时也为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摘要:
视锥蛋白样蛋白(VILIPs)是神经钙传感蛋白的一个亚家族,研究表明该蛋白家族具有较高的神经系统特异性,对缺血性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有望成为重要的脑损伤标志物.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就VILIPs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予以阐述.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