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VE-statin/Egfl7-siRNA抑制恶性胶质瘤诱导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体外研究

      2014, 41(3):193-197.

      摘要 (425) HTML (0) PDF 884.00 Byte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细胞培养及RNA干扰技术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VE-statin/Egfl 7)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Transwell培养技术建立U 251-HUVEC共培养系统,体外模拟恶性胶质瘤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构建靶向VE-statin/Egfl7基因的siRNA慢病毒载体抑制U 251和HUVEC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通过内皮细胞增殖、粘附、迁移及成管实验检测该基因在体外恶性胶质瘤微环境中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沉默VE-statin/Egfl 7基因表达后,HUVEC生长出现暂时性减缓,但很快恢复正常增殖状态,而且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不受影响,但是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成管实验发现,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后内皮细胞不能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 VE-statin/Egfl7可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粘附性而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的血管管腔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调控作用.

    • 电磁神经导航辅助下脑膜瘤微创切除术

      2014, 41(3):198-200.

      摘要 (385) HTML (0) PDF 662.00 Byte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电磁神经导航技术在脑膜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电磁导航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7例脑膜瘤病例.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者13例,导航下标记肿瘤在体表的投影,采用直形切口,骨瓣直径4~5 cm.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或/及较长硬膜尾征者21例,采用马蹄型切口,骨瓣直径5~8 cm.脑室内脑膜瘤3例,根据肿瘤与周边脑功能区的毗邻关系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37例患者图像注册到成功标记肿瘤用时9~22分钟,平均12±4.7分钟;图像注册误差0.62~2.0 mm,平均:1.44±0.4 mm.SimpsonⅠ级切除29例,8例窦镰旁脑膜瘤行SimpsonⅡ级切除.结论 电磁神经导航引导下的脑膜瘤微创手术具有用时少、定位精确、切口小、创伤小、病变全切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臭氧治疗脑肿瘤术后脑水肿及血浆内皮素含量观察

      2014, 41(3):201-204.

      摘要 (403) HTML (0) PDF 577.00 Byte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臭氧结合药物治疗对脑肿瘤术后脑水肿范围及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大脑半球脑肿瘤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臭氧治疗组各30例.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的程度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结果 手术前,两组间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及脑水肿范围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术后血浆内皮素含量检测结果及脑水肿范围指标,臭氧治疗组的血浆内皮素含量降低及脑水肿范围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治疗更为显著(P<0.01).结论 臭氧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改善脑水肿效果最为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

    • 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4, 41(3):205-208.

      摘要 (255) HTML (0) PDF 596.00 Byte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对自发性脑室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经CTA筛查的119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分为2组:神经内镜手术组(NEG)48例、脑室外引流组(EVDG)71例,手术治疗均在48小时内进行;比较二组不同术式术后6小时颅脑CT,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ADL预后分级等治疗效果评估.结果 ①血肿清除率:NEG明显优于EVDG(p<0.01).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0.6%.NEG明显低于EVDG(p=0.048).③术后6月ADL分级:NEG和EVDG术后6个月ADL预后评分恢复良好(ADLⅠ~Ⅲ级)比例分别为:79.17%(38/48)、46.48%(33/71).NEG术后6月ADL评分明显优于EVDG(p=0.001).结论 神经内镜组手术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少、预后好,优于脑室外引流手术组.

    • 低频rTM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 41(3):209-211.

      摘要 (258) HTML (0) PDF 383.00 Byte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 32例急性中重型TBI患者分为非手术组及手术组,再分别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及低频rTMS治疗组(B组).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测定患者的ICP.结果 非手术组中B组患者的ICP均低于A组(P<0.05);手术组中,B组患者的ICP在第1天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下降趋势,在第3天、第7天、第9天均低于A组(P<0.05).结论 低频rTMS可以降低TBI后患者的ICP,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及临床分析

      2014, 41(3):212-215.

      摘要 (357) HTML (0) PDF 774.00 Byte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9例确诊为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0岁,平均23.9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患者8例;其中6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有肢体无力,1例仅有肢体抽搐;有明确外伤史6例,无明确外伤史3例.结果 9例患者中5例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 5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后出院;另2例行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并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痊愈.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一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较前缩小,患者无症状,未手术.9例患者分别随访10个月至4年,未再复发硬膜下血肿,生活质量可.结论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有头部外伤史的年轻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需手术治疗,并根据血肿量及是否合并囊内出血等,选择单纯做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还是同时开颅清除血肿并处理囊肿.

    • 干扰素β-1b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

      2014, 41(3):216-220.

      摘要 (379) HTML (0) PDF 668.00 Byte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β-1b(IFNβ-1b)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疗效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进一步探索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IFNβ-1b治疗的MS患者13例,并于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包括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EDSS)评分、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量表(MSQOL-54)及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分.结果 经IFNβ-1b治疗的MS患者在第1、3、6、9、12个月随访时生活质量、EDSS、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性功能及对性生活满意度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情绪致角色受限、疼痛与病程呈正相关(P值均<0.05);躯体功能、情绪状况、社会功能、性功能及对性生活满意度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认知、应激与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躯体致角色受限、精力、健康认知、总体生活质量及健康变化与病程、EDSS、HAMA、HAMD各项无相关性,年龄与MSQOL-54无关(P值均>0.05).结论 IFNβ-1b短期内可能对MS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与患者的EDSS评分、焦虑抑郁症状相关.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与Rho激酶作用对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2014, 41(3):221-226.

      摘要 (571) HTML (0) PDF 1.36 K (104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Rho激酶(ROCK)两条信号通路通过相互作用激活下游效应分子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来调控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方法 该实验分为两个部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和脑梗死组(M),脑梗死组根据脑梗死后时间不同又分为1 h、3 h、12 h、24 h、3 d和7 d六个亚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及脑梗死组各亚组ERK1/2、ROCK蛋白表达水平.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U0126组、Fasudil组和U0126+Fasudil组,分别检测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以及ROCK、ERK1/2及PAR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总ERK1/2和p-ERK1/2表达相同.脑梗死组总ERK1/2表达不变,p-ERK1/2表达先降低后升高,24 h时达最高峰.脑梗死组ROCK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2 h表达达高峰,随后表达下降.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p-ERK1/2、ROCK及PARP-1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Fasudil组p-ERK1/2的表达下降(P<0.05),而U0126组ROCK表达无变化(P>0.05),Fasudil组、U0126组及Fasudil组+U0126组PARP-1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其中以U0126+Fasudil组下降最为显著.结论 ERK1/2和ROCK都参与了脑梗死后脑组织的损伤,ERK1/2可能作为ROCK的下游效应分子,与ROCK共同调节PARP-1的表达进而调控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存亡.

    • 脑卒中患者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2014, 41(3):227-230.

      摘要 (289) HTML (0) PDF 600.00 Byte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发病48 hrs内的脑卒中住院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并于发病后3 d和14 d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确定下肢早期DVT的发生率;通过比较脑卒中后早发DVT组与非DVT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筛选脑卒中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患者早期下肢DVT发生率为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卒中、CPR及FIB升高是脑卒中患者早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对CRP、FIB升高的严重脑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配体水平观察

      2014, 41(3):231-234.

      摘要 (433) HTML (0) PDF 584.00 Byte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清中细胞凋亡蛋白可溶性Fas(sFas)与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是否参与帕金森病(PD)的发生,探索P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60例帕金森病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为研究组,3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血清sFas/sFasL水平,比较两组之间sFas/sFasL浓度的差异.结果 PD组Hoehn-Yahr分级1-5级血清sFas/sFas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D组UPDRS评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血清sFas/sFas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D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呈正相关性(r=0.801;P=0.01).结论 血清sFas/sFasL的水平与PD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清sFas/sFasL水平与P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4, 41(3):235-237.

      摘要 (512) HTML (0) PDF 547.00 Byte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抗体检测意义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炎病人35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结果 抗NMDAR抗体检测仅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结果阳性,该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轻度升高、脑电图见双侧慢波、其余检查无异常.精神症状及意识水平障碍明显,免疫治疗有效.结论 抗NMDAR脑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怀疑该病时需行抗NMDAR抗体检测.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合并HELLP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4, 41(3):238-241.

      摘要 (456) HTML (0) PDF 692.00 Byte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LS)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1例及国内文献报道4例PRLS合并HELLP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5例患者中出现严重高血压4例,头痛5例,癫痫发作5例,视觉异常5例,意识障碍5例,精神障碍2例,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3例,肢体水肿1例.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有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5例患者头部CT或MRI检查均显示双侧顶枕叶白质为主的对称性异常,部分累及额叶、颞叶,病灶在CT为低密度灶,MRI为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 RPLS同时合并HELLP综合征是妊高征患者罕见的并发症,充分认识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 >综述
    • 纳米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4, 41(3):242-245.

      摘要 (416) HTML (0) PDF 625.00 Byte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人脑原发性肿瘤,临床上通常结合手术和放-化疗综合治疗,但是其疗效和预后均较差,因此基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应用于胶质瘤治疗研究的转移载体主要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但是病毒载体有诸多缺陷,而纳米载体凭借其诸多优势,成为新型非病毒载体中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纳米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IDH1/2突变诱导脑胶质瘤基因组高甲基化及肿瘤细胞分化阻滞

      2014, 41(3):246-249.

      摘要 (536) HTML (0) PDF 597.00 Byte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异柠檬酸脱氢酶1/2(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2, IDH1/2)基因突变在脑胶质瘤的致瘤机制还未彻底阐明,但一系列研究提示突变IDH1/2能诱导脑胶质瘤基因组和组蛋白高甲基化,这些表观遗传改变会影响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降低,出现恶性表型.同时以突变IDH1/2为抑制靶点的小分子药物能促进肿瘤细胞分化,表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对该方向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期望能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 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一些技术应用

      2014, 41(3):250-253.

      摘要 (367) HTML (0) PDF 647.00 Byte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听神经瘤位于桥小脑角区,术区范围较小,位置深,又邻近重要的神经结构,手术难度大.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听神经瘤的手术疗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手术死亡率显著下降.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神经内镜及神经导航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肿瘤的全切率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得到大幅提高.本文通过文献学习,对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常用的一些辅助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逐一作以综述.

    • 听神经鞘瘤的治疗现状

      2014, 41(3):253-256.

      摘要 (305) HTML (0) PDF 629.00 Byte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特别是MRI技术的进步,听神经鞘瘤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不同患者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其主要治疗方法有:定期MRI复查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放射外科治疗.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其相对的适应症及优缺点,通过总结近年国内外对听神经鞘瘤的治疗进展,本文就听神经瘤的相关处理方法做一综述.

    • 颅内动脉瘤形态学与破裂关系研究进展

      2014, 41(3):257-260.

      摘要 (599) HTML (0) PDF 577.00 Byte (94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检出率在不断提高,动脉瘤一旦破裂危及患者生命.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因素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位置、形状、有无子囊等,通过研究未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因素可以有效的评估其破裂风险.

    • 突触囊泡蛋白2A:抗癫痫药物的新靶点

      2014, 41(3):260-264.

      摘要 (470) HTML (0) PDF 786.00 Byte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突触囊泡蛋白2A(SV2A)是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的作用位点,它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囊泡循环进而维持着突触囊泡的正常功能.SV2A敲除小鼠表现出癫痫易感性的增高.不同癫痫模型以及癫痫患者脑组织标本SV2A的表达变化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癫痫发生.

    • 药物基因组学在难治性癫痫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4, 41(3):265-268.

      摘要 (455) HTML (0) PDF 619.00 Byte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难治性癫痫早期诊断与治疗均存在较大困难.药物基因组学从基因水平揭示个体差异,通过检测P450酶相关基因、ABCB1基因多态性协助难治性癫痫诊断,通过检测抗癫痫药相关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指导癫痫治疗,通过检测HLA-B*1502基因预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抗癫痫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 抗癫痫药物对情绪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4, 41(3):269-273.

      摘要 (314) HTML (0) PDF 731.00 Byte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癫痫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抗癫痫治疗的目标已从单纯的控制发作转变为在发作控制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日益受到关注,抗癫痫药物对情绪行为影响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

    • 醒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2014, 41(3):273-276.

      摘要 (403) HTML (0) PDF 575.00 Byte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醒后缺血性卒中(WUIS)由于其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特点,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溶栓时间窗的判断上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逐渐成为临床上卒中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在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选择方面均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就目前关于WUIS的研究和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 颈动脉彩超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性

      2014, 41(3):277-280.

      摘要 (388) HTML (0) PDF 616.00 Byte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居高不下,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目前尚缺乏一种安全、价廉、操作简单的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性,探讨颈动脉彩超对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评估和防治意义.

    •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

      2014, 41(3):280-284.

      摘要 (377) HTML (0) PDF 741.00 Byte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脑功能异常,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因而通过探寻其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过程进行特异性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主要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其能量代谢异常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可能是通过线粒体的形态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异常实现.本文即就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与偏头痛发病间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肯尼迪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4, 41(3):284-288.

      摘要 (444) HTML (0) PDF 712.00 Byte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肯尼迪病又称脊髓延髓肌肉萎缩症,是由于雄激素受体基因第一个外显子内三核苷酸CAG异常扩增引起的X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成人迟发型的神经肌肉疾病.肯尼迪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由多因素参与,包括配体依赖性发病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异常、转录水平异常、转录后修饰异常、泛素化-蛋白降解及自噬系统的异常、线粒体功能损伤及氧化应激和轴突运输障碍等方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表面抗体综合征

      2014, 41(3):288-293.

      摘要 (382) HTML (0) PDF 820.00 Byte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已确认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脑炎、边缘性脑炎、莫旺综合征、伴随强直和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神经细胞表面抗体相关小脑性共济失调五种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表面抗体综合征,根据是否伴随肿瘤分为副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通过临床表现、神经细胞相关抗体检测和肿瘤筛查结果、免疫治疗疗效进行诊断.副肿瘤性的主要给予针对肿瘤治疗和免疫治疗,非肿瘤性的主要给予免疫治疗.

    • MicroRNA-34a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4, 41(3):293-296.

      摘要 (423) HTML (0) PDF 607.00 Byte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cro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microRNA-34 a(miR-34a)是其中的一种,已经证实其在脑组织中广泛表达.最新研究表明,miR-34a通过调控相应蛋白的表达,调节脑组织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广泛地参与到神经系统各类疾病如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损伤、神经变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及修复过程,发挥其独特的调控作用.本文就miR-34a在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线粒体转录因子A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4, 41(3):297-300.

      摘要 (454) HTML (0) PDF 600.00 Byte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是由核基因编码的一种多功能的线粒体mtDNA蛋白,在线粒体拟核中与mtDNA结合,广泛参与mtDNA转录,复制和损失修复,维持线粒体的稳定.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多种神经变性疾病的特点,TFAM基因突变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针对TFAM及与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最新研究进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