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WISP-2siRNA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2013, 40(3):199-203.

      摘要 (424) HTML (0) PDF 1.28 K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siRNA沉默WISP-2基因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siRNA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后,检测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WISP-2、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WISP-2 siRNA 能有效抑制U251细胞株的生长,诱导凋亡,siRNA干扰组WISP-2蛋白表达水平为(18.67±1.4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70.18±1.82)%和阴性对照组(69.41±1.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iRNA干扰组 Bcl-2、Bax 蛋白表达水平为(29.67±1.47)%、(31.62±1.3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ISP-2 siRNA抑制WISP-2 mRNA和蛋白表达后,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增加U251细胞凋亡,可能通过下调Bcl-2/Bax蛋白表达的比值来诱导细胞凋亡。

    • 白细胞介素-1B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的关联

      2013, 40(3):204-207.

      摘要 (487) HTML (0) PDF 925.00 Byte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B(IL-1B)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152例神经胶质瘤患者和201例正常对照组IL-1B-511C/T和-31T/C多态性。结果 IL-1B-511C/T位点:与CC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病风险(χ 2=5.61,P=0.021)。与C等位基因相比,T等位基因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病风险(χ2=5.71,P=0.019)。未发现IL-1B-31T/C多态性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神经胶质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IL-1B-511C/T和-31T/C两位点单倍型分析显示,-511C/-31T单倍型显著降低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病风险(χ2=4.89,P=0.03),-511T/-31C单倍型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瘤的发病风险(χ2=18.55,P<0.001)。结论 IL-1B可能是中国人群神经胶质瘤发病的易感基因。

    • 米屈肼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2013, 40(3):208-211.

      摘要 (660) HTML (0) PDF 927.00 Byte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米屈肼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米屈肼注射液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14例,试验组给予屈肼注射液,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基础用药给予拜阿司匹林。评价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实验室检查和安全性评级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米屈肼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而且安全性好。

    • 癫痫患儿脑FDG-PET显像与发作类型、脑电图异常及手术效果的相关性

      2013, 40(3):212-215.

      摘要 (443) HTML (0) PDF 917.00 Byte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异常、手术效果等与癫痫患儿脑FDG-PET显像的相关性。方法 方法回顾经临床、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并行手术治疗的71例癫痫患儿脑18F-FDG-PET显像检测结果,以了解癫痫灶脑细胞葡萄糖代谢情况。根据脑FDG-PET显像结果,将71例患儿分为3个代谢减低组。33例患儿脑代谢减低位于单个脑叶,28例位于两个脑叶,10例多个脑叶均见代谢减低。收集71例患儿病程、性别、年龄、发作类型、脑电图资料、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3个代谢减低组之间临床资料的总构成比差别。结果 癫痫发作类型、癫痫放电异常程度和术后效果在脑代谢减低3组间均有明显的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FDG-PET显像与手术效果、发作类型和脑电图异常均明显相关。

    • 帕金森病认知障碍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13, 40(3):216-219.

      摘要 (459) HTML (0) PDF 926.00 Byte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测定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浓度,并探讨血尿酸水平与PD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87例PD患者和81例健康对照,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对PD患者行认知功能评定,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三部分行运动功能评定,应用Hoehn-Yahr(H-Y)分级行PD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并测定血尿酸浓度。比较PD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比较PD不同病情严重程度间血尿酸浓度的差异,分析各项神经心理分测验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 PD组血尿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3组和H-Y≥3组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D患者尿酸与各项神经心理测试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尿酸浓度降低与PD可能有关,与PD认知障碍可能无关。

    • 脑脊液细胞学迈-格-姬染色在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2013, 40(3):220-222.

      摘要 (533) HTML (0) PDF 995.00 Byte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迈-格-姬(MGG)染色在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48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细胞学MGG染色检查结果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48例隐脑患者首次脑脊液常规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3例,首次检出率为68.8%;MGG染色发现46例,首次检出率为95.8%。MGG染色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敏感度高于墨汁染色,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MGG染色检查对隐球菌的检出率可达95.8%,且可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时一次完成,无需特殊染色,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 >临床经验交流
    • 幕上胶质瘤伴继发癫痫64例临床分析

      2013, 40(3):223-225.

      摘要 (353) HTML (0) PDF 911.00 Byte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胶质瘤特点,为临床癫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病理确诊为胶质瘤,并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分析癫痫发作与肿瘤部位和病理的关系。结果 收集到病理确诊的幕上胶质瘤患者171例,其中6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低级别胶质瘤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P<0.05),星形细胞瘤与少突星形细胞瘤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额叶与额顶叶胶质瘤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胶质瘤(P<0.05)。结论 胶质瘤继发癫痫与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2013, 40(3):226-230.

      摘要 (351) HTML (0) PDF 1.50 K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的诊治与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 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手术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 10例黑色素瘤患者中发生于颅内者8例, 椎管内者1例,颅颈交界区1例。手术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例。病理检查黑色素瘤8例,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2例。随访3月至11年,6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综合治疗后存活了7年,后因并发症死亡,术后中位生存期1.1年。4例术后放疗,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但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结合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但总的预后差。

    • 妊娠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1例及文献复习

      2013, 40(3):231-234.

      摘要 (310) HTML (0) PDF 1.05 K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妊娠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临床罕见疾病,该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诊治的1例妊娠26周时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报道,并对国内外单独报道的24例进行总结。

    • 脑外伤后继发偏盲病例报道1例

      2013, 40(3):235-237.

      摘要 (341) HTML (0) PDF 1.21 K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觉障碍分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偏盲(hemianopia)为视野缺损的一种,表现为双眼颞侧和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严重妨碍患者生活和工作。偏盲的原因多由于中风,脑肿瘤,颅脑损伤,神经外科手术,多发性硬化症等。

    • 双侧侧脑室旁结节样灰质异位症4例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2013, 40(3):238-240.

      摘要 (372) HTML (0) PDF 1.09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对4例双侧侧脑室旁结节样灰质异位症(BPN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及颅脑MRI特点。BPNH患者颅脑MRI共同特征为双侧侧脑室周围见不规则的小结节样灰质信号。4例患者中,2例灰质结节,呈对称、连续分布,合并小脑发育不良,枕大池扩大;1例结节分布不对称,左侧明显,亦合并小脑发育不良,枕大池扩大;1例结节分布不对称,右侧明显,未见小脑发育不良。2例发作间期动态脑电图正常;另外2例分别于右颞区及左额下区、左颞区见癫痫波。该组患者精神智能发育均正常。均未发现神经系统以外的异常。总体预后良好。 BPNH治疗结果和预后因素中经典型双侧侧脑室旁结节样灰质异位症以及合并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是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

    • 神经性肌强直病因分析(附皮肤移植后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1例报道)

      2013, 40(3):241-243.

      摘要 (339) HTML (0) PDF 1.00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神经性肌强直(meuromyoton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高兴奋性疾病,以肌肉蠕动,肌强直,多汗为特征。

    • >综述
    • 鞍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进展

      2013, 40(3):244-247.

      摘要 (316) HTML (0) PDF 909.00 Byte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鞍区脑膜瘤因其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达到肿瘤全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是临床难点之一。当今显微手术技术、手术器械以及颅底入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鞍区脑膜瘤能够达到全切。而放射外科及神经放射学技术的发展,又为鞍区脑膜瘤的治疗开辟了另一有效途径。本文就鞍区脑膜瘤手术策略的制定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侵袭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13, 40(3):248-251.

      摘要 (273) HTML (0) PDF 920.00 Byte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多表现为良性,但预后却多样化。为探究不同级别和不同侵袭性脑膜瘤之间的差异性,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NF2基因、Hedgehog信号通路、Ki-67、E-钙粘蛋白与β-连环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因子、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骨桥蛋白等研究热点对脑膜瘤侵袭性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载体基因治疗恶性胶质瘤研究进展

      2013, 40(3):251-254.

      摘要 (251) HTML (0) PDF 910.00 Byte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肿瘤趋向性生长的能力,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性,提示其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载体。MSCs可将特定的细胞因子运至恶性胶质瘤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还可通过向恶性胶质瘤分泌抑瘤因子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MSCs在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2013, 40(3):255-258.

      摘要 (327) HTML (0) PDF 912.00 Byte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弥漫性轴索损伤为颅脑创伤最常见的病理改变,应用多沟回动物实验模型、缺沟回动物实验模型和细胞模型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生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新的靶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包括血液和脑脊液生物标记物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弥散张量成像等神经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评估有重要作用。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血缺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13, 40(3):258-262.

      摘要 (353) HTML (0) PDF 931.00 Byte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是细胞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调节基因表达和恢复内环境平衡的一种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脑损伤时,一系列基因被激活以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恢复脑血流动力学、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和诱导自噬激活等。近年来研究显示HIF-1α可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抑制基因p53和BNIP3等基因,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HIF-1α及其相关基因在缺血缺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可能为缺血缺氧脑损伤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Tarlov囊肿的文献回顾

      2013, 40(3):262-265.

      摘要 (397) HTML (0) PDF 1.61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Tarlov囊肿的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却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对近年来这些方面的进展作一回顾,以期为Tarlov囊肿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对于没有症状的Tarlov囊肿患者建议保守治疗和临床观察,充盈缺损和囊肿大于1.5 cm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行手术治疗,且显微手术是首选。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一个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靶点

      2013, 40(3):266-270.

      摘要 (433) HTML (0) PDF 1.16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破坏血脑屏障,并形成一系列后续炎症级联反应,抑制其表达并与溶栓剂联合治疗延长溶栓时间窗,使MMPs治疗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方法之一。但由于MMPs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保护及帮助恢复功效,故在治疗上需权衡利弊,选择适当的MMP抑制剂及治疗时间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相关蛋白Bad和Bcl-xL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2013, 40(3):270-273.

      摘要 (433) HTML (0) PDF 912.00 Byte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研究发现,Bcl-2家族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通过竞争性相互作用来共同调控细胞凋亡。Bad是Bcl-2家族中和Bcl-xL相关的促凋亡基因。Bad和Bcl-xL在多种细胞中表达,两者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全过程。其在脑缺血损伤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

    • 偏头痛药物预防耐受现象研究现状

      2013, 40(3):274-277.

      摘要 (263) HTML (0) PDF 913.00 Byte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偏头痛的预防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上药物预防耐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治疗初始阶段有效,但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疗效变差或失效。据统计约有1%~8%接受预防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会出现耐受,但是国内外均缺少这方面的综述文献,本文阐述了偏头痛药物预防耐受的定义、机制、研究现状等。

    • 偏头痛非头痛症状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

      2013, 40(3):277-281.

      摘要 (263) HTML (0) PDF 927.00 Byte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中与其非头痛症状发生有关的有皮质扩散性抑制、视网膜感光通路调节及下丘脑调节等。偏头痛常伴发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及癫痫发作等。同时,偏头痛药物可同时干预偏头痛的先兆、头痛及非头痛症状,包括Ca2+通道阻断剂、麦角碱类、β-受体阻断剂、曲坦类、止吐剂、抗抑郁药及抗癫痫药等。

    • 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

      2013, 40(3):281-284.

      摘要 (330) HTML (0) PDF 914.00 Byte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暴露于有机溶剂可发生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其神经毒性机制包括溶剂脂溶性、神经递质异常及易感基因携带等。该病临床症状非特异,急性/亚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头痛、共济失调,严重者可致意识障碍,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注意及执行能力的下降。诊断需结合有机溶剂接触病史、神经心理学测试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定。该病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在停止有机溶剂暴露后病情一般没有明显进展。

    •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

      2013, 40(3):285-288.

      摘要 (640) HTML (0) PDF 906.00 Byte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涉及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探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机制文献及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自主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这其中主要涉及山梨醇/NADPH,一氧化氮(NO),非酯化脂肪酸,神经纤维数量的异常及高敏感性,氧化应激,Ano-1蛋白等相关细胞因子,并在总结这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研究方向。

    •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抗体

      2013, 40(3):289-293.

      摘要 (359) HTML (0) PDF 926.00 Byte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与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这几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免疫性疾病中抗体与疾病的关系。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3, 40(3):293-297.

      摘要 (269) HTML (0) PDF 930.00 Byte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临床,最初主要用于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DWI作为常规MRI序列的重要补充,根据不同病灶表现出的特异性的信号改变或动态变化,为包括脑血管疾病在内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及脊髓病变等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认识和视角。本文主要综述DWI在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Fas/FasL在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3, 40(3):297-230.

      摘要 (419) HTML (0) PDF 916.00 Byte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Fas/FasL系统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凋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在脑缺血、多发性硬化(MS)、阿尔茨海默病(AD)以及神经肌肉病中,均发现有Fas/FasL系统表达水平的变化,提示该系统可能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