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β淀粉样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3, 40(2):101-104.

      摘要 (340) HTML (0) PDF 1.13 K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Aβ40、Aβ42、Aβ42Arc对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建立Aβ40、Aβ42、Aβ42Arc转基因AD果蝇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将果蝇分为4组,分别是野生果蝇对照组、Aβ40组、Aβ42组、Aβ42Arc组。在整体动物水平上进行果蝇行为学研究,分别检测各组果蝇的嗅觉短期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和平均寿命。结果 在巴甫洛夫嗅觉相关短期记忆测试、攀爬能力试验、平均寿命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3组转基因果蝇的嗅觉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平均寿命均明显降低。结论 Aβ的毒性作用会导致AD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下降。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农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效果

      2013, 40(2):105-107.

      摘要 (370) HTML (0) PDF 971.00 Byte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农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P300改变的特点,为提高农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水平提供方法。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从潍坊市多个农村地区筛选MCI患者35例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老人32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同时应用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SI-64导脑电信号采集记录仪采用被动听觉oddball范式记录两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情况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状况。结果 两组MMSE测验总分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组P300潜伏期为比对照组(338.03±43.03)明显延长(P<0.01);波幅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测定不受语言、文字限制,尤其适合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在无损害的诊断与评定农村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重要价值。

    • 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持续状态后颞叶癫痫模型海马区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

      2013, 40(2):108-112.

      摘要 (372) HTML (0) PDF 1.08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持续状态后颞叶癫痫(SE)模型海马区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未刺激组、未发作组和发作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极;未刺激组:植入电极未行电刺激;发作组:植入电极电刺激后15 d内、30 d内能观察到稳定的自发性反复发作(SRS)的大鼠归为发作组,其余归为未发作组。分别在15 d、30 d时,将标本应用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大鼠海马GAP-43的表达。结果 致痫15 d,发作组、未发作组和未刺激组的GAP-43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并依次降低(P<0.05)。致痫30 d,发作组和未发作组GAP-43表达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水平相当,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P-43参与了神经元损伤修复和突触重塑,其可能是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突触重塑的重要分子机制。

    • 95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征

      2013, 40(2):113-117.

      摘要 (351) HTML (0) PDF 1.01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病情进展模式及相关检查,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早期诊断识别率。结果 95例患者中ALS 73例(76.8%),PLS 1例(1.1%),PMA 13例(13.7%),PBP 8例(8.4%);平均发病年龄为48.85±11.02岁。上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44例(46.3%),下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24例(25.3%),以四肢无力或肌萎缩首发者10例(10.5%),以球麻痹症状首发者17例(17.9%)。男女比例为1.26:1。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出现球麻痹或以其作为首发症状(P<0.05)。结论 MN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以颈段最多,ALS最常见,电生理检测对本病诊断意义重大,需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规范的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 40(2):118-122.

      摘要 (471) HTML (0) PDF 1017.00 Byte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估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92例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普拉克索,疗程均为12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时间点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修正(UPDRSⅣ-)的评分、不良反应的记录,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UPDRSⅣ-评分与基线比较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第12周剂末现象(93.75% vs 70.59%)、开关现象(91.67% vs 63.64%)以及异动症(84.62% vs 48.00%)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有效,安全性好。

    • 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疗效观察

      2013, 40(2):123-127.

      摘要 (403) HTML (0) PDF 978.00 Byte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微创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2年基底节区脑出血>30 ml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86例患者为对照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观察组1,CT定位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治疗的93例患者为观察组2,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间。结果 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术中出血也明显少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比较,微创血肿外引流术组平均住院日缩短,病死率低,2周内NIHSS评分较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指标中,小骨窗开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组。脑出血后<6 h行微创手术,手术后再出血发病率较高,但平均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总体病死率较低;脑出血后6~48 h行微创治疗再出血发病率较低;脑出血后48 h行微创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变化。结论 >30 ml基底节脑出血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显著提高了疗效,显著降低病死率,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6 h内行微创治疗对减少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分析

      2013, 40(2):128-130.

      摘要 (420) HTML (0) PDF 943.00 Byte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有28 例患者(30.1%)发生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Ⅲ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sher分级≥Ⅲ级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15×109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1.9%,18/43)明显升高(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增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

    •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的Meta分析

      2013, 40(2):131-135.

      摘要 (261) HTML (0) PDF 975.00 Byte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95%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CI,0.50~0.66),特异度0.82(95%CI,0.77~0.86),阳性似然比3.61(95%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血清、脑脊液中S-100B在颅脑外伤损伤程度中的诊断意义

      2013, 40(2):136-139.

      摘要 (380) HTML (0) PDF 1.01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脑脊液中S-100B与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45例TBI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分轻、中、重三组(病例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BI患者伤后第1、3、5、7天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并选择20例与病例组相匹配的疝或静脉曲张手术病人以及健康体检自愿者的血清、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与TBI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脑脊液S-100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1);TBI患者GCS评分与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比较呈负相关(r=-0.893,P<0.01;r=-0.947,P<0.01);血清、脑脊液S-100B在不同程度TBI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病例组血清和CSF中S-100B水平比较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脑脊液S-100B测定均可作为判断TBI程度的指标,且各有特点。

    • 丙戊酸钠与地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系统评价

      2013, 40(2):140-143.

      摘要 (411) HTML (0) PDF 1.22 K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丙戊酸钠与地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要求,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关于丙戊酸钠与地西泮治疗SE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三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400例SE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丙戊酸钠组SE控制的有效率与地西泮组类似 [RR=1.03,95%CI(0.91,1.16),P=0.65];②丙戊酸钠组SE复发率明显低于地西泮组[RR=0.41,95%CI(0.22,0.79),P=0.007];③丙戊酸钠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地西泮组[RR=0.17,95%CI(0.08,0.34),P<0.0001]。结论 丙戊酸钠可有效控制SE,药物不良反应少,癫痫复发率低,是治疗SE的理想药物。

    • 大脑胶质瘤病的分型探讨(附13例报告)

      2013, 40(2):144-148.

      摘要 (356) HTML (0) PDF 1.55 K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的分型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13例GC进行分型对比研究。结果 GC的临床表现以头痛(8/13)和癫痫(3/13)常见。影像学检查显示弥漫性病灶累及大脑半球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及中枢结构,MRI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MRS也具有诊断价值。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多以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9例),也可为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依据组织学表现,GC 1型以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结论 可将GC分为两型,并且各具有不同的影像和病理学特征,1型GC以星形细胞瘤常见,临床上可依据分型的不同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3, 40(2):149-152.

      摘要 (301) HTML (0) PDF 1.20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lear cell meningioma,CCM)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2年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结果 MRI表现为T1加权像信号不均匀者5例,呈类球形2例,分叶状型3例,扁平型1例;可见硬膜尾征者5例,黑环征不完整者或缺乏者5例,1例黑环征基本完整;轻度水肿4例,中、重度水肿各1例;瘤内、瘤周囊变各1例;肿瘤钙化2例。行Simpson I级切除4例,Simpson Ⅱ级切除2例,术后1例34月后复发。病理学检查示水样透明细胞呈片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胞质透明,胞核居中,中间交织着透明变性的胶原。免疫组化显示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K(-),同微囊型脑膜瘤、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少突神经胶质瘤和透明细胞型转移癌等相鉴别。结论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I表现多为信号不均匀,无黑环征或黑环征不完整,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有助于其鉴别诊断。CCM侵袭性较强,同良性脑膜瘤相比术后更易复发。

    • >临床经验交流
    • 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2013, 40(2):153-155.

      摘要 (292) HTML (0) PDF 1.05 K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8~2012,7共采用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5例,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出院前27例血肿腔消失,占77%,8例存在少量硬膜下积液,占23%。出院定期复查头颅CT,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微创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单孔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适用面广。

    • 脑室-腹腔分流术初次感染后再感染原因分析

      2013, 40(2):156-158.

      摘要 (420) HTML (0) PDF 940.00 Byte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初次感染后再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海泰电子病历系统V1.0中记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分流管感染情况。结果 37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初次感染24人,5例再感染。初次感染后的处理:拨除引流管21人,其中拔管后不再重新置管3人,无再感染,拔管后外引流至脑脊液正常后再置管18人,2例发生再感染,初次感染后不拔管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2人,部分拔管改脑脊液外引流后再置分流管1人,均发生再感染。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初次感染立即拔除引流管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初次感染后不拔管或部分拔管的治疗无法控制感染。

    • 颅脑外伤合并肺炎755例临床分析

      2013, 40(2):159-161.

      摘要 (332) HTML (0) PDF 937.00 Byte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因子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临床特征、下呼吸道病原菌分离及药敏结果。结果 2406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合并肺炎者755例(3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炎的发生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气管插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误吸等因素相关(P<0.05)。共分离致病菌1821株,主要G-菌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主要G+菌为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主要G-菌仅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均未检出耐药株,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还包括利奈唑胺、多西环素及加替沙星。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肺炎发生率高,其相关因素较多,主要致病菌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 >病例报道
    •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表现的颅内软脑膜毛细血管瘤1例

      2013, 40(2):162-162,152.

      摘要 (296) HTML (0) PDF 1.25 K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患者男,71岁因“突发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嗜睡状态,颈阻(+)既往体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头颅CT平扫示:纵裂、左侧外侧裂池、鞍上池、大脑大静脉池及左额颗顶脑沟内见铸型高密度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头颅CTA检查示:左侧颗叶外侧近颅骨内部处高密度影,考虑动脉瘤伴出血可能性大(图2)为防止再次出血,入院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探查,病灶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左颗大脑凸面,于软脑膜关系紧密,血供一般,为实质性草毒状病变,疑为脑膜瘤,予以全切术后病理报告示:脑膜毛细血管瘤(图3)病人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

    • >综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2013, 40(2):163-168.

      摘要 (387) HTML (0) PDF 977.00 Byte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较高。近年来对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临床特点、脑结构影像学、脑血管影像学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识别卒中高危人群,及时予以积极诊治。

    • >消息
    • 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13, 40(2):168-171.

      摘要 (341) HTML (0) PDF 949.00 Byte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作为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而开发的依达拉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其治疗作用经多项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相关机制主要包括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对抗炎症细胞因子、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减少缺氧对机体组织的损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进展

      2013, 40(2):172-175.

      摘要 (437) HTML (0) PDF 953.00 Byte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最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病,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症状、体征。继SOD1之后,又发现多个ALS相关基因,新近的C9orf72六核苷酸重复突变考虑影响RNA加工过程致病。该病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结果,Criteria认为束颤电位与纤颤电位、正尖波有同等价值,增加了诊断灵敏性,且特异性不受影响。利鲁唑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公认的可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2013, 40(2):176-179.

      摘要 (392) HTML (0) PDF 952.00 Byte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以Bohan和Peter标准应用最广泛,随着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Dalakas标准提出CD8/MHC-I复合体是诊断PM特征性免疫病理标志。ENMC标准纳入了核磁共振、肌炎特异性抗体、必备的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标准,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显示浸润炎细胞的类型及MHC-I、MAC免疫标志物的表达,使特发性炎性肌病分型诊断更具准确性,临床应积极推广应用,有助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013, 40(2):180-183.

      摘要 (498) HTML (0) PDF 949.00 Byte (2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横纹肌溶解症(RM)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横纹肌破坏和崩解,使细胞内容物(各种酶和电解质)释放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其非创伤性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中毒、感染、温度过高、肌肉缺血、结缔组织病等,且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但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通路,即肌细胞供能衰竭。

    • 关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新认识

      2013, 40(2):184-187.

      摘要 (497) HTML (0) PDF 950.00 Byte (3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发性炎症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复发病程。目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理研究有限,诊断标准不一。本文综述了其发病机制、病理表现、临床特点、诊断等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 新型免疫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35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2013, 40(2):188-191.

      摘要 (285) HTML (0) PDF 956.00 Byte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免疫抑制/抗炎因子,是IL-12家族成员之一,它是由IL-12α、Ebi3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蛋白,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组成性分泌,它对于Treg细胞功效的发挥是必需的,IL-35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扩增、抑制效应细胞如Th17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实验性结肠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症状。本文阐述了IL-35作用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良性脑膜瘤侵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13, 40(2):191-194.

      摘要 (320) HTML (0) PDF 954.00 Byte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脑膜瘤虽是良性肿瘤,但其生物学行为表现有一定的侵袭性,常侵袭周围组织和结构,导致术中切除不彻底和术后复发。而且目前研究认为,脑膜瘤的术后效果和术后复发与脑膜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复发,脑膜瘤的侵袭性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侵袭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方面。现就与脑膜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胶质瘤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现状

      2013, 40(2):194-196.

      摘要 (218) HTML (0) PDF 935.00 Byte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生长方式的恶性肿瘤。水通道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膜的6次跨膜α-螺旋拓扑构象,能够高效选择性的转运水分子。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对胶质瘤中血管生成,瘤周水肿,瘤细胞迁移及代谢等起重要作用,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加重肿瘤周围水肿,增强了胶质瘤的侵袭生长并改变瘤细胞代谢状态。本文就现阶段胶质瘤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早期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优势

      2013, 40(2):197-200.

      摘要 (235) HTML (0) PDF 950.00 Byte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难治性癫痫长期反复发作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这一有效的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许多患者因未及时手术治疗而功能丧失加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早期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优势及手术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