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小蓉 , 崔蕾 , 刘爱忠 , 张洁 , 马艳 , 刘柏富 , 蔡超群 , 朱彩云 , 周添斌 , 陈佳 , 周溱 , 王春梅 , 李罗清 , 李世绰 , 吴建中 , 肖波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南岳阳癫痫患病率及治疗缺口,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人群,运用WHO建议的癫痫流行病学专项调查问卷,采用国际统一的癫痫诊断标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确诊或可疑为癫痫者均经神经科医师再次访查确诊。结果 共调查32059人,确诊癫痫患者143例,癫痫患病率为4.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年龄组患病率分布存在20岁年龄组(8.4‰)和60岁年龄组(5.4‰)两个高峰。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P<0.05)。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占大多数(63.4%)。活动性癫痫的治疗缺口93.4%。结论 湖南岳阳癫痫患病率农村地区较高、城市较低,患者中约有90%以上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应尽快制定合理的干预对策。
潘心 , 邹飒枫 , 曾常茜 , 崔家辉 , 胡波 , 李亚伟
摘要: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L)对癫痫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组,每组各20只。雷公藤组大鼠腹腔注射TL(每日15 μg/kg),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7 d后,雷公藤组与模型组通过颈内皮下注射海人酸(KA)致痫,对照组则颈内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1.1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kv1.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雷公藤组海马CA3区kv1.1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雷公藤组与对照组大鼠kv1.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L对KA致痫大鼠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TL可增加海马CA3区神经元kv1.1的表达有关。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探讨卒中后癫痫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与49例脑卒中未合并癫痫者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癫痫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卒中后癫痫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P<0.05);回归分析发现癫痫再发与患者合并冠心病有关(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并发癫痫,冠心病与脑卒中后癫痫再发有关。
赵真 , 包正军 , 许宏伟 , 罗霄鹏 , 彭子娟 , 曹晓玲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上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通过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单药组(阿司匹林0.15 g/d)和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0.10 g/d+氯吡格雷75 mg/d),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病例CD62p、CD63阳性率,对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的CD62p、CD63阳性率进行比较,同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血小板CD62p、CD63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治疗一周和二周后CD62p、CD63阳性率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二周后与单药组比较CD62p、CD63阳性率和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有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CD62p、CD63可以衡量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2b基因190G/A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ICH)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158例脑出血患者和15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趋化因子受体CCR2b基因190G/A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不同群体的表型差异及其对脑出血的影响。结果 中国湖南汉族人群存在趋化因子受体CCR2b基因190G/A多态性,趋化因子受体CCR2b 190G/A基因型分布为AA 3.6%,GA 22.1%和GG 74.3%,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0.146和0.854。在对照组中,趋化因子受体CCR2b 190G/A基因型分布为AA 5.3%,GA 28.0%和GG 66.7%,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0.193和0.807。在脑出血组中,趋化因子受体CCR2b 190G/A基因型分布为AA 1.9%,GA 16.5%和GG 81.6%,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0.102和0.898。脑出血组趋化因子受体CCR2b基因190G/A多态位点的 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种差异在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中尤为明显。应用Logistic回归校正了脑出血的环境危险因素后,CCR2b190A仍可使脑出血发生的危险性降低(OR=0.205,95%CI:0.092~0.454,P=0.000)。结论 CCR2b基因190G/A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基因多态。
袁梅 , 夏健 , 黄清 , 周琳 , 周芝文 , 后颖 , 杨期东
摘要:
目的 探讨Notch3基因突变后对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明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病理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法将Notch3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Notch3)、突变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Notch3-R90C)以及pcDNA3.1空载质粒分别瞬时转染到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并培养。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Notch3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各组mfn-2、bcl-2、survivin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组mfn-2蛋白的表达;AV/PI双标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载质粒组和野生型组比较,转染突变型Notch3基因组中mfn-2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bcl-2和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P<0.05)以及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结论 Notch3基因突变后引起的mfn2表达上调及下游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失衡可能是CADASIL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黄冠又 , 冯洁 , 王科 , 郝淑煜 , 万虹 , 吴震 , 张力伟 , 张俊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CASP8基因多态性rs6723097、rs13113与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5例脑膜瘤患者和195例健康对照,运用多重SNaPshot分型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析CASP8基因rs6723097和rs13113与脑膜瘤临床表型的关联性。结果 CASP8基因rs6723097位点基因型GG、GT、TT在脑膜瘤组分布频率为23.4%、47.3%、29.3%,在对照组中为22.6%、51.3%、26.2%;rs13113位点基因型AA、AT、TT在脑膜瘤组分布频率为22.0%、49.8%、28.3%,在对照组中为24.1%、51.3%、24.6%。未见两位点多态与脑膜瘤发病风险存在关联(P>0.05)。多态性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检验显示rs6723097和rs13113位点呈连锁不平衡(D’=0.901)。在脑膜瘤不同临床表型之间,rs6723097和rs1311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CASP8基因rs6723097和 rs13113位点遗传变异与脑膜瘤发病风险可能无关联。
摘要:
目的 探讨WHO脑膜瘤分级中各级脑膜瘤MRI表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Ⅱ级及15例Ⅲ级脑膜瘤MRI表现,并与51例Ⅰ级脑膜瘤MRI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I级脑膜瘤大部分为类球型,少数为分叶状,Ⅱ级脑膜瘤中分叶状所占比率较Ⅰ级脑膜瘤高,Ⅲ级脑膜瘤中绝大部分为分叶状,少数为类球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Ⅰ、Ⅱ、Ⅲ级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0)。Ⅰ、Ⅱ、Ⅲ级脑膜瘤MRI信号不均匀者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不均匀强化所占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硬膜尾征在Ⅰ、Ⅱ、Ⅲ级脑膜瘤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Ⅰ、Ⅱ、Ⅲ级脑膜瘤黑环征不完整或无黑环征者所占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2)。瘤周囊肿及瘤周水肿的发生率在各级脑膜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脑膜瘤MRI表现,脑膜瘤形状,MRI信号均匀程度,强化均匀程度可作为脑膜瘤分级的鉴别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手术方式与常规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 肿瘤全切除32例,其中垂体瘤11例(73.3%);颅咽管瘤7例(70%);脑膜瘤14(100%)。大部分切除6例,其中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3例。1例垂体腺瘤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并侵及海绵窦行大部分切除。术后18例出现不同程度多尿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好转,23例视力较术前好转,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论 额外侧锁孔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区结构,具有创伤小,脑组织暴露少、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
摘要:
目的 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作初步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信息的病例共109例,病人术前状态采用Hunt-Hess分级评分,其中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79例,Ⅰ-Ⅱ级69例(87.3%),Ⅲ-Ⅴ级10例(12.7%),血管内介入治疗30例,Ⅰ-Ⅱ级26例(86.7%),Ⅲ-Ⅴ级4例(13.3%)。出院时手术夹闭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69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10例,6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22.7±3.2)天;介入栓塞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26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4例,2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13.4±3.4)天。随访时间3个月~2年。结果 手术夹闭组预后良好76例(96.2%),不良3例(3.8%),其中死亡2例(2.5%),瘫痪1例(1.3%);介入栓塞组预后良好28例(93.3%),不良2例(6.7%),其中死亡1例(3.4%),瘫痪1例(3.4%)。影像学上,手术夹闭组79例随访63例(79.7%),其中稳定59例(93.7%);介入栓塞组30例病例随访21例(70%),其中稳定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 本研究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间近期临床效果及随访结果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组的完全夹闭率较介入栓塞组的完全栓塞率高,而介入栓塞组平均住院恢复时间明显低于手术夹闭组。
摘要: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两种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湘潭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5例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3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术后死亡率、恢复优良率、复发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开颅组术后动脉瘤复发率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2%和19.4%,开颅组和介入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0.9天及11±0.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9%和8.3%、31.1%和36.1%、2.2%和5.6%,死亡率分别为2.2%和2.8%,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2.2%和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无明显优劣之分,可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骨瓣减压术(DC)对重度颅脑损伤(STBI)的治疗价值。方法 纳入132例STBI患者,分两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或常规骨瓣开颅,每组各66人。随访6个月,首要结局评价指标为临床疗效,次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6个月时,大骨瓣减压术组死亡10例(15.2%)、长期昏迷2例(3.0%)、重等残疾13例(19.7%)、中等残疾6例(9.1%)、良好35例(53.0%);常规骨瓣开颅组分别为14例(21.2%)、4例(6.1%)、20例(30.3%)、18例(27.3%)、10例(15.2%)。大骨瓣减压术组疗效好于常规骨瓣开颅组(χ2=37.998,P=0.000)。6个月内,大骨瓣减压术组发生急性脑膨出7例(10.6%)、迟发性血肿5例(7.6%)、外伤癫痫6例(9.1%)、颅内感染3例(4.5%)、切口脑脊液漏3例(4.5%),总共并发症24例(36.4%);常规骨瓣开颅组分别为20例(30.3%)、5例(7.6%)、7例(10.6%)、2例(3.0%)、2例(3.0%)和36例(54.5%)。大骨瓣减压术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χ2=4.400,P=0.036)。经多因素调整后,大骨瓣减压术疗效良好的机会是常规骨瓣开颅的2.173倍(P=0.011)。结论 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预后好、并发症少。
摘要:
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ESS)是指蛛网膜下腔疝入蝶鞍,致使垂体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头痛、视力损害、内分泌异常、肥胖等症状,约20%~50%患者伴有内分泌异常,出现部分性或全垂体功能减退,甚至发生垂体危象;10%患者出现高催乳素血症。本文报道一例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高催乳素血症的空泡蝶鞍综合征,临床出现幻觉及痛性痉挛等少见表现。
摘要:
中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分布于华东和西南地区,调查显示我国癫痫患病率为5‰,首次发病年龄多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作类型主要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性别分布主要以男性为主,农村地区癫痫患病率较城市高。我国各地区癫痫患病率差异较大,并且各地区治疗缺口多在60%以上。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通过综述mTOR信号通路参与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自噬、胶质增生、炎症、突触可塑性等病理生理过程,阐述mTOR信号通路致痫的可能分子机制。从遗传性疾病如TSC、PMSE,散发性疾病FCD、GG到获得性癫痫mTOR信号通路均异常激活,从另一个方面提示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癫痫的发病。然而,mTOR信号通路与癫痫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可用于ICAD的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三种检测方法都能明确ICAD的诊断,但评价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标准尚不统一。DSA是一种有创检查,对ICAD的诊断仍是金标准,而CTA、MRA属于无创或微创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上述三种检测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及评价ICAD严重程度的标准。
摘要: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种主要表达于神经系统的细胞表面糖蛋白。近年来发现,它在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神经细胞间的黏附、促进神经芽生及轴突生长、促进髓鞘形成与再生、参与突触可塑性等。因此,它在脊髓损伤、外周神经再生、难治性癫痫、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潜在治疗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摘要: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由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或出血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损害产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本文通过集中介绍能良好模拟临床发病原因的全脑慢性低灌注模型、局灶性低灌注模型、栓塞模型、高血压模型等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开展血管性痴呆实验研究者提供参考。
摘要: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没有根本有效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帕金森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免疫治疗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α-突触核蛋白抗体的被动免疫治疗;二是依赖T淋巴细胞的疫苗免疫治疗;三是核酸疫苗主动免疫治疗。
摘要:
NOX2是NADPH氧化酶的一个亚型,通过质膜传递电子,产生活性氧,从而发挥着各种生理和病理作用。NOX2与神经细胞的发育、增殖、活化、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抑制NOX2,减少活性氧,可有效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对NOX2在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及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摘要: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外科治疗在TN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国内应用较多的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三叉神经节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PRT)和部分三叉神经感觉神经根切断术(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PSR)的机制、适应症、手术操作及预后和疗效进行归纳总结,此外还对国内应用较少的运动皮层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进行了综述。
摘要:
地震致颅脑损伤是地震伤害中仅次于肢体骨折的损伤类型,具有伤员数量多,致伤机制复杂,伤情变化快,救援难度大,死亡伤残率高等特点。致伤原因以钝性伤害为主,全身复合伤多见。妇女、儿童和老人是地震颅脑损伤的高危人群。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震灾害,因地、因时制宜开展救援,可增加伤员救治的预见性,增强可控性,降低死残率。建立医疗机构间专项协作网络平台,有益于地震致颅脑损伤的研究和管理。
摘要:
外科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已在国内外广泛普及。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是最常见、最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癫痫综合征,术后患者癫痫发作控制满意率已达70%以上。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即使具有大致相同的病史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方案,不同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却并不一致。近期国外相关报道进一步分析了影响MTLE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认为MTLE并非单一的神经功能紊乱症,而是具有复杂多变的发作类型和病理结构基础,术后致痫灶的持续存在及变异是导致癫痫复发的重要原因。
地址: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
邮编:410008
电话:0731-84327401
传真:0731-84327401
E-mail: jinn@vip.163.com
网址:http://www.jinn.org.cn/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