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病灶体积变化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2011, 38(1):1-4.

      摘要 (433) HTML (0) PDF 966.00 Byte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 PHI患者共48例,分为手术组(n=32)与非手术组(n=16)例,比较两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六个月GOS,首次CT损伤灶体积以及伤后2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首次CT损伤灶体积与伤后2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六个月G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变化(增大)是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OR 5.960,P<0.05)。结论 对于颅脑外伤后进行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伤后24小时内损伤灶体积增长速度越快,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就越大,手术治疗患者六个月GOS较非手术患者差。

    • 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

      2011, 38(1):5-8.

      摘要 (365) HTML (0) PDF 942.00 Byte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36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每间隔10 d检查一次下肢血管彩超,发现DVT后给予及时治疗。对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的患者进行年龄、疾病、卧床时间、性别等各因素的患病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62例患者发现DVT 48例,DVT患肢63侧,DVT患病率高血压者为 17.50%(28/160),无高血压者9.90%(20/202),年龄<60岁者10.71%(33/308),>60岁者27.78%(15/54),糖尿病者25.30%(21/83),无糖尿病者9.68%(27/279);瘫痪肢体22.92%(44/192),未瘫痪肢体3.57%(19/532),卧床≤10d时DVT患病率2.21%(8/362),≤20d时7.46%(17/228),≤30d时12.12%(24/198),≤40d时24.43%(32/131),≤50d时39.81%(43/108)。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DVT的发生与年龄、血压、血糖、肢体活动度、卧床时间等密切相关,与性别关系不大。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瘫痪肢体、卧床时间>10 d等均是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而且卧床时间越长,形成DVT的风险越大。

    • 川芎嗪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的影响

      2011, 38(1):9-13.

      摘要 (334) HTML (0) PDF 1.22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n=15)。①A为NS组:枕大池两次穿刺注入生理盐水 ②B为SAH+NS组 ③C为SAH+Nimotop组 ④D为SAH+TMP组。B、C、D三组均在枕大池两次注入自体动脉血制作成SAH模型后,自当天开始分别经腹腔注人生理盐水2 ml,或尼莫同0.1 mg,或川芎嗪20 mg,每日一次直到动物处死。各组动物分别在第1、4、7天分三批处死,每批5只 。结果 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第1天时出现血管痉挛,第4天时出现血管壁增厚,均以第 7天时最为显著。C组动物血管痉挛程度有不同程度缓解,但第4天亦出现血管壁增厚,在第7天明显。 D组动物血管痉挛及血管壁增厚明显缓解,血管壁NF-кBp65, Cox2的表达与同时间段B组和C组比较明显减弱(P<0.05)。结论 川芎嗪对SAH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对癫痫合并抑郁神经发生的研究

      2011, 38(1):14-18.

      摘要 (391) HTML (0) PDF 1.06 K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5-羟色胺1A(5-HT1A)受体与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合并抑郁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关系。方法 从匹罗卡品诱导的慢性自发性颞叶癫痫大鼠中筛选出合并抑郁的大鼠32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卡马西平(CBZ)组、CBZ+8-OH-DPAT低剂量(0.1 mg/kg)组、CBZ+8-OH-DPAT高剂量(1.0 mg/kg)组,每组8只。对照组8只,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药物干预后,制备大鼠脑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的神经发生。结果 模型组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Z组、CBZ+8-OH-DPAT低剂量组、CBZ+8-OH-DPAT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神经发生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Z+8-OH-DPAT高剂量组较CBZ组、CBZ+8-OH-DPAT低剂量组神经发生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BZ组与CBZ+8-OH-DPAT低剂量组比较神经发生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增加癫痫合并抑郁大鼠的神经发生。

    • 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胞吞关系的机制研究

      2011, 38(1):19-23.

      摘要 (492) HTML (0) PDF 1.10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AP1)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胞吞的相关性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神经营养因子(NGF)诱导分化PC12细胞,将荧光质粒HAP1A-CFP和(或)mBDNF-ds-red转染进入细胞,培养48 h后在含有BDNF或p75NTR抗体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利用小鼠皮层神经元(正常型和HAP1基因敲除型)在生物素标记mBDNF的培养基中孵育60 mi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皮层神经元免疫荧光的效果。结果 共转染HAP1A-CFP和mBDNF-ds-red质粒的细胞,2种荧光蛋白存在部分共定位34%。共转染的细胞在抗BDNF培养基孵育下,或者单转染HAP1A-CFP质粒的细胞在mBDNF-ds-red荧光蛋白+抗BDNF/抗p75NTR培养基孵育下,2种荧光蛋白几乎没有共定位现象。单转染HAP1A-CFP质粒的细胞在mBDNF-ds-red荧光蛋白培养基孵育下,mBDNF与HAP1蛋白的共定位比例高达93%。正常新生小鼠皮层神经元内可见内吞的mBDNF免疫荧光,HAP1基因敲除小鼠的皮层神经元内未见。结论 mBDNF的胞吞必需HAP1的表达和参与。

    • 首次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性别差异及其意义

      2011, 38(1):24-28.

      摘要 (343) HTML (0) PDF 895.00 Byte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首次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性别差异及意义。方法 选取138例首次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5分)作为脑梗死组,将其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选取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亦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男性脑梗死组与女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正常组与女性正常组血清hsCRP相比较,男性组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梗死组与男性正常组血清hsCR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脑梗死组与女性正常组血清hsCRP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炎症反应与女性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 量子点和量子点-Aβ-Ab探针对活体动物的毒性研究

      2011, 38(1):29-33.

      摘要 (328) HTML (0) PDF 1.14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观察、肝肾功能测定系统考察量子点及制备的量子点-Aβ-Ab探针的生物毒性作用,以此评价量子点及探针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正常C57BL小鼠30只随机分为量子点(QDs)组、量子点-Aβ-Ab(QDs-Aβ-Ab)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行量子点、量子点-Aβ-Ab探针、PBS侧脑室注射后,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动物行为学观察及肝肾功能测定。结果 HE染色和尼氏染色示QDs组、QDs-Aβ-Ab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正常,尼氏体清晰可见,与对照组无差异。行为学观察7 d,3组小鼠进食进水正常,二便正常,无举尾、无皮肤毛发颜色改变,无步态异常、无兴奋抑制反应,无死亡。QDs组和QDs-Aβ-Ab组血清ALT、AST、BUN和CRE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量子点及量子点-Aβ-Ab探针对小鼠整体毒性作用小,生物相容性好。

    • >病例报道
    • 右侧颞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报告

      2011, 38(1):34-35.

      摘要 (285) HTML (0) PDF 1.14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主要由分化程度不同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好发头颈部及四肢。我们确诊一例颅内外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病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硬膜下骨瘤1例病例报告

      2011, 38(1):36-37.

      摘要 (294) HTML (0) PDF 986.00 Byte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患者,女,45岁,因“头痛1年余”入院。患者无头部外伤史、手术史,癫痫史。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2010年9月14日患者头颅CT平扫+增强示左侧顶部颅板下见一结节状致密突起影,以宽基底与顶骨相连,邻近脑实质受压,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左侧顶骨骨瘤首先考虑,脑膜瘤钙化待排除(见图1)。入院诊断:左顶骨骨瘤。

    • 以阵发性肌张力障碍发作为表现的Fahr’s病1例报道

      2011, 38(1):37-38.

      摘要 (311) HTML (0) PDF 1.02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Fahr's 病(Fahr's disease, F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大脑基底核、丘脑、小脑齿状核及大脑半球的钙化为主要特征,临床可表现为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共济障碍及精神障碍等,以肌张力障碍为表现的比较少见。我科于2010年2月收治1名以阵发性肌张力障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FD患者。现报告如下。

    • >综述
    • 术中超声造影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2011, 38(1):39-42.

      摘要 (268) HTML (0) PDF 877.00 Byte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逐渐普及,超声造影则可以更好地确定颅内占位的边界,了解病变的血液灌注情况。超声造影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可携带基因和药物的微泡造影剂是研究的重点。术中超声造影应用于颅脑肿瘤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切除情况。对于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超声造影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本文综述了术中超声造影在神经外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 颅底脊索瘤的研究进展

      2011, 38(1):42-45.

      摘要 (252) HTML (0) PDF 883.00 Byte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颅底脊索瘤是源于骨组织的一种罕见肿瘤,多见于中年人,男性略占多数。脊索瘤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为颅压增高和肿瘤局部压迫症状。对于较大或者粘连程度较重的肿瘤,首选开颅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以延长患者无疾病生存时间。脊索瘤的分子病理学和基因学研究,诸如生长因子类、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等及其基因位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最新发现的brachyruy homolog基因,可能与脊索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 Her-2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1, 38(1):46-49.

      摘要 (310) HTML (0) PDF 887.00 Byte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Her-2(Human Epithelial Receptor Type 2)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亦存在Her-2表达,尤其是恶性脑肿瘤。目前科研工作者对Her-2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针对性进行了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研究。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Her-2在脑肿瘤方面的研究作以综述。

    • 创伤性脑损伤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1, 38(1):49-53.

      摘要 (307) HTML (0) PDF 897.00 Byte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近年备受神经外科医生关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预测或判断对临床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临床和放射影像综合评价是TBI的主要评估方法,但缺乏有效的量化指征,尤其缺乏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客观评估工具或方法。本文对TBI的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阐述。

    •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继发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进展

      2011, 38(1):54-57.

      摘要 (353) HTML (0) PDF 879.00 Byte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s)是一种先天性皮质发育不良,也是儿童和成人难治性癫痫的一种常见病因。随着结构及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该类癫痫发作逐渐被证实为难治性癫痫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具有特征性表现的FCDs的病理分型可以帮助我们对其作为癫痫病因的理解。而对FCDs及相关的癫痫起源灶的全切除可以为绝大多数癫痫患者带来理想的治疗效果。

    • PEX与胶质瘤干细胞微环境相关性研究

      2011, 38(1):58-61.

      摘要 (262) HTML (0) PDF 876.00 Byte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生存和自我更新依赖由多种可溶性分子以及间质细胞组成的微环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由多种锌离子依赖性酶组成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重要酶类,MMPs激活与恶性胶质瘤的生长、侵袭以及转移密切相关。PEX是大多数MMPs 在羧基末端都含有的血红素结合蛋白样结构域,近年来研究证明PEX是MMPs内源性抑制剂,抑制MMPs的活性从而影响胶质瘤干细胞微环境,破坏胶质瘤干细胞的相对稳态来阻止胶质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PEX基因的发现给胶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因此,本文就PEX基因与胶质瘤干细胞微环境的关系作一综述。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2011, 38(1):61-64.

      摘要 (239) HTML (0) PDF 875.00 Byte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细胞移植作为脑出血可能的治疗方法之一,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移植细胞不但能够在脑内存活,而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为一种可能治疗方法,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实验已经开始。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机理、动物实验及在脑出血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出血转化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11, 38(1):65-68.

      摘要 (343) HTML (0) PDF 877.00 Byte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出血转化(HT)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出血转化将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寻找其特异性的生物学标记物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对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纤维连接蛋白(FN) 等出血转化预测指标的研究较多。本文就这3个生物学标志物的特点及与出血转化预测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2011, 38(1):69-73.

      摘要 (345) HTML (0) PDF 884.00 Byte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CT灌注成像通过显示缺血病灶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能够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导溶栓治疗;能够评估梗死脑组织的预后及溶栓疗效、预测出血性转化。还能够通过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脑梗死进行预警;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脑血管狭窄、闭塞患者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研究

      2011, 38(1):73-77.

      摘要 (220) HTML (0) PDF 888.00 Byte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烟雾病是引起儿童和成人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表现上,除以脑缺血或脑出血起病外,部分患者早期也可无任何症状或表现为头痛、晕厥、精神障碍等不典型症状,本文从组织病理、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阐明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 脑海绵状血管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2011, 38(1):77-81.

      摘要 (355) HTML (0) PDF 892.00 Byte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从遗传学角度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两种类型。目前脑海绵状血管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3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包括CCM1/KRIT1、CCM2/MGC4607和CCM3/PDCD10。由于病灶组织内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发现认为“二次打击”机制学说参与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其导致表达于病灶毛细血管腔内皮细胞的致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完全失去功能。上述研究为阐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营养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2011, 38(1):81-84.

      摘要 (301) HTML (0) PDF 880.00 Byte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营养物质与AD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脂肪酸、抗氧化物质、维生素类及金属离子对AD的发病具有抑制或促进作用。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神经递质、脑血管、Aβ等来干预AD的发病。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研究

      2011, 38(1):85-88.

      摘要 (258) HTML (0) PDF 876.00 Byte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吉兰-巴雷综合征可以累及心脏,出现心电图变化,如心率异常、ST-T改变、巨大T波、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其发生的原因与植物神经(节)脱髓鞘、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损坏、病毒感染、缺氧及CO2潴留等有关。心电图变化对估计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病程进展期需加强心电图监护、心脏彩超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在癫痫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2011, 38(1):88-90.

      摘要 (354) HTML (0) PDF 869.00 Byte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癫痫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可塑性方面。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是即早基因的一种效应子。其编码的mRNA在神经活性刺激下迅速表达,翻译后的蛋白产物能移动、积聚于被激活神经元的突触,特定蓄积于突触活性位点,使其蛋白表达产物在活化的突触部位起作用,使突触可塑性发生持久性改变,因此,Arc mRNA/蛋白的树突定位是突触可塑性的基础。Arc参与突触可塑性需要多种受体共同参与,但在这方面研究尚属空白。

    • 关于偏头痛对患者影响的评价工具

      2011, 38(1):91-94.

      摘要 (350) HTML (0) PDF 878.00 Byte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偏头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衡量偏头痛对患者影响的评价工具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关于偏头痛影响的评价工具分为生活质量量表及残疾程度相关量表,在众多的量表中,研究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时,SF-36量表及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可作为首选;研究偏头痛相关残疾程度时,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可作为首选。

    • 酒精诱发发育中大脑神经元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2011, 38(1):95-98.

      摘要 (262) HTML (0) PDF 882.00 Byte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胎儿酒精综合征(FAS)是由于孕妇饮酒给胎儿造成的永久性出生缺陷,酒精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是引起FAS的主要原因。FAS可导致胎儿出生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酒精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发育中的中枢神经元发生凋亡。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各种相关信号通路、酶活性变化、相关受体及蛋白合成等方面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做一简要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