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2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1, 38(4):303-305.

      摘要 (260) HTML (0) PDF 954.00 Byte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0例aSAH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a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与脑积水之间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aSAH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依次为入院时较高Hunt-Hess分级(P=0.006)、反复多次出血(P=0.007)、高龄(P=0.010)。结论:aSAH后慢性脑积水形成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正中神经不同时期的超微结构变化

      2011, 38(4):306-308.

      摘要 (272) HTML (0) PDF 1.20 K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瘫肢正中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60只,模型组及假手术各30只,通过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14天分别分离瘫肢和健肢正中神经,活检、固定,切片、染色,观察正中神经镜下变化(光镜、电镜)。结果:无论是模型组还是假手术祖,光镜下计数大鼠正中神经有髓神经髓鞘无明显变化。同时电镜下观察正中神经超微结构未发现有髓神经轴突肿胀、未出现髓鞘脱失、间质水肿等超微结构改变。结论: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周围神经结构无明显损害。

    •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分析

      2011, 38(4):309-313.

      摘要 (293) HTML (0) PDF 888.00 Byte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选择、时机、术中术后的处理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其中20例为多发动脉瘤)共246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微手术治疗(121例127个)和血管内栓塞治疗(104例119个),采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总结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结果:显微手术组预后良好104例(86.0%),中残8例(6.6%),重残6例(5.0%),植物生存1例(0.8%),死亡2例(1.6%)。血管内栓塞组预后良好87例(83.7%),中残7例(6.7%),重残4例(3.8%),植物生存1例(1.0%),死亡5例(4.8%),术中因微导管插管困难致手术失败3例(2.9%)(改行显微手术后治愈)。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临床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术者经验及患者意愿选择。

    • 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2011, 38(4):314-318.

      摘要 (292) HTML (0) PDF 1.20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脑膜瘤(Intraparenchymal meningioma)或皮层下脑膜瘤(Subcortical meningioma)的发病规律、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们治疗的2例及SCI、Medline收录文献中报道的17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结果:19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中,男8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1.38;年龄最小1岁,最大73岁,中位数为17岁。首发症状癫痫10例(占52.6%),头痛5例(占26.3%)。除2例没有CT或MRI检查外,17例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中有7例为囊性脑膜瘤,占41.2%,周围伴有明显水肿者12例,占70.6%,伴有钙化者3例,占17.6%。组织学检查显示WHOI级脑膜瘤15例,占78.9%,其中11例为纤维型,占73.3%。WHOⅡ级脑膜瘤3例,占15.8%,WHOⅢ级脑膜瘤1例,占5.3%。结论:脑实质内或皮层下脑膜瘤男性发生率高于一般脑膜瘤,发病年龄较小,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癫痫,囊性脑膜瘤发生率高,WHOⅠ级脑膜瘤中绝大多数为纤维型,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高于一般脑膜瘤。

    • 纳美芬对脑肿瘤术后的脑保护作用

      2011, 38(4):319-322.

      摘要 (414) HTML (0) PDF 880.00 Byte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脑肿瘤手术后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312例脑肿瘤手术的病人,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5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5天,治疗后3,7,14和90天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barthel评分,治疗后90天予Karnofsky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3天和90天,治疗组GCS评分好于对照组。治疗后14天和90天,barthel评分提示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天Karnofsky评分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美芬对脑肿瘤手术后的患者可能具有脑保护的作用。

    • 侧裂池蛛网膜造瘘、置管外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2011, 38(4):323-326.

      摘要 (293) HTML (0) PDF 1.00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 行翼点小骨窗入路、侧裂池蛛网膜造瘘+置管外引流治疗,对手术技术进行阐述并对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时,21例患者积液消失或明显好转; 1例患者积液仍较多,后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后治愈。术后3个月时,所有患者积液消失或基本消失。结论:经翼点小骨窗入路、侧裂池蛛网膜造瘘+置管外引流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临床经验交流
    • 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11, 38(4):327-329.

      摘要 (312) HTML (0) PDF 962.00 Byte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颅神经损害。本文复习近5年的有关的病例报道,并结合本人经治2例患者。提示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种容易误诊,临床和影像表现特殊,激素为其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

    • 脑积水68例诊治体会

      2011, 38(4):330-333.

      摘要 (300) HTML (0) PDF 983.00 Byte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脑积水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68例患者中,脑室外引流1例、第三脑室底造瘘19例、脉络丛烧灼3例、脑室腹腔分流45例。结果:有效率80%,并发症17例,死亡1例。结论:经积极治疗,并对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有效防治,脑积水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综述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1, 38(4):334-337.

      摘要 (259) HTML (0) PDF 877.00 Byte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体内重要的丝氨酸蛋白激酶,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tPA也在神经血管单元中广泛表达,通过与不同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在不同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功能。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难治性癫痫

      2011, 38(4):338-341.

      摘要 (360) HTML (0) PDF 878.00 Byte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发现在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脑组织可检测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过度表达,表明MRP与难治性癫痫耐药关系密切。MRP的过度表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可能通过降低抗癫痫药物在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从而引起抗癫痫药物耐药发生。鉴于MRP在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中可能的重要作用,筛选非MRP底物的抗癫痫药物和选用适合长期服用的特异性强﹑安全性高﹑毒副作用性小的MRP抑制剂,可能会为今后临床治疗难治性癫痫翻开新的一页。

    •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

      2011, 38(4):342-344.

      摘要 (305) HTML (0) PDF 865.00 Byte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可能是无症状栓塞和低灌注。目前颈动脉手术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手术需要慎重考虑。本文概述了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的关系。

    • 子波分析在认知功能障碍脑电信号研究中的应用

      2011, 38(4):344-348.

      摘要 (220) HTML (0) PDF 889.00 Byte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信号分析方法——子波分析在认知功能障碍脑电信号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近年来子波分析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自发、睡眠、不同刺激和工作任务下脑电信号定量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中的新进展。研究显示,子波分析是一种适合于认知功能脑电信号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子波分析发现了一些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2011, 38(4):348-352.

      摘要 (380) HTML (0) PDF 893.00 Byte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HDAC家族中Ⅱb类成员之一,具有去乙酰化酶活性和参与细胞内异常蛋白降解的功能。近来研究发现HDAC6参与调节Tau蛋白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影响线粒体运输等有关的生化过程,提示HDAC6可能与AD的发生有关,是治疗AD的潜在靶点。本文论述了HDAC6的结构与功能、HDAC6的选择性抑制剂以及在AD中的作用。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2011, 38(4):352-356.

      摘要 (317) HTML (0) PDF 908.00 Byte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活体上无创定量测量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唯一方法。近年来,DTI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如痴呆与认知功能损害、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老年期抑郁等。本文就DTI技术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诊治进展

      2011, 38(4):356-360.

      摘要 (280) HTML (0) PDF 887.00 Byte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有缺陷的麻疹病毒持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麻疹病毒M基因的变异是导致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特征性的病理表现为核内包涵体。通常以轻微智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最具特征的表现是节律性肌阵挛,晚期大脑皮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最后因循环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脑脊液和血清麻疹抗体滴度升高,脑电图显示周期性复合波。该病目前无疗效肯定且持久的疗法,脑室内注射IFN-α联合口服异丙肌苷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 Mollaret脑膜炎

      2011, 38(4):360-363.

      摘要 (380) HTML (0) PDF 878.00 Byte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ollaret脑膜炎由法国学者Mollaret首先报道,是神经系统少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恶心、呕吐、肌痛、头痛,并出现脑膜刺激征,病因有多种,如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囊肿的自然性破裂等,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该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根本的治疗应为病因治疗及控制其反复发作。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011, 38(4):364-368.

      摘要 (444) HTML (0) PDF 888.00 Byte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 反复轻度低血糖与低血糖性脑损害的关系

      2011, 38(4):368-371.

      摘要 (316) HTML (0) PDF 875.00 Byte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重度低血糖对脑组织有严重危害,但轻度低血糖,尤其是反复轻度低血糖对脑组织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反复轻度低血糖(轻度RH)可以对神经中枢及认知功能造成损害,但对严重低血糖(SH)造成的脑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本文介绍了反复轻度低血糖对大鼠神经元、代谢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 基因决定睡眠时间?

      2011, 38(4):372-374.

      摘要 (318) HTML (0) PDF 863.00 Byte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现代生物医学认为,睡眠的形成与维持是由自主昼夜节律和睡眠内稳态驱动共同参与调节的。DEC2是睡眠觉醒周期调节系统中的负性转录因子,hDEC2-P385R被发现与家族性短睡人群有关。实验表明,DEC2-P385R小鼠自主昼夜节律性无明显改变,但NREMS时间缩短,结构改变;光照期睡眠剥夺6h后发现,光照期和无光照期NREMS补偿的时间和深度均低于对照组。

    • 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2011, 38(4):374-377.

      摘要 (466) HTML (0) PDF 875.00 Byte (2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小胶质细胞源于造血系统,是CNS的胶质细胞,又有着单核吞噬细胞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它对周围神经组织起着连续监视作用以维持CNS的稳态,小胶质细胞微小的异常也会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而当疾病或损伤发生时,失去了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作为CNS中的定植炎症细胞参与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

    • 新型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西维来司钠的神经保护作用

      2011, 38(4):378-381.

      摘要 (319) HTML (0) PDF 875.00 Byte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西维来司钠是新型人工合成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它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研究表明,西维来司钠能够选择性的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释放,抑制炎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各种途径参与颅脑以及脊髓损伤有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其生物活性和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的研究进展

      2011, 38(4):381-384.

      摘要 (429) HTML (0) PDF 875.00 Byte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该区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难点之一。经乙状窦后入路因显露范围广泛, 适合于各种大小的肿瘤,其全切率高,而为众多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而近年来随着内镜、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以及锁孔手术方式的发展,经乙状窦后入路已成为治疗该区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本文就目前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手术方式情况做一综述。

    • TRAIL及其受体在脑胶质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2011, 38(4):385-389.

      摘要 (278) HTML (0) PDF 889.00 Byte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具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研究发现其死亡受体在多数胶质瘤中表达。近年研究认为TRAIL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途径主要有胞外线粒体非依赖性途径和胞内线粒体途径。研究还发现将TRAIL与传统及新兴的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胶质瘤可发挥协同作用,基因治疗的发展和给药方式的改进促进了TRAIL及其受体在胶质瘤治疗的作用发挥,使得TRAIL成为胶质瘤联合治疗的一种理想的选择。本文在TRAIL及其受体在胶质瘤的表达,作用机制,治疗方式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进行展望。

    • 半乳糖凝集素-3在颅内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1, 38(4):389-392.

      摘要 (299) HTML (0) PDF 882.00 Byte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是一种多功能的β-半乳糖蛋白,是半乳糖凝集素成员之一。在介导细胞黏附、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参与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gal-3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免疫逃逸及瘤细胞的迁移等,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就gal-3的结构、分布、功能作简要介绍,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它在颅内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与RUNX1、RUNX2在共同调控颅内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以期为颅内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颅底重建材料与技术的发展

      2011, 38(4):392-396.

      摘要 (320) HTML (0) PDF 893.00 Byte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显微外科颅底重建和内镜外科颅底重建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其材料技术交错互补。自体材料组织相容性好、修复能力强,但有二次创伤、且带血运自体组织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异体材料种类繁多、取材方便、塑形良好、且无手术副损伤。以防治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为目的的多层重建技术被广泛认同和应用。

    • 人工硬脑膜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011, 38(4):396-399.

      摘要 (301) HTML (0) PDF 876.00 Byte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硬脑膜缺损后易形成皮下积液及脑脊液漏,可造成感染;脑组织与头皮下组织直接粘连愈合会增加癫痫的发生机会,修复硬脑膜以恢复其完整性可减少脑脊液漏及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组织医学材料研究的兴起,人工硬脑膜的研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创伤后癫痫的研究进展

      2011, 38(4):399-402.

      摘要 (395) HTML (0) PDF 873.00 Byte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创伤后癫痫是外伤性脑损伤引起的一种癫痫形式,是指患者在脑外伤一周之后仍反复出现癫痫发作。创伤后癫痫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发病机制不明。癫痫发作是诊断创伤后癫痫最重要的指征,包括了局灶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目前尚没有特殊的方法预防创伤后癫痫,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及迷走神经刺激术等,预后比病因未明的癫痫患者要差。创伤后癫痫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以及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可能帮助研究者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 颅脑外伤后的免疫变化及调理

      2011, 38(4):403-406.

      摘要 (215) HTML (0) PDF 869.00 Byte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重型颅脑外伤后,患者T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均明显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各种细胞因子的不适当激活又可诱发免疫紊乱,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脑抗原的免疫攻击可使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恶化。近年来,颅脑外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谷氨酰胺和精氨酸为组方的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中药黄芪、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的免疫调理成了颅脑外伤患者治疗的热点。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关闭
我刊在喜马拉雅FM开通账号并传播文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