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特发性震颤听力障碍特点及其本质分析  PDF

  • 侯立军 1
  • 马立 2
  • 耿荔蓉 1
  • 岳晓丽 2
  • 朱榆红 3
  • 李燕 3
1.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云南 曲靖 655000; 2.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办,云南 曲靖 655000; 3.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 R742.5R741.02R741.049

最近更新:2021-07-06

DOI:10.16636/j.cnki.jinn.1673-2642.2021.01.01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部分特发性震颤(ET)患者存在听力障碍,但是针对性研究较少。通过对ET患者听力障碍特点的研究,推测ET本质特征,为ET的临床诊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

方法

采用平行组设计,选取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73名ET患者(146耳)和60名健康体检对照者(120耳),分别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问卷调查、纯音听力测试(PTA)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同时测定DPOAE的幅值。

结果

调查问卷中ET组听力下降耳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7);客观听力测试中,ET组DPOAE和PTA检出听力下降耳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 P =0.046)。问卷调查中ET组耳鸣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ET组者在高频耳鸣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ET病程与DPOAE下降幅值之间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线性相关(r =0.948, P =0.005)。

结论

听力障碍可能是ET的另一个经典非运动症状(NMS),推测ET可能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1): 46-49]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是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ET在普通人群发病率为0.3%~1.7%,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可达6.30%

1。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运动症状外,ET患者亦可出现非运动症状(non motor symptoms, NMS)。目前国内对ET-NMS的研究方向多为睡眠、认知功能、嗅觉等,还未见对ET听力障碍的系统性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ET患者伴有听力障碍,也做过初步的研2。本研究是更深一步了解ET听力障碍的临床特点以及听力障碍是属于ET非运动症状还是年龄导致的生理现象,期望为ET临床诊断及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来自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ET患者(2017年2月—2019年1月),患者符合2009年《实用内科学中》特发性震颤诊断标

1

排除标准:中耳、内耳疾病,突聋,精神疾病,耳毒性药物使用史。

经过筛选共有73名患者完成研究,其中包括6个ET家族的28名发病患者。选取我院健康职工和体检志愿者60名为对照组。

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70001)。所有入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耳部检查无异常,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镫骨肌反射正常。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ET病程、是否存在听力下降、双侧还是单侧、是否存在耳鸣(tinnitus)及类型、是否有耳毒药物史、是否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等资料。同时给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

1.2.2 纯音听力测试

纯音听力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 PTA)采用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ORBITER-922型纯音听力计,测试方法采用符合国际标准ISO8253-1和GB-7583-87规定的0.5~8.0 kHz频率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检测。PTA检测以≤25 dBl时所有频率均可引出为健耳标准,在任何一个频率小于25 dBl时未通过认为听力下降。

1.2.3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测试采用两个刺激声,强度参数为L1=65 dBsPL,L2=55 dBsPL;两原始刺激声频率比f2/f1=1.22,f1和f2的变化范围在0.5~8.0 kHz。测试在噪声小于30 dB的隔音室内进行,判断DPOAE存在以高于本底噪声3 dB为引出值,否则认为听力下降。以同年龄组无听力障碍的健康耳为标准DPOAE的幅值(a)作为参照,以本底噪声的幅值作为基线,利用sigmascan软件计算患耳DPOAE幅值(b)下降的面积所占的比例((a-b)/a)初步判定患耳损伤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中通过MMSE评分,去除部分与学历相匹配的评分较低的拟入组人群,以减少非研究因素的干扰。研究采用平行组设计,每个研究对象结果均为2次检测的平均值,听力检测由两位中级职称专业技师进行,并由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复核。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来自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样本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以M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病程与听力下降程度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与ET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性别 例(%)年龄/岁受教育时间/年
对照组 29(48.4) 31(51.6) 50.87(22.41, 70.12) 9.82±4.52
ET组 39(53.4) 34(46.6) 57.21(21.25, 65.08) 8.18±5.13
χ2/Z/t 112.7 -2.68 1.701
P 0.259 0.075 0.091

2.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中,ET组听力下降的患者和耳鸣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 P=0.013)。两组在高频耳鸣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所处噪音环境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 P=0.06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ET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组别听力下降 耳数(%)耳鸣数 耳数(%)低频耳鸣 耳数(%)高频耳鸣 耳数(%)噪音环境生活史 例(%)MMSE评分/分
对照组 32(26.7) 54(45.0) 19(15.8) 29(24.1) 2(1.7) 24.51±2.27
ET组 55(37.7) 88(60.3) 35(24.0) 72(49.3) 4(2.7) 25.88±3.02
χ2/t 5.430 6.175 2.888 17.686 0.344 1.759
P 0.027 0.013 0.095 0.000 0.558 0.065

2.3 两组客观听力检测结果比较

在客观听力检测中,ET组的DPOAE和PTA未通过率耳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 P=0.046);DPAOAE未通过率与PTA未通过率基本一致。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ET组客观听力检查结果比较 耳数(%)
组别未通过DPOAE检测未通过PTA检测通过客观听力检测合计
对照组 46(38.3) 29(24.2) 74(61.7) 120(100)
ET组 78(53.4) 52(35.6) 68(46.6) 146(100)
χ2 6.028 4.077 - -
P 0.019 0.046 - -

为了剔除年龄因素造成的听力下降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把两组分成若干年龄段,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的DPOAE的未通过率,结果Z =-1.997, P =0.046。见表4

表4 对照组和ET组不同年龄段未通过DPOAE检测人群耳数比较 耳数
组别≤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合计
对照组 1 2 4 11 12 16 46
ET组 4 5 11 23 10 24 78

ET组和对照组不同年龄段未通过DPOAE检测人群耳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1.997, P =0.046)。

表2问卷调查中ET听力下降耳数与表3未通过DPOAE检测耳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304, P =0.010);表2问卷调查中ET听力下降耳数与表3未通过PTA检测耳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02, P =0.808)。

2.4 直线回归分析

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ET组病程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ET病程与DPOAE下降幅值存在直线回归关系(t =5.578, P =0.005, F =31.115, R =0.948)。见表5

表5 ET组DPOAE下降幅值与病程相关性分析
病程(年)≤22-56-1011-2021-30>30
下降幅值[%; M(P25, P75)] 17.1(8.6,44.1) 28.6(15.0,45.2) 34.1(14.9,51.5) 39.2(28.5,71.1) 44.8(24.4,70.8) 75.2(20.4,81.6)

回归方程Y=-17.657+1.245X

3 讨论

ET的运动特征为震颤,然而非运动性特征正日益被认作ET的伴随部分。Yildizhan

3回顾了2019年5月以前Pubmed的15篇文献中的ET并发症时发现,ET患者听力障碍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健康对照组。既往我们的研究表明,在ET患者中,听力下降所占比很高,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下2。本研究我们采用MMSE筛查,排除了认知功能下降的人群,使听力测试结果更具客观性。通过问卷调查和听力检测得出结果显示,ET组听力下降耳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虽然增龄是听力下降的危险因4,但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段听力下降人群分布对比中,ET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ET患者群中听力下降是非单纯衰老性的表现,且随着病程发展,听力下降逐渐加重。

问卷调查中听力下降耳数低于DPOAE实测听力下降耳数,推测差值部分的患者存在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 HHL)。PTA在初筛听力下降时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是无法准确评估隐性听力损失,相对PTA来说,DPOAE能够客观地反映耳蜗基底膜corti's器上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并在PTA发生改变之前发现ET隐性听力损失。本研究中的ET患者大多数否认噪音暴露,且大量研究表明听力损失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关

5,推测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参与了ET听力下降这一病理过程。

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ET患者耳鸣发生率较对照组高,该部分患者高频引出率更低,提示高频听力损伤和耳鸣往往伴随出现。高频听力在自然界中少见,导致患者不自知,拒绝承认听力下降,成为本研究中隐性听力损失的部分患者,而该部分患者是否会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还需要追踪研究。尸检研究发

6,ET患者大多数脑组织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包括Purkinje细胞(PC)的缺失和异位PC。耳鸣患者也存在耳蜗底转的外毛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失,且这部分患者极易合并HHL,这就把ET的主征和非运动症状的病理特点联系在一起,可能将ET定性为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

目前,对于ET听力下降的损伤定位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与小脑和听觉通路的解剖联系有关,如下丘经脑桥背外侧核(DLPN)与小脑相连;丘脑和听觉皮质的内侧膝状体(MGB)也被证明通过DLPN间接与小脑蚓部沟通。因此,某些形式的小脑病变,如ET,可以出现听觉评估的电测听、耳声发射异常。ET听觉异常可以解释为小脑-丘脑皮质通路异常或听觉通路完整性受损所

7。Sengul8的1项研究提示,皮质下和皮质水平的听力损伤可能是ET病理过程的组成部分。但是Balaban9在ET伴有听力障碍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患者病变局限于耳蜗。笔者的既往研究表2,ET患者听力障碍的定位不仅限于耳蜗,还波及到小脑、大脑皮质,两者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构成比有差异,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波及病变部位越多,类似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的特征越明显。

为了验证病程与听力下降水平的关系,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的DPOAE幅值差异性,笔者把同年龄段正常听力者DPOAE幅值作为对照参考,计算患耳DPOAE幅值下降的面积所占的比例,量化ET听力下降的水平,结果提示ET听力下降水平和病程呈直线回归关系。这表明随着病程的延长,ET听力下降越来越重,提示ET的非运动症状并非一成不变,尽管这种恶化非常缓慢。Louis

10发现,ET小脑一些病理改变(如局灶性PC轴突肿胀、PC树突肿胀和退变以及PC死亡)可能是原发性和退行性的,相反,PC复发性轴突侧支形成增加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篮式细胞轴突肥大等改变可能是恢复小脑GABA能张力和小脑皮质抑制效应的代偿性反应,然而这种补偿性反应很可能是不够的,使疾病得以进展。不幸的是,绝大多数ET小脑病检结果存在这种失代偿改6

临床表现亦有ET患者的反射性扫视障碍的发生率随着ET病程的进展而增加,潜伏期的增加与震颤的严重程度有

11。近年来,对ET的颅脑影像学研究表12,很大程度上支持ET患者小脑神经元变性损伤和退行性改变是该病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和上述证据提示,ET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

听力下降可能是特发性震颤另一个经典非运动症状,因此在临床筛查ET患者时,要重视耳鸣和高频听力损失,对于鉴别不典型ET有积极意义。尽管本研究提示ET可能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但是结论仍需要病理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 考 文 献

1

蒋雨平. 运动障碍[M].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704. [百度学术

2

侯立军吕乐春何永静特发性震颤的非运动症状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7, 44(6): 597-600. [百度学术

3

Sengul Y. Auditory and olfactory deficits in essential tremor -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J]. Tremor Other Hyperkinet Mov (NY), 2020, 10: 3. [百度学术

4

Viana LM, O'Malley JT, Burgess BJ, et al. Cochlear neuropathy in human presbycusis: confocal analysis of hidden hearing loss in post-mortem tissue[J]. Hear Res, 2015, 327: 78-88. [百度学术

5

Kim SY, Lim JS, Kong IG, et al. Hearing impairment and the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ementia: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 using a national sample cohort[J]. Sci Rep, 2018, 8(1): 15266. [百度学术

6

Louis ED, Kuo SH, Wang J, et al. Cerebellar pathology in familial vs. sporadic essential tremor[J]. Cerebellum, 2017, 16(4): 786-791. [百度学术

7

Zeigelboim BS, Mesti JC, Fonseca VR, et al. Otoneur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Friedreich's ataxia[J]. Int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7, 21(1): 79-85. [百度学术

8

Sengul Y, Bal N, Louis ED. Evidence of central involvement in essential tremor: a detailed study of auditory pathway physiology[J]. J Neural Transm (Vienna), 2020, 127(8): 1153-1159. [百度学术

9

Balaban H, Altuntaş EE, Uysal IO, et al. Audio-vestibular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remor[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2, 269(6): 1577-1581. [百度学术

10

Louis ED, Faust PL. Essential tremor pathology: neurodegener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neuronal connections[J]. Nat Rev Neurol, 2020, 16(2): 69-83. [百度学术

11

Wójcik-Pędziwiatr M, Plinta K, Krzak-Kubica A, et al.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 in essential tremor[J]. J Hum Kinet, 2016, 52: 53-64. [百度学术

12

Louis ED, Huang CC, Dyke JP, et al.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essential tremor: how well do these studies support/refute the neurodegenerative hypothesis?[J]. Tremor Other Hyperkinet Mov (N Y), 2014, 4: 235. [百度学术

关闭
关闭